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文言文 >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题目详细信息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上传:2024-04-29 浏览:122 

试题内容: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韩破,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后十年,(良)数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材料二: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①,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②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有删改)
  [注]①不死于盗贼:不会死在和贼的拼搏上。②伊尹、太公:伊尹辅佐汤建立商朝。吕尚(即太公望)是周武王的开国大臣。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为子房A才有余B而C忧其度D量E之不足F故深折其G少年刚锐之气H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省”意思是不领悟、不明白;“挟持”解释为秉持、操持、具有,“所挟持者甚大”指心中的抱负远大。
  B.“目”,意思是注视,与“范增数目项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中的“目”“下”在词类用法上相同。
  C.“鸡鸣”指早上1点到3点,与“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中“鸡鸣”词意相同,文中的“平明”也指不同的时辰。
  D.“匹夫”多指有勇无谋的人或平民,文中多处提到“匹夫”,要么指出张良的平民子弟身份,要么批评其行事鲁莽。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秦灭韩后,张良雇佣大力士,在秦始皇出游的途中击杀秦始皇,失败后变更姓名,逃亡下邳。秦始皇因此次刺杀大怒,在全国抓捕刺客。
  B.张良对老父的态度不断变化,从因老父的无礼想殴打他,到因老父年老又强自忍耐,再到“大惊”“大怪”,形象地展现了张良对老父认识的改变。
  C.苏轼认为世人把老父看作鬼怪一类是不正确的,老父有可能是当时隐居的君子,故意做出奇特的行为,来磨炼张良的耐性,其用意不在授兵法。
  D.苏轼指出古代的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处,具有面对突发事件从容不惊、无故受辱也不生气的品质,认为伊尹、太公、荆轲、聂政便是此类豪杰之士。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倨傲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14.苏轼在材料二中针对材料一的不同事例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议论。请仿照下面的例子,概括事例与议论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使用原文。
  例:材料一张良感叹与刘邦关系融洽——材料二张良的忍耐性格对刘邦有影响。

试题答案:

10.BFH 11.D 12.D
  13.(1)所以(因此)老人态度傲慢无礼从而深深地羞辱(挫折)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这样之后(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
  (2)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处于一般人之下(做人下人)的,这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
  14.①张良是韩国贵公子——张良人生价值大,不能死于盗贼手上(不能无所谓地死去);②张良雇大力士刺杀秦始皇——不能忍耐,是匹夫之勇;③老人圯桥故意羞辱张良——让张良意识到忍小忿才能成就大事;④老人奇特的言行举止——秦朝的隐世君子。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
  “而”表转折,一般放在下句开头,前面B处断开;
  “忧其度量之不足”是动宾结构,且“故”一般放在下句开头,其前F处断开;
  “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是动宾结构,H处断开。
  故选BFH。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能力。
  A.正确。句意:别人都不明白。/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
  B.正确。都是名词作动词,注视;使眼色;走下桥。句意:张良很吃惊,随着老人的身影注视着他。/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因为他年老,便强忍着,下桥拾鞋。
  C.正确。
  D.错误。“指出张良的平民子弟身份”错,从材料一“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材料二“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等皆可推出,张良不是平民百姓子弟身份,是韩国贵公子。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荆轲、聂政便是此类豪杰之士”,表述错误,原文无此意。从事理上推测,荆轲、聂政属于“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的匹夫之勇,不是像伊尹、太公那样的“大勇者”。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折”,羞辱,使……受挫;“其”,连词,如果;“然后”,这样之后。
  (2)“报人”,向人报仇;“下”,处(低)于……之下;“是匹夫之刚也”,判断句。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相关信息的能力。
  (1)材料一“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韩破,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张良是韩国贵公子——材料二“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张良人生价值大,不能死于盗贼手上(不能无所谓地死去);
  (2)材料一“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张良雇大力士刺杀秦始皇——材料二“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不能忍耐,是匹夫之勇
  (3)材料一“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老人圯桥故意羞辱张良——材料二“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让张良意识到忍小忿才能成就大事
  (4)材料一,老人故意把鞋扔到桥下让张良去捡,而且要求他给自己穿鞋;后面几次要求张良早点到约会地点,老人奇特的言行举止——材料二“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秦朝的隐世君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留侯张良,祖先是韩国人。韩国灭亡后,用全部财产寻求刺杀秦王的刺客,为韩国报仇。因为祖父和父亲做过五代韩相。他找得一个大力士,为他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锤。秦始皇巡游东方,张良与大力士在博浪沙袭击秦始皇,误中了秦始皇侍从所乘的车。秦皇帝大怒,大规模在天下搜索,非常焦急地寻找贼人,是因为张良的原因。张良于是改换名姓,逃避隐匿在下邳。
  张良曾得空悠闲地在下邳桥上漫步,有一老头,穿着平民的衣服,到了张良面前,故意把鞋掉在桥下。回头对张良说:“小孩子,下去拾鞋!”张良很吃惊,想打他,因为他年老,便强忍着,下桥拾鞋。老人说:“给我穿上!”张良已经为他取来了鞋,于是跪着献上。老头伸出脚穿上它,笑着离开。张良很吃惊,随着老人的身影注视着他。老人离开了约有一里路,又返回来,说:“年轻人值得教诲。五天以后平明时,与我约定在这见面。”张良于是觉得这件事很奇怪,跪下来说:“是。”五天后平明,张良到了。老头已先到了,怒斥道:“和老人相约,后到,为什么?”老人离去并说:“五天以后早早来会面。”五天后鸡一叫,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又来晚了,这是为什么?”老人离去并说:“五天后再早点儿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像这样。”老人拿出一部书,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第二天天亮时一看老人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后来过了十年,张良多次劝说沛公,沛公觉得很好,常常使用他的计策。张良对别人说这些内容,别人都不明白。张良说:“沛公大概是上天授予他(平定天下的重任)。”
  材料二: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这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阅读答案及翻译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要查询更多试题、登录等请点网页右上角两个图标
加入错题收藏本题

最新文言文专题指导

更多文言文专题学习方法指导

推荐阅读

相关试题

最新文言文综合试题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