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专题指导 > 文言文指导 > 文言文考点突破——词类活用

文章浏览

文言文考点突破——词类活用

来源:网络 浏览:10952 上传:2014-01-18

文言文考点突破——词类活用
  【考纲链接】
  2011年《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学习目标】
  掌握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及一般规律,掌握辨析词类活用的方法。
  【课前案】
  ☆ 知识系统
  一、词类活用
  什么是实词活用?本来一个词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和作用,是属于一定词类的,而不兼其它类,可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它可以属于另一词类,即具有另一词类的语法功能和作用,它的意义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就是词的活用。
  二、请为下面的各种活用情况写出几个例句
  1、名词活用为动词
  2、名词的使动用法
  3、名词的意动用法
  4、名词作状语
  5、动词活用为名词
  6、动词的使动用法
  7、动词的为动用法
  8、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9、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2、数词活用为动词
  三、请对上面列出的活用情况分不同角度分析、归类、记忆
  【课堂案】
  一、探究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1、回顾现代汉语语法结构
  2、怎么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来判断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
  二、课堂练习
  1、判断以下成语中活用的词并解释其用法及意义。
  1) 衣锦还乡
  2) 幕天席地
  3)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4) 披坚执锐
  5) 自圆其说
  6) 不耻下问
  7) 降龙伏虎
  8) 狼吞虎咽
  9) 风餐露宿
  10) 车载斗量
  2、解释下文中加点词的用法及意义
  今之学者,苦学焉。课上目视,而不知心之所属。其目背诵为畏途,常思佚乐而得,然此何能及也?故囚己,狱官师,常欲破牢而出。何因如此?一则师器视生,必欲灌之而后快;二则生不能苦,一心待天上落饼也。父母学之,则怒而大吼:吾自为之,何劳汝等?
  今思之,师当异其术,以应众学者,使其内生学意,切不可北面而却。或电教辅之,或图助之,期得其心也。生亦应知,苦乃众妙之门,非苦无以成才也。欲伟业者,尤应如此。
  熟能生巧,然也。胸中名篇数百,何愁不下笔千言?然亦不能徒背也,当晓其意,明其优劣,以用己,如此则可。
  三、高考链接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8年山东卷)
  A、隐蓄甘脆饵诚    饵:给……吃
  B、值大风雨,避身岩下 值:遇到
  C、兄故弱,恶能多樵  恶:不
  D、汗交颐不少休    颐:脸颊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2010年山东卷)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授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2011年山东卷)
  (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3分)
  (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3分)
  (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4分)
  【课后案】
  一、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0分)
  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国为华,不闻以妾与马。”
  ——节选自《国语·鲁语上》
  1、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
  2、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
  3、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
  二、拓展阅读:词类活用的具体情形
  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名词活用的具体情形
