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阅读题及答案

上传:2024-06-01 浏览:141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人类历史上,大概没有哪个地域、哪个族群的人,比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更喜欢筑城了。“无邑不城”,只要是人扎堆的地方就得围起来。学术界也一般把“无邑不城”作为中国古代都城的一个显著特色来加以强调:“城墙是构成都城的基本要素,没有‘城墙’的都城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如果我们说,从二里头文化诞生到汉代,在这两千余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都城(都邑)是没有城墙的,甚至可以说是不设防的,你相信吗?“大都无城”,就是我们对汉代及其以前中国古代都城形态的概括。
  要讲清这个问题,就要先了解城市这个概念。城市是一种区别于乡村的聚落形态,出现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国家与前国家社会的关键区分点。古代城市往往是区域或社会组织的中心,作为国家权力中心的都城就是这类城市的重中之重。可见城市的本质特征中并不包含城墙,有没有城墙是从空间布局、从有无防御设施角度来说的,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有城墙。考古学所观察到的现象是,在中国城市发展的早期阶段,并非所有的城市都有防御设施(城墙),“大都无城”概念的提出,正是出于这样的观察。
  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单材料文本)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
  
我们试着勾画出中国古都的一个框架。都邑几乎是伴随着国家出现的,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来自最早的国家都邑二里头至曾魏邺城前近2000年的时间里,都城空间构造的主流,是都邑不设防,有宫城而无外城墙,这种现象在二里头、殷墟、周原、丰镐、洛邑、秦咸阳、西汉长安和东汉洛阳等一系到都邑中有清晰的显现。这与国家强盛的国势、军事和外交优势、作为“移民城市”的居民成分复杂化、对都城所处自然条件的充分利用等,都有一定的关联。在这一早期中国都邑布局的观察中,最令人瞩目的是二里头时代的到来,这是“大都无城”传统的肇始。二里头遗址是迄今可以确认的中国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中间的宫城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形状,特别像现在的紫禁城,其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如果将二里头时代的聚落形态与该地更早的龙山时代做比较,最大的变化是中心聚落面积的大幅度提升,由龙山时代的十余万至数十余万平方米,扩大至300万平方米。但在逾半世纪的田野工作中,我们却一直没有发现圈围起整个二里头都邑聚落的防御设施,仅知在边缘地带分布着不相连属的沟状遗迹,应具有区划的作用。由此可以推知,进入二里头时代,聚落内部社会层级间的区隔得到强化,而与此同时,对外防御设施则相对弱化。究其原因,不能不考虑到都邑内的居民。二里头可能是最早集聚了周边人口的中心城市,其人口由众多小规模的、彼此不相关联的血亲集团所组成,这种特征又与其后的殷墟和西周时代的都邑颇为相近。可以说,“大都无城”是最早的“中国”初兴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大都无城”的一个例外是战国时期。春秋时,大部分城市依然是没有城墙的。如晋都新田就没有外城墙,而东周王城的战国城墙的两侧都发现了春秋大墓和车马坑,说明春秋时东周王城也根本没有城墙,到了战国时期才出现了城围,也就是有了防御设施。这种特点在战国时代韩都新郑体现得更为明显。韩人放弃了难以防守的双洎河南区域,而以双洎河与黄水河的宽深河谷为天然屏障,沿双洎河北岸另筑了一道城墙;同时加宽、加高了新郑的北、东城墙,沿城墙内侧修筑道路,形成“环涂”。如此种种,都凸显了强烈的军事防御色彩。可以看出,到了战国时期,都城普遍修筑城墙,是社会矛盾尖锐、列国对峙兼并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战国的这种情况并不属于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都城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环节。在将近2000年的时间里,只有几百年的时间是有城墙的,这以后很快又回到了“大都无城”的状态。
