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阅读题及答案

上传:2023-06-04 浏览:687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期浸润在山水之间的人,会将山水内化于人的自然本性。山水的内在精神没有具体形状,却显现于外形之中。人们通过观看山水的“形”而达其“神”,人的精神超脱于外物,便可领悟至高天理。高山顶峰的光辉绚丽与幽谷的晦暗混沌形成一种张力,山水景象在两极之间的无限变化会给人带来无穷的兴发,不断催促人回到事物和生命的本源。人沉浸在山水天地间因观看到本源和秩序之美而产生精神的充盈和愉悦,从而超越单调乏味的世俗生活,重新获得勃勃生机的生命动力。山水之美、澄明、温润、秀丽、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等等都隐含着天道、人道,人与山水的一次次相遇促使人的精神不断敞开,最后窥见其超越性的层面。静观山水、临摹山水,可让人获得生命的智慧,忘我而自足。
  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山水文明强调天人合一,宇宙——城邦——个人的内在统一。山水文明更侧重从山水自然静观宇宙的自然秩序和人的自然本性,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力图调和社会与个人。山水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有益于个人失意的排遣,心智的抒发,生活的隐忍和激发。中国园林作为对真实山水的模仿,便是尝试将山水自然内化于人的精神,使之变成人的家园的一部分。园林中有各种岩石、草木、流水,曲直、明暗、虚实结合,构造精巧、风格独特,试图将远人山水的特质移植到人的身边,使“自然”与“技艺”融为一体。
  自然山水能把人的精神视域重新打开,使人神游其间。在这个过度娱乐化的年代,山水自然可作为人精神失序的一种调适。现代商业生活已将释放贪欲合理化,人的欲望的全面释放也改变了人的自然本性,甚至将反自然的快乐合法化,导致人过度追求不必要的乃至非法欲望的满足。人们不时重返自然山水,可以通过山水的滋养、浸润,使自己复原如初,从劳作的艰辛、各种物欲和人造的娱乐中解脱出来;在真实山水中不断陶染,人能恢复自然的苦乐感,形成良好的习性。
  (摘编自林志猛《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
  材料二
  纵观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一个突出现象,那就是作为中国艺术美的主要创造者——文人士大夫,较之于其它任何民族、任何文化群体的人更易于游乐山水、寄情山水、隐逸山水,因而山水自然世界对于中国文学艺术和美学传统的重要意义就显得比其它国家更为突出。这一特点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起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知识分子的生活空间和价值取向。大致说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几乎概括了中国古代士人全部的生活内容和价值取向。达则进,入仕,在政治上一展抱负;穷则退,归隐,在自然山水中徜徉适性。因此,隐逸便成了中国知识分子在进与退、仕与隐两者之间进行痛苦选择的结果。由于深受老庄自然哲学的影响,从汉季开始,隐逸总是与雅好山水、玩物审美结伴而行。这样一来,构成中国古代文人全部生存空间和生活内容的进与退、仕与隐,就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在“朝市”与“山林”这两个积淀着深厚文化心理内容的地带上了!
  那么,作为文人全部生存空间和生活内容的重要部分——山水隐逸,与文学审美活动又有什么关联呢?这得从中国文人的“自我表现意识”入手。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固然在生活内容上有“独善其身”、隐逸山水的一面,但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却是贯串其一生的,所谓“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也。既然政治上不能大行其道、兼济天下,那就退而求其次,以文学创作等精神生产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存在价值。“立功”之路受阻,就“立言”以求不朽。对这一中国文人的“自我表现意识”,司马迁以“发愤著书”这个对后来文学批评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概括:在政治事功上“终不可用”,便“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对此,章学诚的说法更为简明:“贤者不得志于时,发愤著书以自表现也。”
  既然“发愤著书”源于文人士大夫的“不得志于时”,而山水之好,正如钱钟书所言,“初不尽出于逸兴野趣、远致闲情,而为不得已之慰藉。达官失意、宦士失职,乃倡幽寻胜赏,聊用乱思遗老,遂开风气耳。”由于有此共同的心理基础,那种“发愤著书”式的自我表现意识到了魏晋以后,便越来越多地与隐逸山水活动合流了。这一合流,使隐逸山水这一士人生活的重要内容与文学艺术活动结成了深厚的姻缘。
  (摘编自刘绍瑾《山水文化与中国美学传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山水的外形寄寓着它的内在精神。与山水相处日久的人,会在内心接受山水的影响,将其转化为人的自然本性。
  B.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是山水文明的重要内容,这种文明力图调和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这离不开山水对人的滋养。
  C.中国文学艺术和美学传统比其它国家更为热衷于表现山水自然世界,这主要是得力于文人士大夫这个群体。
  D.从汉末开始,文人入世还是出世,日益明显地表现在“朝市”与“山林”这两个有着深厚文化心理内容的地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论述山水对人精神世界的影响,材料二阐释山水与中国美学传统的关系。两则材料当中“山水”这一概念内涵不同。
  B.如今,有些人过度追求不必要的乃至非法欲望的满足,这与现代商业生活将释放贪欲合理化及欲望的全面释放有很大关系。
  C.“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古代士人生活内容和价值取向的一部分;隐逸于自然山水并能徜徉适性,是中国知识分子选择的结果。
  D.按照钱钟书先生的理解,人们对山水的喜爱并不完全出自于个人的兴趣与情致。仕途失意时,文人士大夫常借山水聊以慰藉。
  3.下列选项,最能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在庐山景区的放映厅里,常年循环放映电影《庐山恋》,这部故事片,被评为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爱情电影。
  B.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布祖国大半河山,经30年考察撰写了60万字的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
  C.北宋画家文同为了画好竹子,常年不断地在竹林里头钻来钻去,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做到了胸有成竹。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D.静峙万载的群山,日夜东流的大江……赤壁山水,让苏轼卸落了心灵的沉重,获得了回归生命本源的平和与安然。
  4.“山水”对中国人具有哪些重要意义?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5.“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请结合李白的诗作《独坐敬亭山》,分析山水隐逸与文学审美活动有着怎样的关联。

