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文言文 > 《人主之治国也,莫不有法令赏罚》阅读答案及翻译

题目详细信息

《人主之治国也,莫不有法令赏罚》阅读答案及翻译

上传:2024-04-08 浏览:100 

试题内容: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主之治国也,莫不有法令赏罚。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者当,则主尊显而奸不生;其法令逆而赏罚之所立者不当,则群臣立私而壅塞之,朋党而劫杀之。故《明法》曰:“灭、塞、侵、壅之所生,从法之不立也。”
  (《管子·明法解》有删节)
  材料二:
  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此神农、黄帝之政也。以德以义,则四海之大,江河之水,不能亢矣;太华之高,会稽之险,不能障矣;阖庐①之教,孙,员之兵,不能当矣。故古之王者,德回乎天地澹②乎四海东西南北极日月之所烛。虚素以公,小民皆之,其之敌③而不知其所以然,此之谓顺天。故古之人,身隐而功著,形息而名彰,说通而化奋,利行乎天下而民不识,岂必以严罚厚赏哉?严罚厚赏,此衰世之政也。
  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孔子闻之,曰:“通乎德之情,则孟门、太行不为险矣。故曰德之速,疾乎以邮传命。”周明堂金在其後,有以见先德後武也。舜其犹此乎!
  公子重耳自蒲奔翟。去翟过卫,卫文公无礼焉。过五鹿,如齐,齐桓公死。去齐之曹,曹共公视其骈胁,使袒而捕池鱼。去曹过宋,宋襄公加礼焉。之郑,郑文公不敬,被瞻谏曰:“臣闻贤主不穷穷。今晋公子之从者,皆贤者也。君不礼也,不如杀之。”郑君不听。去郑之荆,荆成王慢焉。去荆之秦,秦缪公入之。晋既定,兴师攻郑,求被瞻。被瞻谓郑君曰:“不若以臣与之。”郑君曰:“此孤之过也。”被瞻曰:“杀臣以免国,臣愿之。”被瞻入晋军,文公将烹之,被瞻据镬而呼曰:“三军之士皆听瞻也:自今以来,无有忠于其君,忠于其君者将烹。”文公谢焉,罢师,归之于郑。且被瞻忠于其君,而君免于晋患也;行义于郑,而见说于文公也。故义之为利博矣。
  (《吕氏春秋离俗览》,有删节)
  【注】①阖庐:同“阖闾”,春秋末期吴国君主。②澹:同“赡”,充足。③敌:同“适”,往。
  材料三: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篇》)
  10.材料二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德回乎A天地B澹乎C四海D东西E南北F极G日月之H所烛。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文中指抵挡,与苏洵《六国论》中“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的“当”的意思相同。
  B.过,文中指经过,与司马迁《鸿门宴》中“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的“过”的意思不同。
  C.穷,文中指困窘,与屈原《离骚》中“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中的“穷”的意思相同。
  D.见,文中指被,表被动,与李密《陈情表》中“慈父见背”中“见”的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子认为治理国家、役使民众没有比法度更有效了,君主必须确立法度,推行政令。
  B.材料二中多次举例来表明德义的威力,并认为如果圣明的君主依靠德义治理天下,那么他们去世后,其功绩和名声仍然能彰显于天下。
  C.重耳到了郑国,郑文公不尊重他,被瞻劝告郑文公如果不以礼相待,就不如杀了重耳,重耳即位后,就烹杀了被瞻。
  D.孔子认为德教的迅速,比用驿车传递命令还快,如果只是用刑法来整顿民众,民众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
  13.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1)其法令逆而赏罚之所立者不当,则群臣立私而壅塞之,朋党而劫杀之。
  (2)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4.关于如何治国使民,第一则材料和第二、三则材料的认识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试题答案:

