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从政才到文才--魏晋南北朝“才子”义涵的确立》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从政才到文才--魏晋南北朝“才子”义涵的确立》阅读题及答案

上传:2023-11-12 浏览:250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在传统语境中,“才子”一般用于称赞富有文学才华之人,已经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多数情况下,“才子”之“才”均作“文才”理解,鲁迅将明代人情小说分出“才子佳人一类,并指出其中“所谓才者,惟在能诗”(《中国小说史略》),就是典型的例子。
  但是“才子”一词最早出现时,“才”却并非专指“文才”。《左传》载高阳氏和高辛氏各有“才子八人”,合称“八元八恺”,是传世文献中“才子”概念的最早用例。这里的“才子”之义可以理解为“某家族中具有政治德行之才的苗裔”,与后世“才子”的义涵有较大差别。那么,从何时开始。“才子”与《左传》中的原义脱离了关系呢?最早可追溯到西晋潘岳的《西征赋》。潘岳作《西征赋》述行怀古,历数西汉名臣,其中特别举出“终童山东之英妙,贾生洛阳之才子”。贾谊出身甚微,家世无闻,却被称为“才子”,显然与《左传》中的意思有所区别。那么潘岳称贾谊为“才子”究竟何意?《西征赋》将贾谊与“终童山东之英妙”并称,是针对终军之年少而言。东汉文章常将终军、贾谊并称,喻指少年英才。《晋书·潘岳传》载:“岳少以才颖见称,乡邑号为奇童,谓终、贾之俦也。”可见,潘岳也曾因年少有才被比作终、贾,他对终、贾并称背后的文化意义自然再熟悉不过。因此,《西征赋》中的“才子”不再是《左传》中的“苗裔”之义,而是与“英妙”相对,重点在强调两人年少成名。
  不过,真正使“才子”义涵转向“文才”的关键,是《西征赋》将“才子”与“贾谊”绑定的做法。在汉代,贾谊的形象以“贤臣”为主,人们主要关注他的学问和政治能力。到了南朝以后,贾谊则越来越多地被当作知名文人来看待,他的“才”也越来越多地被指向文才。《文心雕龙·才略》说“贾谊才颖,陵轶飞兔,议惬而赋清,岂虚至哉”,将他当作西汉辞赋之士的代表人物,强调其“文才”。在这样的语境下,用以形容贾谊的“才子”之“才”,也开始指向“文才”
  南朝以“才子”表示“文才之士”的例子中,最令人瞩目的是梁武帝对“才子”评语的频繁使用。梁武帝经常在大臣展现文才之后,将之评为“才子”,且均偏指文才而言,这与他的用人政策息息相关。南朝取士标准,无非才能、门第两项,即使世族子弟,也必频展现出众的文才,方能获得美职。在这种风气下,出身较低的士人想要得到拔欋,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文学上取得佳名。梁武帝为打破高门士族对仕宦的垄断,曾大力改革选官政策,尽量提拔次门、寒门和吴地士人。被梁武帝冠以“才子”头衔者,大部分都非高门,但均是武帝想要重用的对象。“才子”中的“才”既有《左传》中“政才”的传统义涵,又包括《西征赋》和南朝以来“年轻有为”和“文才”的新兴义涵,恰好符合梁武帝提拔年轻文才之士出任要职的目的。
  在“才子”偏指“丈才之士”的用法流行之后,又出现了“辞人才子”的搭配。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明确将“才子”与“辞人”并列,定位为诗赋创作者。后来的《文选序》北齐书·文苑传序》等文献中,便均延用“辞人才子”或“词人才子”代指文才之士。唐代,“词人才子”或“才子辞人”的说法更是成为固定搭配,“才子”偏指文才的义涵由此进一步固定了下来。
  综上所述,“才子”一词的义涵由(左传》中仅指“某家族中具有政治德行之才的后裔”转变为“富有文学才华之人”,虽看似复杂,但都与魏晋以后文学逐渐受到重视、文才在政治与社会中影响力的大幅提升密切相关。
  (摘编自徐俪成《从政才到文才--魏晋南北朝“才子”义涵的确立》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管是正史还是各类文学作品之中,“才子”一词开始大量出现,无疑与这一时代文学的进一步自觉乃至独立,密切相关。这一时期的“才子”指诗才。钟嵘《诗品》中亦言:“预宗此流者,便称才子。”将才子这一概念纳入其诗学批评体系。“才子”一词由此逐渐固定,形成了成熟的才子概念,指才高词赡的诗人或作诗者。
  进入唐代,出现“大历十才子”这样的以“才子”命名的诗学集团,据《唐才子传》的相关记载,此十人俱是诗才俊雅之人。另外,如元稹与杜牧之类的风流才子,他们风流多情,流连于风月场所,但因其写得一手好诗,便被时人解释为才情的体现。这一时期,才子除了指诗才高超的诗人,亦指风流蕴藉的诗人。
  宋元时期,唐代“元才子”所开辟的风流蕴藉的才子概念由柳永接续,伴随着对柳词“才子词人”的误读,产生了“风流才子”这一“才子”下位概念,形成了主要基于仪表、情爱而非诗才、辞才的市俗化风流才子形象。另一方面,出现以“才子”命名的诗史专书《唐才子传》,传统才子概念(诗人)在诗学及诗史领域的使用日趋成熟。
  明清时期,诗坛“北郭十才子”“江东三才子”“吴中四才子”等才子诗群辈出,纵横恣肆,狂傲放诞,才子概念也因此刻上了鲜明的时代特质。才子不再为诗学、诗史所独有,又与风流才子的概念渐次合流混同,前代才子概念的文体界限、雅俗差别都消融殆尽。不再单指文学才能出色的人,普通人也可称为才子。总而言之,才子概念完成了文艺、文类、雅俗、性别的全面盛极与扩张过程。
  (摘编自齐星《金圣叹的“才子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晋潘岳在《西征赋》中将贾谊称为“才子”,其实与贾谊的出身、家世无关,而是用来强调贾谊年少成名。
  B地位和社会地位,推动了“才子”内涵的转变。
  C开始史及各文学作品大量出现。
  D.与魏晋北朝时期形成的“才子”概念有着明显不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才子”词刚出现时并不专指富有才华之人,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B.在汉代,人们主要关注贾谊的学问和政治能力,南朝以后人们则将目光转向贾谊的文才。
  C.钟嵘将“才子”概念纳人诗学批评体系之中,这对“才子”概念的固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D.市俗化风流才子的概念只偏重仪表、情爱,这其实是对柳词“才子词人”的一种误读。
  3.下列选项中,“才子”的概念不是偏指“文才”之士的一项是(3分)
  A.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有一秀才,姓沈名灿若,年方二十岁,是嘉兴有名才子。
  B.清吴敬梓《儒林外史》:这人是有子建之才,潘安之貌,江南数一数二的才子。
  C.《新唐书·元稹传》:稹尤长于诗……穆宗在东宫,妃嫔近习皆诵之,宫中呼元才子。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D.《后汉书·荀淑传》:以为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今荀氏亦有八子,故改其里曰高阳里。
  4.请结合材料一内容,简要梳理“才子”内涵的确立过程。(4分)
  5.明清时期“才子”的概念与前代相比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二内容简要分析。(4分)

