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文言文 > 《十三年冬,晋荐饥》阅读答案及翻译

题目详细信息

《十三年冬,晋荐饥》阅读答案及翻译

上传:2024-04-26 浏览:87 

试题内容: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十三年冬,晋荐饥,使乞籴于秦。秦伯谓子桑:“与诸乎?”对曰:“重施而报,君将何求?重施而不报,其民必携,携而讨焉,无众必败。”谓百里:“与诸乎?”对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丕郑之子豹在秦,请伐晋。秦伯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秦于是乎输乘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十四年冬,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庆郑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是则然矣。”虢射曰:“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如勿与。”庆郑曰:“背施,幸灾,民所弃也。近犹仇之,况怨敌乎?”弗听。退曰:“君其悔是哉!”十五年壬戌,战于韩原,秦获晋侯以归。
  (节选自《左传·僖公》)
  材料二:
  惠公始以甘言重赂诱秦,既得国而尽食其言,秦穆公之心未尝一日忘晋也。至晋饥而秦输之粟,非忧晋也,积我之厚,形彼之薄,所以怒其众而将使之也。斯怨也,岂祷请所可谢,言语所可回乎?幸而秦饥,乞籴于晋,此天赐晋以释怨之资也。使君子为晋谋,必曰:“吾久负秦约,常患无以自解,苟因其乞籴,亟如其请而振其急,则秦将见今日之思,而忘前日之怨,政使怨不尽解亦可以杀其怒而缓其毒虽锋刃相向其致死于我必不力矣。”彼虢射乃谓“无损于怨,而厚于寇”,吁!是何言欤?虢射徒知与粟之无损于怨,不知闭籴之增其怨也。择祸莫若轻,择怨亦莫若轻。虽使果如虢射之言,无损于怨,亦犹愈于增其怨,况与之粟乃所以损其怨乎?庆郑虽欲救之,然其气暴,其辞悍,适所以起晋惠之怒而已。惜乎!庆郑有救之之心,而未得救之之道也。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博议》)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政使怨不尽A解B亦可以杀C其怒而缓D其毒E虽锋F刃相向G其致死H于我必不力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携,指离心、背离,与《归去来兮辞》“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中的“携”意思不同。
  B.诸,相当于第三人称“之”,与《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中的“诸”用法相同。
  C.形,文中指表现、显露、显示,与“喜形于色”“形诸笔端”等中的“形”意思相同。
  D.振,同“赈”,赈救、救济,与《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中的“振”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国连年款收,向秦国请求援助,子桑认为,应该把粮食卖给晋国,如果晋国多次受恩却不思报答,就会失去了民心,遇战必败。
  B.百里奚认为,天灾流行,各国都会发生,救济本国受灾民众,支援相邻国家,是应有的道义,丕郑的儿子丕豹赞同百里奚的看法。
  C.秦国既帮晋惠公即位,又在晋国闹饥荒时施以援手,但当秦国闹饥荒,晋国却拒绝卖粮食给秦国,后来秦国讨伐晋国,晋国大败。
  D.晋惠公当上国君后,长期违背对秦国的约定,若能在秦国危难之时,听从庆郑建议,则可能不会成为四德皆失、守不住国土之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1)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是则然矣。
  (2)幸而秦饥,乞籴于晋,此天赐晋以释怨之资也。
  14.吕祖谦对虢射所持“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之论进行了批驳,请简要概述吕祖谦批驳虢射的理由。

试题答案:

