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一封未拆的信》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一封未拆的信》阅读题及答案

上传:2024-05-21 浏览:311 

试题内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一封未拆的信费孝通在一次闲谈中,农业实验所的徐季吾先生讲起了沈骊英先生。
  “沈先生是我的老师,”我这样说,“我在小学时,最喜欢的老师就是她。”
  我停了一忽,接着说:“说来这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最后一次我见着她是在东吴大学的校门前,那时我就在这大学的附中里念书。她一路和我说了许多关于我生活细节的话。她那时所说的,听过也就忘了。但是,我一闭眼,还记得这位老师的笑容,一副近视眼镜,一个拖在脑后梳得松松的髻,红方格子带裙子的衣服。”
  我一面说着,二十多年前的印象似乎愈来愈逼真:苏州天赐庄夹道的两道红墙,东吴大学大门口的那棵大树——在这地方我们分手了。本来是路上偶然相逢,你想,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子在路上遇着了她幼年的女教师,怎么会说得上什么清楚的话?
  徐先生打断了我的回忆,说:“沈先生不是在苏州那个女校里教过书的么?怎会教得着你的呢?”
  十多年前,我如果听到这话,一定要脸红,决不会接着说:“是呀,我是在女校里长大的呀。”徐先生好奇地听我说下去:“那个学校名叫振华。现在的校址是织造府。苏州的织造府谁不知道?这就是曹雪芹住过的地方,据说他所描写的大观园就依这个织造府作蓝本的。”
  我在中学时,最怕是有人提起我的来历;愈是怕,愈成了同学们取笑的把柄。“女学生!”——在这种心理压力之下,我怎么会有勇气,在我女教师的身边并排着走?校门救了我,我飞跑似的冲进铁门,头也不敢回。可是,虽则这样鲁莽,我却并没有这样容易把这事忘却,二十多年后,还是这样清楚地记得:那副眼镜,那件红方格的衣服和温存的语调。
  我进高小刚是十岁,初次从小镇里搬到苏州。羸弱多病使我的母亲不敢把我送入普通的小学。振华学校靠近我们所住的地方,而且是个女学。理论上说女孩子不像男孩子那样喜欢欺负人。不久我成了这女校里少数男学生之一。入学时我母亲还特地送我去,就在那时我被介绍给这位沈先生。以后她常带我到她的房里去,她房里的样子现在已模糊了,只记得她窗外满墙的迎春花,黄黄的一片。我当初总有一点羞涩,也有一些异样:在四年的小学中,老师在我是一个可怕的人物,打手心的是他,罚立壁角的也是他,一个似乎不太讲理,永远也不会明白孩子们心情的权威。可是这个老师却会拉着我的手,满面是笑容,是个手里没有戒尺的人,这使我不太明白。我想,我那时一定没有勇气望着她的眼。不然我怎会现在只记得满墙的迎春花呢?
  沈先生教我算学,每次做练习,我总是第一个交卷。习题做快了,又不重看一遍,不免时常把6写成8,2写成3。“这样一个粗心大意的孩子!”其实我的心哪里是在做算学?课堂外的世界在招惹我。可怪的是沈先生从来没有打过这个顽皮的手心。她望着我这匆忙的神色,微微地摇着头:“孩子们,你们什么时候才会定心做一个算题?”
  从那天偶尔在街上见面之后,我一直没有见过这位老师。我也没有去想着她的理由。天上的雨,灌溉了草木,人家看到苍翠,甚至草木也欣然自感茂盛,雨水已经没入了泥土,没有它的事了。多少小学里的教师们,一天天,一年年把孩子们培养着,可是,培养了出来,向广阔的天地间一送,谁还记得他们呢?
  一直到徐季吾先生说起了沈骊英先生在农业实验所工作,我才引起了这一段内疚。其实,如果不是我当时也在教书,也许这段内疚都不会发生。人情原是这样的。
  我问起沈先生的生活,徐先生这样和我说:“她已是一个一群孩子的好母亲,同时也已成了我们种麦的农民的恩人了。华北所种的那些改良麦种就是她试验成功的。她逃难出来,自己的衣服什物都没有带,可是,亏她的,我们所里的那些麦种却一粒不漏地运了出来。我们现在在云南所推广的麦种,还不是她带进来的种子所培植出来的?”
  我听着了,不知为什么心跳得特别快,皮肤上起一阵冷。一个被认为早已“完成”了的小学里的老师,在我们分离的二十多年中,竟会生长得比她的学生更快。她并没有停留,她默默地做了一件中国科学界里罕有的大事。改良麦种,听来似乎很简单,可是,这是一件多繁重的事?麦子的花开得看不清楚,每朵花要轻手轻脚地包好,防止野蜂带来了野种。花熟了,又要一朵朵地把选择好的花粉加上去。如果“粗心大意”,一错就要耽搁一年。