试题答案:

1.A
  【解析】(B.“从根本上”于文无据,文章第四强调梁武帝才取士用人政策有利于提升文才之士的政治社会地位。C说是"北时期管是正史还是各类文学作品之中。才子”一词开始大量出现,无疑与这一时代文学的进一步自觉乃至独立,密切相关”。D.根据材料二“这一时期,才子除了指诗才高超的诗人,亦指风流蕴藉的诗人”可知,“才子”并非专指风流蕴藉的诗人。)
  2. D
  【解析】(根据材料二”形成了主要基于仪表、情爱而非诗才、辞才的市俗化风流才子形象”可知,“只偏重仪表、情爱”说法有误.)
  3. D
  【解析】(根据材料一中”(左传》载高阳氏和高辛氏各有*才子八人’合称“八元八恺’”可知,《后汉书·荀淑传》中的“才子”应理解为“某家族中具有政治德行之才的苗裔”,不是偏指“文才”。)
  4.“才子”概念最早出现在《左传》,本指“某家族中具有政治德行之才的后裔”:(1分)潘岳《西征赋》将“才子”与贾谊绑定,使“才子”义涵转向“文才”;(2分)南朝沈约将“才子”“辞人”并列,到唐代“才子辞人”成为固定搭配,“才子”偏指文才的义涵进一步固定下来。(1 分)
  5.①不再为诗学、诗史所独有,与风流才子的概念渐趋合流混同,没有了文体界限、雅俗差别。②不再单指文学才能出色的人,普通人也可称为才子。(每点2分,学生若只答“完成了文艺、文类、雅俗、性别的全面盛极与扩张过程”可酌情给分)

  《从政才到文才--魏晋南北朝“才子”义涵的确立》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要查询更多试题、登录等请点网页右上角两个图标
加入错题收藏本题

最新现代文阅读专题指导

更多现代文阅读专题学习方法指导

推荐阅读

相关试题

最新多材料文本阅读试题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