  再看看秦国的都城咸阳,我们发掘了这么多年,根本没有找到城墙的痕迹,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它不可能有城墙了。文献记载曾经两次有狼群进入秦咸阳城里,狼群如果能进去,恐怕没有严丝合缝的城墙防守。咸阳北坂上有非常大的宫区,仿照六国宫殿的大型建筑在考古学上都被证实了,但就是没有大城圈。依战国时秦国和秦始皇那种气魄,一直是向外扩张的,所以根本没有筑城的必要。连阿房宫一带都是整个都邑的一部分,法天、象地、象北斗,如此巍巍大气,还需要用土围子围起来?再往后看看汉长安城。我们所发现的汉长安城城圈只是内城,因为城外还有大量的手工业和商业遗迹,构成首都圈的概念,有帝国之都的气势。可见,越是国力强盛,就越有这样的文化自信。《左传》中说:“古者,天子守在四夷……民无内忧,而又无外惧,国焉用城?”国力强盛,又何必要城呢?这和我们现在说人民子弟兵是钢铁长城是一个道理。
  如今,北京城成了一个新的“大都无城”,上海也从清代的小城圈到现在变成了完全的“大都无城”——国际化大都城。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墙的或有或无伴随着整个城市演变的过程,“大都无城”是其中一个波澜壮阔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许宏《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邑不城”是人们对中国古代都城的既有印象,但这个看法和考古学观察到的现象相悖,中国汉代以前的都城是没有城墙的。
  B.聚落这个概念,涵盖了城市和村落,聚落形态既可以按照发展阶段的不同进行划分,也可以按照防御设施的有无进行划分。
  C.战国时期的韩都新郑以宽深的河谷为天然屏障,修筑了城墙和城防道路,以加强军事防御,体现了战国对峙的时代特点。
  D.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城墙的历史变迁,对我们观察北京、上海这样的现代社会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形态具有积极意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广州市,“小北”等和城墙相关的名称,随着城墙拆除已成为路名。这可能与城墙限制城市经济发展,及防御需求弱化有关。
  B.从《过秦论》中的“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可以推知,国家防御可以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这和本文的相关观点一致。
  C.秦咸阳城和汉长安城遗址至今都没有发现城墙,除了现有考古资料,《左传》中的相关记载也提供了文献证据。
  D.人们普遍认为都城都应该有城墙,这个误解可能与先前考古工作中未能发现更多证据有关,也可能与对城市本质理解不当有关。
  3.根据材料内容和下面表格,下列选项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朝代 典型都城遗址 有无城墙 都城存废时间
  夏 / 商 ? 偃师二里头 无 1700~1500BC
  商 殷墟 无 1350~1000BC
  西周 丰镐、岐邑 无 1000~771BC
  春秋 周王城、晋新田、楚郢都 无 770~403BC
  战国 周王城、齐都、韩都、赵都、楚那郢都、燕下都 有 403~221BC
  战国-秦 咸阳 无 350~207BC
  西汉-新莽 长安 无 202BC~23AD
  东汉 洛阳 无 25~190AD
  A.西周的丰镐、岐邑存在时间长于韩都新郑,可见城市存亡并不取决于城墙的有无。
  B.周王城、楚郢都的城墙从无到有,反映了它们在聚落形态上从低级到高级的跃迁。
  C.同处战国,齐、赵等都城有城墙,咸阳则没有,这种差异主要因为地理环境不同。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D.除战国以外,其他朝代的都城遗址都没有发现城墙,说明它们基本没有防御需求。
  4.在谈“大都无城”时,许宏特意论及作为“例外”的战国时期都邑,这样写有何作用
  5.书名中的“动态解读”指的是在观察都城形态变化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请结合二里头和东周王城的例子加以说明。

试题答案:

1.A 2.C 3.A
  4.①战国时期是“大都无城”的一个例外的,写战国时期的都邑,能够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大都无城”的历史变迁;②明确了作者的态度,战国时期都城普遍修筑城墙,不是“大都无城”传统的承前启后的环节,而是社会矛盾尖锐、列国对峙兼并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③使文章论证更严谨,对“大都无城”的论断更科学。
  5.①把二里头时代的聚落形态和之前的龙山时代进行比较,发现二里头范围扩大,规划明确,证明二里头作为中国最早的都邑没有外城墙;②观察东周王城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的变化,发现城墙从无到有的发展趋势。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但这个看法和考古学观察到的现象相悖,中国汉代以前的都城是没有城墙的”错误。由原文“考古学所观察到的现象是,在中国城市发展的早期阶段,并非所有的城市都有防御设施(城墙)”,可见相悖表述绝对,中国汉代以前的都城不是都没有城墙,“大都无城”的一个例外是战国时期,到了战国时期,都城普遍修筑城墙。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左传》中的相关记载也提供了文献证据”错误。原文第5段,引用《左传》只是为了证明国力强盛不必要城墙,并不是提供文献证据,秦咸阳城虽有“文献记载”,但并没有说是《左传》中的记载。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反映了它们在聚落形态上从低级到高级的跃迁”错误。由原文“到了战国时期,都城普遍修筑城墙,是社会矛盾尖锐、列国对峙兼并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可知,反映的应是社会矛盾尖锐、列国对峙兼并的社会历史。
  C.“这种差异主要因为地理环境不同”错误。由原文“依战国时秦国和秦始皇那种气魄,一直是向外扩张的,所以根本没有筑城的必要。连阿房宫一带都是整个都邑的一部分,法天、象地、象北斗,如此巍巍大气,还需要用土围子围起来?”可知,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秦国和秦始皇向外扩张的气魄。
  D.“说明它们基本没有防御需求”错误。由原文“到了战国时期,都城普遍修筑城墙,是社会矛盾尖锐、列国对峙兼并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可知,说明战国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列国对峙兼并,也不能必然推断“它们基本没有防御需求”。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
  本文说到“大都无城”是我们对汉代及其以前中国古代都城形态的概括。战国之前,大部分城市是没有城墙的,而到了战国时期,都城普遍修筑城墙,到了秦国,却根本找不到城墙的痕迹。所以,战国时期是“大都无城”的一个例外的,写战国时期的都邑,能够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大都无城”的历史变迁。
  由原文“可以看出,到了战国时期,都城普遍修筑城墙,是社会矛盾尖锐、列国对峙兼并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战国的这种情况并不属于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都城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环节。在将近2000年的时间里,只有几百年的时间是有城墙的,这以后很快又回到了‘大都无城’的状态”可知,在谈“大都无城”时,许宏特意论及作为“例外”的战国时期都邑,明确了作者的态度,战国时期都城普遍修筑城墙,不是“大都无城”传统的承前启后的环节,而是社会矛盾尖锐、列国对峙兼并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本文说到“大都无城”是我们对汉代及其以前中国古代都城形态的概括。但是战国时期却是个例外,所以,在谈“大都无城”时,许宏特意论及作为“例外”的战国时期都邑使文章论证更严谨,对“大都无城”的论断更科学。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原文“在这一早期中国都邑布局的观察中,最令人瞩目的是二里头时代的到来,这是‘大都无城’传统的肇始。二里头遗址是迄今可以确认的中国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中间的宫城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形状,特别像现在的紫禁城,其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如果将二里头时代的聚落形态与该地更早的龙山时代做比较,最大的变化是中心聚落面积的大幅度提升,由龙山时代的十余万至数十余万平方米,扩大至300万平方米”可知,作者根据考古发现,认为二里头遗址作为最早的中国都城,其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且对外防御设施相对弱化,成为“大都无城”传统的肇始。把二里头时代的聚落形态和之前的龙山时代进行比较,发现二里头范围扩大,规划明确,证明二里头作为中国最早的都邑没有外城墙。
  由原文“春秋时,大部分城市依然是没有城墙的。如晋都新田就没有外城墙,而东周王城的战国城墙的两侧都发现了春秋大墓和车马坑,说明春秋时东周王城也根本没有城墙,到了战国时期才出现了城围,也就是有了防御设施”可知,东周王城在春秋时没有城墙,说明春秋大都无城。到了战国时期才出现了城围这种防御设施。所以,观察东周王城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的变化,发现城墙从无到有的发展趋势。

  《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要查询更多试题、登录等请点网页右上角两个图标
加入错题收藏本题

最新现代文阅读专题指导

更多现代文阅读专题学习方法指导

推荐阅读

相关试题

最新单材料文本阅读试题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