  家务,疾病,战争,在阻碍她的成功,可是并没有打倒她。她所改良的麦种已经在广大的华北平原,甚至在这西南偏僻的山国里,到处在农民的爱护中推广了。
  我回家后在西窗边,写了一封将近五张纸的信给我这二十年没有见过面、通过消息的老师。我写完这信,心上像是放下了一块石头。我想,任何一个老师在读着他多年前学生的信,一封表示世界上还没有把老师完全丢在脑后的学生的信,应当是一件高兴的事。我更向她说:“当你在试验室里工作得疲乏的时候,你可以想到有一个曾经受过你教育的孩子,为了要对得起他的老师,也在另一个性质不同的试验室里感觉到工作后疲乏的可贵。我可以告慰你的不过是这一些。让我再加一笔,请你原谅我,我还是像在你班上时那样粗心大意,现在还没有定心做过一个算题。”
  我把这信挂号递给邮局,屈指数日子,盼望得到一封会使我兴奋的回信。
  不到一个星期,徐季吾先生特地来报告我一个消息:沈骊英先生脑充血死在她的试验室里。我还是坐在靠西窗的椅子上,隔着松树,远远是一片波光。这不是开迎春花的时节.但是波光闪烁处,还不是开遍了这黄花?
  又过了一个星期,我寄出的信退了回来,加了一个信封,没有夹什么字。再没有人去拆这封信了,我把它投入了炉子里。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怕被人欺负,母亲把羸弱多病的“我”送进了一所女校,这使“我”养成了羞怯胆小的性格。
  B.作者介绍振华学校时特意提到织造府和曹雪芹,是为了突出学校的环境特殊和教育底蕴深厚。
  C.“打手心”“罚立壁角”等是当时小学老师惩罚学生的惯常做法,作者对这种惩戒方式并不认同。
  D.天上的雨灌溉草木之后没入了泥土,这段文字歌颂了广大小学教师无私奉献和英勇献身的精神、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她逃难出来”“一粒不漏地运了出来”等,既交代时代背景,也营造紧迫、危险的氛围。
  B.“家务,疾病,战争”具有高度概括性,突出了沈骊英在恶劣环境中取得事业成功的艰难。
  C.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尤为注重内容的前后呼应,如最后一段就照应了文章的题目。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D.本文叙述语言不动声色,娓娓道来,看似平淡,内中却包含着深沉的情感,读来真挚感人。
  8.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丰富意蕴。(5分)
  9.本文在叙述过程中运用双重视角——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试题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
  6.C(A项中“这使‘我’养成了羞怯胆小的性格”理解不当;B项中“是为了突出”“教育底蕴深厚”理解不当;D项中“歌颂了”“英勇献身的精神”理解不当)
  7.A(“营造紧张、危险氛围”分析不当)
  8.①听到沈老师去世的噩耗后,产生了看到“迎春花”“黄花”的幻觉。②对沈老师印象深刻,想起了老师早年对自己教育的关爱。③沈老师影响深远,为工作献身的精神令人崇敬。④沈老师英年早逝,“我”满怀痛惜,深切悼念。(本题共5分。答出第①条,给1分;答出第②至第④中的两条即可,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9.①前后时空转换比照,使沈老师的人物形象随着“我”的认识而更丰富、更立体;②叙事灵动,行文富有变化,真实展现“我”受沈老师影响之深和对沈老师挂念之切;③契合散文“神聚”的特点,“我”看“沈老师”,言行有情,更加凸显主旨。(本题共6分,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一封未拆的信》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要查询更多试题、登录等请点网页右上角两个图标
加入错题收藏本题

最新现代文阅读专题指导

更多现代文阅读专题学习方法指导

推荐阅读

相关试题

最新散文阅读试题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