  1. 名+代(代词一般不受名词的修饰,而经常用于动词的宾语)
  例:驴不胜怒,之 用蹄子踢 见白书,乃钻火之   用火把照
  2. 名+名(当两名词关系不是联合,偏正或同位时,其中一个用如动词)
  例:大楚兴,陈胜称王 麦于岐山之阳     下
  (有时后边可补上介词“于”,构成动补关系,此时后一名词多表示地点)
  例:沛公霸上驻扎(在)   欲关中  (在关中)称王
  3. 副+名(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副词是经常修饰动词的)
  例:既而弥月不不(下)雨  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不归咎上天
  秦地可尽也全部统治     秦师遂 就向东出发了
  天又大风(刮大风)      皆玄衣白刃 (都穿黑衣,提着雪白的刀)
  (注意:“非”后的名词不用如动词,因它本来就是修饰名词谓语的)
  例:非我即他不是我就是他
  4. 能愿动词+名词
  例:假舟楫者,非能也:游泳 左右欲相如  大王当关中:在关中称王
  5. 名词+介宾(这个名词又不是句子的主语或另一动词的宾语,用如动词)
  例: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筑屋居住
  6. 介宾+名  例:亭以雨西与韩
  7. 所+名 例:置人所鱼腹中(鱼网用网捕来)令吏人完客所(住所 住)
  8. 名+者  例:文王之囿方七十里,……,雉兔者往焉(打鸡猎兔的人)
  9. 连词“而”前后的名词在一定条件下用如动词
  例:项王虽霸天下而诸侯,不居关中而彭城。臣:使……臣服都:定都
  不耕而,不蚕:养蚕 衣:穿衣 去今之而葬焉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西:向西进军  进城而下之 梯:放上梯子下:使动
  (当这个名词前虽无动词,但可以和“而”后动词构成主谓关系时,不为动词,如“人而无信”。所以只有当“而”前的名词既非主语又非宾语时,此名词才用如动词)
  形容词、数词活用作动词
  一、形容词用如动词
  (一)形容词后有名词,它不构成修饰关系,而构成了动宾关系,这个形容词作用如动词。
  1、乃其眉,以相识别(用红色染) 2、溪谷人民,雪落何霏霏。(少有,少见)
  (二)形容词前有“所”字,这个形容词用如动词。
  1、毛嫱、丽姬,人之所也。(称颂作漂亮的人)
  2、吏之所卑,法之所也。(卑视的那些人,尊重的那些人。)
  (三)形容词活用动词,如果在形容词后边能译成时态助词“了、着、过”,或趋向动词“起来、上去、下去”等,这个形容词用如动词。
  苟富贵,无相忘。(富有尊显起来了)
  二、数词用如动词
  1、六王毕,四海。(统一)  2、此三者,……与臣而将矣。(成了四个)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不是一般的支配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产生某种动作行为,或者具有某种性质状态或者成为某一种事物。它含有“使它怎样”,“让他怎样”,“把他怎样”的意思。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句子中的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或行为。
  (一)不及物动词使动:
  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词。
  结构:A+动词+B,译法:A使B施行动作。例句:
  A:1. 项伯杀人,臣之。活:使……活。  2.可烧而之。 走:使……跑。
  B:1. (沛公)百余骑。从:使……跟随。 2. 杀鸡为黍而之。食:sì使……吃。
  3. 成语:魄、骨、滴水穿石、
  (二)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不及物动词作使动用法,这是普通规律,而及物动词作使动用法的比较少。
  1、秦楚,莅中国(使……来朝贡)
  2、人,人死;狗,狗死。(使……尝到,使……吃了)
  (三)怎样区别一般动词与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就是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谓语是陈述宾语的,二是受陈述的宾语是受主语支配的。
  名词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容易判断,这里无须赘述。动词的使动用法有时较难辨别。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大多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例如:
  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记》) 若欲死而父,即前斗(高启《书博鸡者事》)
