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文言文 > 《君者,民之原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题目详细信息

《君者,民之原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上传:2024-04-13 浏览:148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已,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已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灭亡,不可得也。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狂生者,不胥时而落。故人主欲强固安乐,则莫若反之民。
  (节选自《荀子·君道》)
  材料二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者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隳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馘①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而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此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
  [注]①馘(xù):脸。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秦之乱A虽成于二世B然使始皇知畏C此四人者D有以处之E而使不失职F秦之亡G不至H若此速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稷,代指国家。“社”“稷”分别指土神和谷神,反映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社会性质
  B.胥,片刻。不胥时,即不待时。与《聊斋志异·促织》“里胥猾黠”的“胥”意思不同。
  C.之徒,这些人,与《师说》“郯子之徒”中“之徒”意思相同,此意还有“之伦”“之属”。
  D.布褐,粗布短衣,形容贫穷的生活方式。“解褐”特指贫苦的平民连粗布短衣也穿不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认为,君主是人民的源头,想要军力强大国家稳固,想要求得安逸快乐,必须回到人民上来。
  B.苏轼认为,正因为六国君主残害百姓的程度远不如秦始皇和秦二世严重,所以百姓无人起来叛乱。
  C.秦始皇认为,依靠法律可以天下大治,官吏只要遵守大秦律法即可加以任用,有才无才并不重要。
  D.苏轼《六国论》中优秀人才被弃置山野加速了秦朝灭亡的观点,与苏洵阐发的六国破灭的缘由完全不同。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1)危削、灭亡之情举积此矣,而求安乐,是狂生者也。
  (2)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
  14.关于“君道”荀子和苏轼的观点有何不同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试题答案:

10.BDF 11.D 12.B
  13.(1)国家衰危、灭亡的情形全都在他这里积聚,却还想求得安逸快乐,这是狂妄无知的人。(2)吞并天下以后,他就认为客卿已无用处,于是便信任法律而不再信任人才。
  14.①荀子认为,君主要爱护百姓,为百姓谋利,才能国家稳固,自身安逸。②苏轼认为,君主要善加任用有智慧、有勇气、有辩才、有气力的人,不可使他们弃置乡野,危害天下。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秦朝的变乱虽然形成于秦二世时,然而假使秦始皇当初知道畏惧这四种人,有安置他们的办法使他们不失去正常职业,那么秦朝的灭亡不至于这样快。
  “秦之乱”为“成”的主语,中间不断开,后面的“然”表示转折,是新一句的开头,所以“二世”后面的B处要断开。
  “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这一假设,有完整的主谓宾成分,应单独成句,后面的“有以”是另一句的开头,所以“四人者”后面的D处断开。
  “有以处之而使不失职”,也是一个完整句,有独立的动宾结构,后面的“秦之亡”则是论证的结果,也要单独成句,所以“不失职”后面的F处要断开。
  故选BDF。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胥”,片刻/小吏、差役。句意:不要等多久就会衰败死亡的/乡里的差役狡猾奸诈。
  C.“之徒”,这些人。句意:从前就食于战国四公于和吕不韦的这些人/郯子这些人。
  D.“‘解褐’特指贫苦的平民连粗布短衣也穿不起”错,“解褐”是脱下平民衣服,穿上官服,指入仕做官。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远不如”错误,因果关系也不恰当。据材料二,“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可知,六国君主残害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二世,然而当时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所有老百姓中优秀杰出的人才,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其职分。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危削”,国家衰危;“举”,全,都;“积此”,省略句,“积(于)此”;“狂生者”,狂妄无知的人。
  (2)“既”,……之后;“并”,吞并;“以……为”,认为;“任”,信任。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依据“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已,不可得也”等内容,可知荀子认为,君主要爱护百姓,为百姓谋利,才能国家稳固,自身安逸。
  依据“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可知苏轼认为君主要善加任用有智慧、有勇气、有辩才、有气力的人,不可使失去正常的职业。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君主,就像人民的源头;源头清澈,那么下边的流水也清澈;源头混浊,那么下边的流水也混浊。所以掌握了国家政权的人如果不能够爱护人民、不能够使人民得利,而要求人民亲近爱戴自己,那是不可能办到的。人民不亲近、不爱戴,而要求人民为自己所用、为自己牺牲,那也是不可能办到的。人民不为自己所用、不为自己牺牲,而要求兵力强大、城防坚固,那是不可能办到的。兵力不强大、城防不坚固,而要求敌人不来侵犯,那是不可能办到的。敌人来了而要求自己的国家不危险削弱、不灭亡,那是不可能办到的。国家危险削弱以至灭亡的情况全都积聚在他这里了,却还想求得安逸快乐,这是狂妄无知的人。狂妄无知的人,不要等多久就会衰败死亡的。所以君主想要强大稳固安逸快乐,那就没有什么比得上回到人民上来。
  材料二
  有智谋的人、有勇气的人、有辩才的人、有气力的人,这四种人,都是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大多是不能自己穿坏的吃坏的而去奉养别人的,都是要役使别人来奉养自己的一些人。所以从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这四种人不失去常业,百姓就安定了。六国的君主,虐待他们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秦二世,然而在那个时候,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去常业。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养官府的,都是朴实愚钝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去领导他们,这是六国能略微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
  秦始皇当初想驱逐宾客,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才没有实行。统一天下以后,就认为宾客是没有用处的,于是便信任法律而不信任人才,认为百姓可以靠法律来统治,认为官吏不必有才华,只要能够遵守我的法律就够了。所以才毁坏了名城,杀掉了豪杰,对于百姓中优秀而又有特殊才干的人,将他们遣散还乡。从前就食于战国四公于和吕不韦的这些人,都回到哪里去呢?不知道他们是面黄肌瘦的老死在贫苦生活中呢,还是停止耕作、叹息着等待时机呢?秦朝的变乱虽然形成于秦二世在位之时,然而假使秦始皇当初知道畏惧这四种人,有安置他们的办法使他们不失去正常职业,那么秦朝的灭亡,还不至于这样快。把上百万头虎狼放到山林里却让它们饿着、渴着,不知道它们将来是要吃人的。世人认为秦始皇聪明,我是不相信的。

  《君者,民之原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要查询更多试题、登录等请点网页右上角两个图标
加入错题收藏本题

最新文言文专题指导

更多文言文专题学习方法指导

推荐阅读

相关试题

最新文言文综合试题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