10.BDF 11.A 12.C
  13.(1)法令错误而所规定赏罚不当,群臣就行私而蒙蔽君主,或结党而劫杀君主。(2)用道德去引导百姓,用礼仪来教化民众,百姓不但有羞耻之心,而且能够匡正自己的错误。
  14.材料一认为治国需要通过法治,强调赏功罚过的重要性;材料二,三则认为仅仅严罚厚赏来治国是不行的,只有倡行德义,教化民众,引导民众的道德自觉才能长治久安。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们的道德布满天地之间,充满四海之内,东西南北,一直到达日月所能照耀到的地方。
  第一个“乎”为介词,引出后面的对象“天地”,“乎天地”共同作“回”的状语,所以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地”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
  第二个“乎”为介词,引出后面的对象“四海”,“乎四海”共同作“澹”的状语,所以中间不应断开,应在“海”后面断开,即在D处断开;
  “东西南北”是“德”达到的范围,所以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北”后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
  所以,应在BDF处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意思相同”错误。“抵挡/倘若”;句意:都不能抵挡。/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B.正确。“经过/过失”;句意:离开翟,经过卫国。/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
  C.正确。均为“困窘”;句意: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会永远困厄。/忧愁烦闷啊我失意不安,现在孤独穷困多么艰难。
  D.正确。“被,表被动/用在动词前面,译为‘我’”;句意:因而受到了晋文公的喜欢。/我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不幸去世了。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就烹杀了被瞻”错误。由原文“文公谢焉,罢师,归之于郑”可知,被瞻没有被晋文公杀掉,而是被送回郑国。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逆”,违背、错误;“壅塞”,蒙蔽;“朋党”,名作动,结党,勾结成团体。
  (2)“道”,同“导”,引导;“齐”,时……整齐,整治,约束,教化;“格”,匡正,纠正;“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状语后置,用道德去引导百姓,用礼仪来教化民众。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人主之治国也,莫不有法令赏罚”可知,人君治国,没有不具备法令和赏罚的。所以,材料一认为治国需要通过法治,强调赏功罚过的重要性。
  由原文“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可知,治理天下和国家,莫过于用德,莫过于行义。用德用义,不靠赏赐人民就会努力向善,不靠刑罚邪恶 就能制止。
  由原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知,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暂时免于罪过,但不会感到不服从统治是可耻的;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
  所以,材料二,三则认为仅仅严罚厚赏来治国是不行的,只有倡行德义,教化民众,引导民众的道德自觉才能长治久安。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人君治国,没有不具备法令和赏罚的。所以,法令明确而赏罚规定得当,君主就尊显而且不出奸臣;法令错误而赏罚规定不当,群臣就会行私而蔽塞君主,就会结党而劫杀君主。所以,《明法》篇说:“灭、塞、侵、壅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法令不够明确。”
  材料二:
  治理天下和国家,莫过于用德,莫过于行义。用德用义,不靠赏赐人民就会努力向善,不靠刑罚邪恶就能制止。这是神农、黄帝的政治。用德用义,那么四海的广大,长江黄河的流水,都不能抵御,华山的高大,会稽山的险峻,都不能阻挡,阖庐的教化,孙武、吴起的军队,都不能抵挡。所以古代称王的人,他们的道德布满天地之间,充满四海之内,东西南北,一直到达日月所能照耀到的地方。他们恬淡质朴,处事公正,小民们也都随之公正,小民与王一起公正处事,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这就叫做顺应了天性。所以古代的人,他们自身隐没了,可是功绩却卓著,他们本身死了,可是名声却显扬。他们的主张畅通,教化大行。他们给天下人带来利益,可是人民并不能察觉到。哪里一定要用严刑厚赏呢?严刑厚赏,这是衰落社会的政治。
  三苗不归服,禹请求攻打它,舜说,“用德政就可以了。”实行德政三年,三苗就归服了。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通晓了德教的实质,那么孟门、太行山都算不得险峻了。所以说德教的迅速,比用驿车传递命令还快。”周代的朝堂把金属乐器和器物摆在后边,这是用来表示先行德教后用武力啊。舜大概就是这样做的吧。
  公子重耳从蒲城逃到翟。离开翟,经过卫国,卫文公不以礼相待。经过五鹿,到了齐国,正赶上齐桓公死了。又离开齐国到了曹国,曹共公想看看他紧紧相连的肋骨,就让他脱了衣服去捕池里的鱼。离开曹国,经过宋国,宋襄公以礼相待。到了郑国,郑文公不尊重他,被瞻劝告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会永远困厄。现在晋公子随行的人,都是贤德之人。您不以礼相待,不如杀了他。”郑国君主不听从他的劝告。离开郑国,到了楚国,楚成王对他很不敬。离开楚国,到了秦国,秦穆公把他送回晋国。重耳即位以后,发兵攻打郑国,索取被瞻。被瞻对郑国君主 说:“不如把我交给晋国。”郑国君主说:“这是我的过错。”被瞻说;“杀死我从而使国家免于灾难,我愿意这样做。”被瞻到了晋国军队里,晋文公要煮死他,被瞻抓住大锅喊道:“三军的兵士都听我说:从今以后,不要再忠于自己的君主了,忠子自己君主的人将被煮死。”文公向他道歉,撤回了军队,让被瞻回到了郑国。被瞻忠于自己的君主,因而君主避免了晋国的祸患;他在郑国按义的原则行事,因而受到了晋文公的喜欢。所以义带来的利益太大了。
  材料三: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暂时免于罪过,但不会感到不服从统治是可耻的;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

  《人主之治国也,莫不有法令赏罚》阅读答案及翻译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要查询更多试题、登录等请点网页右上角两个图标
加入错题收藏本题

最新文言文专题指导

更多文言文专题学习方法指导

推荐阅读

相关试题

最新文言文综合试题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