  例一“活”,本不是及物动词,但当它后边带上宾语“之”,就有了“使之活”这样的使动意义。例二“死”也不是及物动词,但它涉及了“而父”这一宾语,即有“使而父死”的意义。这两个例句的共同特点都是动作行为是由宾语发出的,而宾语发出这一动作行为又是受主语支配的。由于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属于特殊现象,所以它的使动意义还较为明显,较易判别。
  古汉语里还有少量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由于及物动词带宾语属于正常现象,所以,带不带宾语与它是不是使动用法没有必然联系。我们判断它是否为使动用法,主要根据它的动作行为是由谁发出的。如果其动作行为由宾语发出,且受主语支配,则必为使动用法;如果其动作行为是由主语发出的,宾语只是其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那么,它就是一般动词。例如:
  ①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序八州而朝同列(贾谊《过秦论》)
  ②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同上)
  第一组中的“朝”,在“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句中,是“朝拜”的意思,它是“燕、赵、韩、魏”这一主语发出的动作行为,属一般动词谓语;在“序八州而朝同列”句中,“朝”有“使同列朝”这样的使动意义,它是宾语“同列”发出的动作行为,而受主语“秦”(承前省略)的支配。同样道理,第二组中的“负”,当其动作行为是由宾语发出的,则为使动用法,有“使……承担”的意义;当其动作行为是由主语发出的,则为一般动词,有“背”的意义。
  由此可见,区别一般动词和动词的使动用语,最重要的方法是从具体的语言环境出发,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考虑这个动词陈述的对象是谁,或者说这个动作行为是由谁发出的。如果能这样考虑问题,就一定能准确地区别一般动词与动词的使动用语。
  二、形容词使动用法:
  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句:1. 食:丰、足:使……丰足。 国: 安、定:使……安定。
  2. 今媪长安君之位。 尊:使……尊贵。
  3. 必先其心志,其筋骨。 使……受苦、受累、受穷。
  三、名词使动用法:(少见)
  名词先用如动词,再使宾语具有此行为。
  例: 1. 骨 肉:使……长肉。 2. 先破秦入咸阳者之 王:wàng,使……做王。 3. 齐威王欲孙膑 将:任命……为将。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于它的宾语含有“认为”,“以为”的意思。这种用法仅限于形容词和某些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它们本不带宾语带了宾语,并具有“认为”,“以为”意义,即是意动用法。
  一、名词意动:
  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译:把……当做。
  例:1. 地: 2. 草菅人命: 3. 鱼肉百姓:
  4. 千金一刻:  5. 风而雨: 6. 稍稍宾客其父:
  二、形容词意动: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该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认为……形)
   (1)登东山而鲁,登泰山而天下。(《孟子•尽心上》)(认为鲁小;认为天下小。)
   (2)且夫我尝闻仲尼之闻,而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认为仲尼之闻少;认为伯夷之义轻)
   (3)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荀子•天论》)(认为它怪异)
  (4)成语:不下问、今、男轻女、彼、不万里
  (二)表心理活动的动词的意动用法
  (1) 且庸人尚之,况于将相乎?(《史•廉蔺列传》)(认为这种事羞耻)
  (2)而学于师。(韩愈《师说》)(认为向老师学习可耻)
  三、使动、意动的区别
  A.当行动已成为事实,便构成使动。当其为心感受,规划想法时,并不意味着形成客观事实,为意动用法。
  B. 依据主宾关系判断:一般来说,使动句叙述的是一种既成的或将成为事实的客观事实,它侧重于客观行动;意动句叙述的则常常是一种主观认识,这种主观认识可以是事实,也可以不是事实。总之,意动句更侧重于心理意念的感受。
  名词用作状语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1. 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像……一样)
  (有的动作行为不易给人鲜明的印象,于是就借助所表示的事物动作特征,而比喻另外一个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
  例:卷天下席:像席子一样  举宇内 包:像包袱一样
  应 云:像云一样;响:像回音一样   蔽沛公翼:像翅膀一样
  豕立而啼 其一坐于前
  扩展:
  
