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文言文 > 《太宗御两仪殿,谓公曰》阅读答案及翻译

题目详细信息

《太宗御两仪殿,谓公曰》阅读答案及翻译

上传:2024-03-25 浏览:221 

试题内容: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宗御两仪殿,谓公曰:“朕比未所行得失、所布政化,何如昔年?”对曰:“若威之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论;若德义潜通,人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亦甚远。”太宗曰:“远夷来朝,应由德义所加。德义不如昔时,功业何以得益?”公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义为心;今以海内无虞,渐更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是不如往时。”太宗曰:“今所行与往前何以为异?”公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以后,见人谏争,悦而从之;四年以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终有难色。”太宗曰:“于何事如此?”公遂指陈之曰:“即位之初,处元律师罪死,孙伏伽谏曰:‘法不至死,无容滥加。’遂赐兰陵公主园,准钱百万。或曰:‘所言寻常而所赏太厚。’答曰:‘我即位以来,未有谏者,所以赏之。’徐州司户参军柳雄于隋资妄加等级,人有言之者,陛下令其自首,不首当与死罪。遂固言是真,竟不肯首。大理推得其伪,将处雄死,少卿戴胄奏云:‘法止合徒①。’陛下曰:‘我已与其断,当但与死罪。’胄曰:‘陛下既不然,即付臣法司,法不合死,不敢酷滥。’陛下作色而遣杀胄争之不已至于四五然后欣然赦之。往者,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有忤圣者,陛下以为讪谤,臣奏言:“昔贾谊当汉文帝上书云:‘可为痛哭者三,长太息者五。’自古上书,率多激切。激切即似讪谤,惟陛下详其可否。”太宗曰:“非公无能道此者。”令赐德参帛二十段。
  (王方庆《魏郑公谏录》,有删改)
  材料二: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事,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②存也。及观郑公以谏诤事付史官,而太宗怒之,薄其恩礼,失终始之义,则未尝不反复嗟惜,恨其不思,而益知郑公之贤焉。
  (节选自曾巩《书魏郑公传》)
  [注]①徒,刑罚名,将罪犯拘禁在某场所,剥夺其自由,并强制劳动。②指魏徵的谏书。
  10.原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陛下作色A而遣杀B胄C争之D不已E至于四五F然后G欣然H赦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指皇帝到某处去,与《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中“御”词义不相同。
  B.无虞,此处指天下太平无事;虞,忧虑,与“尔虞我诈”中“虞”词义不相同。
  C.寻常,指一般、普通,与《乌衣巷》“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寻常”词义相同。
  D.称,为被动用法,与《六国论》“洎牧以谗诛”中的“诛”字在用法上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徵从多方面通过今昔对比,让唐太宗明白了仁德和道义的重要性;不仅如此,魏徵还指出唐太宗当今骄奢自满与四年以来不悦人谏的事实。
  B.太宗即位初年,元律师被判死罪,孙伏伽向太宗进谏,认为依法不该判死罪,太宗重奖进谏者,太宗这样做是为了“恐人不言,导之使谏”。
  C.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朝廷,太宗认为他毁谤,魏徵援引贾谊上奏汉文帝事来替他解脱,最后太宗称颂魏徵,还下令赏赐皇甫德参帛布二十段。
  D.曾巩认为唐太宗常能听从群臣的意见,魏徵这些人对此感到高兴,不管大事小事,没有不进谏的,之所以他们会这样,是因为这些人的忠诚。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1)朕比来所行得失、所布政化,何如昔年?
  (2)则未尝不反复嗟惜,恨其不思,而益知郑公之贤焉。
  14.唐太宗称颂及疏远魏徵的原因各是什么?

试题答案:

10.BEF 11.D 12.D
  13.(1)我近年来治政的得失,所颁布的政令教化,与往年比怎么样?
  (2)那么,我未曾不反复叹惜,遗憾太宗没有慎重思考,却更明白魏徵的贤能了。
  14.(1)称颂原因:魏徵善于(敢于)进谏(或:魏征敢于当面指出唐太宗的过失,魏征进谏时能旁征博引,用时事来进谏)。
  (2)疏远原因:①魏徵把自己进谏的事交给史官写进了史册;②太宗骄奢自满。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陛下变了脸色并派人杀他,戴胄不停地据理力争,一直争了四五次,这样最后陛下高兴地赦兔了他的死罪。
  “陛下”作主语,“作色而遣杀”作谓语,中间不用停顿,应在B处断开;
  “胄”作主语,“争”作谓语,“不已”作后置状语,应在E处断开;
  “至”作谓语,“四五”作宾语,应在F处断开。
  故应在BEF处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实词之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御”,指皇帝到某处去;统治。句意:唐太宗亲到两仪殿。/挥动长鞭(以武力)来统治各国。
  B.正确。“虞”,忧虑;欺诈。句意:现在您认为天下太平无事。/彼此互相欺骗。
  C.正确。句意:孙伏伽的进言一般,可得到的赏赐太丰厚了。/如今已飞进普通百姓家中。
  D.错误。都是被动用法,被称为;被杀。句意:唐太宗之所以被称为贤君。/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D.“是因为这些人的忠诚”错,以偏概全。根据材料二中“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事,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可知,还有明君的因素(知遇之恩)。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比”,近来;行:治政、施政;“布”,颁布、实施;“何如”,怎么样。
  (2)“未尝”,不曾、未曾;“嗟惜”,叹惜;“恨”,遗憾;“益”,更加、越发。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1)根据“太宗曰:‘非公无能道此者’”可知,唐太宗称颂魏徵的原因是:魏徵善于(敢于)进谏。
  (2)根据“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可知,唐太宗疏远魏徵的原因是:魏徵把自己进谏的事交给史官写进了史册;根据“及观郑公以谏诤事付史官,而太宗怒之,薄其恩礼,失终始之义”可知,疏远原因为:太宗骄奢自满。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唐太宗亲到两仪殿,对魏徵说:“我近年来治政的得失与施政的教化,与往年比怎么样?”魏徵回答说:“如果说所加的声威,远方外族的朝贡,与贞观之初相比,不可同等相论;如果说用仁德和道义来潜移默化,使人心悦诚服,和贞观之初相比,相差也是很远。”唐太宗说:“远方外族来朝见,应是朝廷对他们施加仁德和道义的结果。仁德和道义不如当初,功业凭什么能扩大呢?”魏徵说:“从前,天下没有平定,您常把仁德、道义放在心上;现在您认为天下太平无事,所以就渐渐骄奢自满了。所以功业虽然隆盛,终究是不如往时。”唐太宗说:“现在所做的与从前的有什么差异呢?”魏徵说:“贞观之初,陛下您担心没人进谏,劝导他们让他们进谏;三年以后,看见人们进谏,十分高兴并接受他们的谏言;四年之后,却不喜欢人们来进谏,虽然勉强接受人们的进谏,可最终露出为难的脸色。”唐太宗说:“从什么事可以看出这些?”魏徵就指出陈述这些事说:“陛下即位之初,处元律师死罪,孙伏伽进谏说:‘依法不至于治他死罪,不允许滥用酷刑。’(陛下接受他的进言),还赐给他兰陵公主园,准许给他钱百万。有人说:‘孙伏伽的进言一般,可得到的赏赐太丰厚了。’陛下您回答说:‘我即位以来,还没有进谏的人,因此就赏赐了他。’徐州司户参军柳雄私自加高在隋朝时的官阶,有人告发这事,陛下让他自首,如果不自首就判为死罪。柳雄于是坚持说官阶属实,竟不肯自首。大理寺审查他官阶作假,将要处他死罪,少卿戴胄上奏说:‘依法只应判徒刑。’陛下却说:‘我已经给他决断了案子,应当给他判死罪。’戴胄说:‘陛下既然不认为是这样,却又交给我依法处置,依法他不该处死罪,我不敢滥用酷刑。’陛下变了脸色并派人杀他,戴胄不停地据理力争,一直争了四五次,这样最后陛下高兴地赦免了他的死罪。从前,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忤逆了皇上,陛下认为他诽谤,我上奏说:‘当年贾谊对着汉文帝上书说:可以为帝王痛哭的事有三项,可以大声叹息的事有五项。’自古以来上书的人,大多像贾谊上书所说言辞激切。言辞激切就说像诽谤,希望陛下清楚知道这样的对错。”唐太宗说:“不是您,没有谁能说出这样的话来。”下令赏赐皇甫德参帛布二十段。
  材料二:
  我看到唐太宗常委屈自己来听从群臣的意见,而魏郑公这些人,非常高兴能逢到唐太宗这样做,感激唐太宗的知遇之恩,无论大事小事,没有不谏诤的,虽是由大臣忠诚所至,也是因为能遇到这样的明君。那么,我想唐代之所以能出现大平盛世,唐太宗之所以被称为贤君,而前代君主比不上唐太宗,这根本原因都出在这里。能知道这些情形,是因为有魏徵这样的谏书。等看到魏徵因为把谏诤的事交史官褚遂良记在史册,结果唐太宗对这事非常愤怒,从此减轻了对魏徵的恩宠礼遇,丧失了始终如一的群臣道义,那么,我未曾不反复叹惜、遗憾太宗没有慎重思考,却更明白魏徵的贤能了。

  《太宗御两仪殿,谓公曰》阅读答案及翻译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要查询更多试题、登录等请点网页右上角两个图标
加入错题收藏本题

最新文言文专题指导

更多文言文专题学习方法指导

推荐阅读

相关试题

最新文言文综合试题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