10.BEG 11.B 12.B
  13.(1)(如果)没有信义,祸患就会发生;(如果)失去援助,国家就必败亡。事情就是这样。
  (2)幸好秦国也闹饥荒,到晋国来请求买粮,这是上天给晋国一个消除怨恨的好机会。
  14.①支援秦国粮食,可以减少嫌怨; ②不支援会增加嫌怨;③即使援助不能减少嫌怨,但也胜过不援助增添嫌怨。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就算是怨恨不能完全消除,也可以降低他的愤怒减缓他的危害,即是兵刃相向,也不会用尽全力致我们于死地。
  “怨不尽解”,主谓结构,句意完整,B处断开;
  “杀其怒而缓其毒”,以“而”连接两个句式对称、句意紧密的句子,中间不断开,末尾E处断开;
  “锋刃相向”主谓结构,“其”为下句主语,G处断开。
  故BEG三处需要断句。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离心、背离。/拉着,带着。句意:他们的老百姓必然离心。/带着孩子们进了屋。
  B.错误。代词,之/兼词,之于。句意:给他们吗。/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
  C.正确。句意:显示他们的薄情。/内心的喜悦流露在脸上。/用笔墨把它呈现出来。
  D. 正确。同“赈”,赈救、救济。/举起。句意:马上答应他们的请求来赈济他们的危急。/举起鞭子用武力统治各国。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丕郑的儿子丕豹赞同百里奚的看法”错误,原文为“丕郑之子豹在秦,请伐晋”,丕豹不赞同百里奚的看法。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作”,发生;“毙”,败亡;“然”,这样。
  (2)“饥”,闹饥荒;“释”,消除;“此……也”,判断句。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此天赐晋以释怨之资也”“亟如其请而振其急,则秦将见今日之思,而忘前日之怨”分析可知,支援秦国粮食,可以减少嫌怨;
  结合“虢射徒知与粟之无损于怨,不知闭籴之增其怨也”可知,不支援会增加嫌怨;
  结合“无损于怨,亦犹愈于增其怨”可知,即使援助不能减少嫌怨,但也胜过不援助增添嫌怨。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冬季,晋国再次发生饥荒,派人到秦国请求购买粮食。秦穆公对子桑说:“给他们吗?”子桑回答说:“再一次给他们恩惠而报答我们,君王还要求什么?再一次给他们恩惠而不报答我们,他们的老百姓必然离心;离心以后再去讨伐,他没有群众就必然失败。”秦穆公对百里说:“给他们吗?”百里回答说:“天灾流行,总会在各国交替发生的。救援灾荒,周济邻国,这是正道。按正道办事会有福禄。”邳郑的儿子豹在秦国,请求进攻晋国。秦穆公说:“厌恶他们的国君,百姓有什么罪?”秦国就这样把粟米运送到晋国,船队从雍城到绛城接连不断,人们把这次运粮称为“泛舟之役”。冬季,秦国发生饥荒,派人到晋国请求购买粮食。晋国人不给。庆郑说:“背弃恩惠就没有亲人,幸灾乐祸就是不仁,贪图所爱惜的东西就是不祥,使邻国愤怒就是不义。这四种道德都丢掉了,用什么来保卫国家?”虢射说:“皮已经不存在,毛又依附在哪里?”庆郑说:“丢弃信用,背弃邻国,患难谁来周济?(如果)没有信义,祸患就会发生;(如果)失去援助,国家就必败亡。事情就是这样。”虢射说:“(即使给粮食),对怨恨不会有所减少,反而使敌人增加实力,不如不给。”庆郑说:“背弃恩惠,幸灾乐祸,是百姓所唾弃的。亲近的人还会因此结仇,何况是敌人呢?”晋惠公不听。庆郑退下来说:“国君要后悔的!”十五年壬戌日,晋侯和秦伯在韩原交战,秦国擒获晋侯而归。
  材料二:
  惠公一开始用甜言蜜语和重金诱惑秦国,得到国家后却尽食其言,秦穆公的心里未曾有一日忘记晋的背信弃义。至于晋国闹饥荒而秦国送来粮食,不是为晋国担忧,是积蓄自己的恩义,来显示对方的薄情,用来使他的百姓怨怒而将驱使他们啊。这种怨恨哪里是祈祷就可以谢罪,用话语就能挽回的呢?幸好秦国也闹饥荒,到晋国来请求买粮,这是上天给晋国一个消除怨恨的好机会。如果是君子为晋国谋划,一定会说:“我们多次违背和秦的约定,常常担心没有办法来解决,如果趁着他们请求买粮食,马上答应他们的请求来赈济他们的危急,那么秦就会看到今日的恩义,而忘记之前的怨恨,就算是怨恨不能完全消除,也可以降低他的愤怒减缓他的危害,即是兵刃相向,也不会用尽全力致我们于死地。”那虢射却说“怨恨不会有所减少,反而使敌人增加实力”,唉!这是什么话啊?虢射只知道给粮食不会减缓怨恨,却不知道不给粮食会增加怨恨。选择祸患不如选轻的,选择怨恨也不如选轻的。即使就像虢射所说,对怨恨不会有所减少,也比增强他们的怨恨要好,何况给予粮食是减少怨恨的方法呢?庆郑虽然想救晋国,然而他脾气暴躁,言辞强悍,恰能激起晋惠公的怒气罢了。可惜啊!庆郑有救晋之心,却未得救晋的方法。

  《十三年冬,晋荐饥》阅读答案及翻译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要查询更多试题、登录等请点网页右上角两个图标
加入错题收藏本题

最新文言文专题指导

更多文言文专题学习方法指导

推荐阅读

相关试题

最新文言文综合试题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