  2. 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像对待……一样)
  (常在“待”“畜”“事”等动词前,表示采取对待此名词状语的表示的人或物,那种态度)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齐物田忌善而待之(像对待客人一样)  人皆得以使之
  3. 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用……于……)
  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朱亥杀晋鄙   斫之
   臣请斩之 伐  闻 得佳者养之
  4. 表示动作行为依据的情势或道理:(按照)
  例:失期,皆斩(《陈涉世家》)(按照法律)不容辞 所当然
  5.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
  例:卒见相如 童子坐而执烛  班门弄斧
  宿  道芷阳而行(从小路)  礼之
  二、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发展趋向)
  例:往(从南来,向北往)立法度(在国内)连横而斗诸侯(对国外)
  扩展:西
  三、时间名词作状语;
  1.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在……)例:乃驰之沛公军 宿 白日做梦
  2. 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每……)(此用法多是用在“日”“月”“岁”等词中)
   例:君学博学而参省乎已 良庖更刀,族庖更刀 日夜望将军至
  3. 表示情况逐渐发展(一……地,一……又)
   例:蒸蒸上江河割,以趋于亡
  四、动词作状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为表达中心语服务的。
  1. 用连词“而”或“以”来表示修饰关系。例:执刃而立 登高而招
  2. 根据语意来判断: 例:儿惧,告母
  名词活用歌
  名词连用多活用,代前副后谓语通。
  不能带兵强带宾,多是意动或使动。
  谓前不愿作主语,时间方位状语共。
  区分活用看仔细,切记放在句子中。
  一、 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1、晋军函陵 (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2、朝服衣冠 (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
  3、范增数目项王 (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4、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课文唐•杜牧《阿房宫赋》)
  5、今予家是溪 (课文唐•柳宗元《愚溪诗序》)
  从以上下划线的词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名词,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动词解才符合全句的意思。进而观之,这些下划线的词之所以改变词性是它处在它(名词)不该处的“位置”,原来是“名词”处在了不该处的“谓语”的“位置”(名词所处位置应该是“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概言之,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名词必须要活用。活用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2)名词的使动用法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2、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课文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3、尝人,人死;食狗,狗死 (《吕氏春秋•上德》)
  4、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5、舍相如广成传舍 (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史记•卷八十一》)
  从以上下划线的词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名词,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使宾语怎样”即使动用法才能符合全句的意思。进而观之,这些下划线的词之所以改变词性是它处在它(名词)不该处的“位置”,原来是“名词”处在了不该处的“谓语”的“位置”。概言之,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名词必须要活用。活用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3)名词的意动用法
  1、侣鱼虾而友麋鹿 (课文宋•苏轼《赤壁赋》)
  2、粪土当年万户侯 (课文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宋•王安石《伤仲永》)
  4、吾从师之 (课文唐•韩愈《师说》)
  5、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 (《史记•孟尝君列传》)
  从以上下划线的词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名词,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但与以上不同的是,是“主观上认为怎样或主观上当作怎样”即意动用法才能符合全句的意思。进而观之,这些下划线的词之所以改变词性是它处在它(名词)不该处的“位置”,原来是“名词”处在了不该处的“谓语”的“位置”。概言之,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名词必须要活用。活用三:名词的意动用法。
  (4)名词作状语
  1、吾得兄事之 (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宋•苏轼《石钟山记》)
  3、天下云集响应 (课文西汉•贾谊《过秦论》)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课文战国•荀况《荀子•劝学》)
  从以上下划线的词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名词,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副词解才符合全句的意思,再不能变为其他词性。进而观之,这些下划线的词之所以改变词性是它处在它(名词)不该处的“位置”,原来是“名词”处在了不该处的“状语”的“位置”(名词所处位置应该是“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概言之,名词处在状语的位置,名词必须要活用。活用四:名词作状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名词活用的公式”,如下所示:
  主+状+谓+宾
  这两种位置都是名词不该处的位置,所以它必须活用(就象学生一旦处在军队里一样,他必须变为军人才行)。名词处状语的位置,名词必须作状语,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有三种情况:名词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二、 动词的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
  1、项伯杀人,臣活之 (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2、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课文《季氏将伐颛臾》出自《论语•季氏》)
  3、李牧连却之 (课文宋•苏洵《六国论》)
  4、外连衡而斗诸侯 (西汉•贾谊《新书•过秦论》)
  5、既来之,则安之 (课文《季氏将伐颛臾》出自《论语•季氏》)
  从以上下划线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动词,并且它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虽然如此,它也会活用,这一点和名词不一样。这种活用,变为“使宾语怎样”,成了动词的使动用法。概言之,动词处在它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也会活用。活用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2)动词的为动用法
  1、等死,死国可乎 (课文《陈涉世家》出自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2、伏清白以死直兮 (课文战国•屈原《离骚》)
  3、夫人将启之 (《左传•隐公元年》)
  4、巳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 (课文《触龙说赵太后》出自《战国策•赵策》)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从以上下划线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动词,并且它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虽然如此,它也会活用,这一点和名词不一样。这种活用,变为“为宾语怎样”,成了动词的为动用法。概言之,动词处在它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也会活用。活用二:动词的为动用法。
  (3)动词活用为名词
  1、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课文《触龙说赵太后》出自《战国策•赵策》)
  2、追亡逐北 (西汉•贾谊《新书•过秦论》)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课文《寡人之于国也》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4、住近湓江地低湿 (课文唐•白居易《琵琶行》)
  5、贾家庄凡为巡徼所陵迫死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从以上下划线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动词,并且它是处在不该处的位置“宾语”的位置上,所以它必定要活用。这种活用,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名词解才符合全句的意思,再不能变为其他词性。概言之,动词处在它不该处的位置“宾语”的位置上,必活用。活用三:动词活用为名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动词活用的公式”,如下所示:
  主+状+谓+宾
  动词不管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还是不该处的位置它都能活用,动词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必定活用为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有两种情况:动词的为动用法和动词的使动用法。
  三、 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项伯素善留侯张良 (课文《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记》)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课文《齐桓晋文之事》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4、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课文唐•韩愈《师说》出自《昌黎先生集》)
  5、火尚足以明之 (课文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出自《临川先生文集》)
  从以上下划线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形容词,并且它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虽然如此,它也会活用,这一点和名词不一样。这种活用,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动词解才符合全句的意思。概言之,形容词处在它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也会活用。活用一: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课文《触龙说赵太后》出自《国策•赵策》)
  2、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西汉•贾谊《新书•过秦论》)
  3、大王必欲急臣 (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史记•卷八十一》)
  4、臣请完璧归赵 (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史记•卷八十一》)
  5、定心荣汝身 (课文南朝《孔雀东南飞》出自南朝•徐陵《玉台新咏》)
  从以上下划线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形容词,并且它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虽然如此,它也会活用,这一点和名词不一样。这种活用,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使动解才符合全句的意思。概言之,形容词处在它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也会活用。活用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且庸人尚羞之 (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史记•卷八十一》)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课文唐•韩愈《师说》出自《昌黎先生集》)
  3、太子迟之 (《国策•燕策三》)
  4、虽辱而愚之 (课文唐•柳宗元《愚溪诗序》)
  5、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史记•卷八十一》)
  从以上下划线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形容词,并且它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虽然如此,它也会活用,这一点和名词不一样。这种活用,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意动解才符合全句的意思。概言之,形容词处在它该处的位置“谓语”的位置上,也会活用。活用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1、越国以鄙远 (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2、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西汉•贾谊《新书•过秦论》)
  3、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课文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出自《魏郑公文集》)
  4、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课文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出自《七录斋集》)
  5、不能容于远近 (课文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出自《七录斋集》)
  从以上下划线可以看出,划线的词都是形容词,并且它是处在不该处的位置“宾语”的位置上,所以它必定要活用。这种活用,且必须改变词性才能解通,变为名词解才符合全句的意思,再不能变为其他词性。概言之,形容词处在它不该处的位置“宾语”的位置上,必活用。活用四: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形容词活用的公式”,如下所示:
  主+状+谓+宾
  形容词不管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还是不该处的位置,它都能活用。形容词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必定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处在谓语的位置,有三种情况: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综上所述,总结三种实词的活用,可以编出记忆口诀如下:
  词类活用记忆口诀歌
  名词活在状谓语,前一后三正好记;
  动词活在谓宾位,前二后一巳陶醉;
  名词动词它都像,前三后一形容词。
  名词垄断作状语,唯有动词才为动;
  谓语位置有三动,使动为动加意动;
  意动只属两个人,形容名词就他们。
  今之学者,苦(形意动)学焉。课上目(名作状[工具])视,而不知心之所属。其目(名作动)背诵为畏途,常思佚乐而得,然此何能及也?故囚(名意动)己,狱官(名意动)师,常欲破牢而出。何因如此?一则师器(名作状)视生,必欲灌之后快;二则生不能苦(形作动),一心待天上落饼也。父母学(动使动)之,则怒而大吼:吾自为之,何劳汝等?
  今思之,师当异(形使动)其术,以应众学者,使其内(名作状[处所])生学意,切不可北(名作状[趋向])面而却。或电教(名作状[方式])辅之,或图(名作状[方式])助之,期得其心也。生亦应知,苦乃众妙之门,非苦无以成才也。欲伟业(名作动)者,尤应如此。
  熟能生巧,然也。胸中名篇数百,何愁不下笔千言?然亦不能徒背也,当晓其意,明(形使动)其优劣,以用(动为动)己,如此则可。
  1、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翻译:季文子在宣公、成公时期做国相,家中没有穿丝绸的妾妇,马也不喂粮食。相: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国相;衣: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⑵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人们大概会认为您是吝啬,而且使国家也显得不光彩。华:名次活用使动词,使……光彩)
  ⑶无乃非相人者乎(这恐怕不是做国相的人应该做的吧!相: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国相)

最新文言文专题指导文章

更多文言文专题学习方法指导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及试题

随机推荐文言文题目

文言文指导文章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