试题答案:

1.C
  2.A
  3.D
  4.①使我们超越单调乏味的世俗生活,重获生命动力与生命的智慧。
  ②使我们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
  ③调适失序的精神,重新打开我们的精神视域。
  ④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和美学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①山水隐逸与文学审美活动有着共同的心理基础:不得志。不得志使得文人隐逸山水、发愤著书(立言)来表现自己的存在价值,而这又源于其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
  ②李白被逐出长安,政治失意时写了很多寄情山水之作,《独坐敬亭山》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山与人相依之情,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
  C.“中国文学艺术和美学传统比其它国家更为热衷于表现山水自然世界”错误,偷换概念。材料二说的是山水自然世界对于中国文学艺术和美学传统的“重要意义”就显得比其它国家更为突出,而不是中国文学艺术和美学传统比其它国家 “更为热衷于”表现山水自然世界”。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
  A.“两则材料当中‘山水’这一概念内涵不同”错,两则材料中山水概念内涵是相同的,都是指自然山水。
  故选A。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观点是人长期处于自然山水中,会将山水内化于人的自然本性,内心受到它的浸润滋养。
  A.《庐山恋》是一部风景爱情片,并不是为了突出人超越世俗生活、重建精神秩序的主题。
  B.徐霞客游历山水,重点在于地理考察。
  C.胸有成竹的事例,强调的是观察的重要性。
  D.表现的是山水对苏轼内心的治愈。
  故选D。
  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人沉浸在山水天地间因观看到本源和秩序之美而产生精神的充盈和愉悦,从而超越单调乏味的世俗生活,重新获得勃勃生机的生命动力”分析可知,“山水”使我们超越单调乏味的世俗生活,重获生命动力与生命的智慧。
  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分析可知,“山水”使我们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
  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自然山水能把人的精神视域重新打开,使人神游其间”分析可知,“山水”可以调适我们失序的精神,重新打开我们的精神视域。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山水自然世界对于中国文学艺术和美学传统的重要意义就显得比其它国家更为突出”分析可知,“山水”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和美学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由于有此共同的心理基础,那种‘发愤著书’式的自我表现意识到了魏晋以后,便越来越多地与隐逸山水活动合流了。这一合流,使隐逸山水这一士人生活的重要内容与文学艺术活动结成了深厚的姻缘”分析可知,山水隐逸与文学审美活动有着共同的心理基础,士大夫在不得志的情况下便隐逸山水、发愤著书(立言)来表现自己的存在价值,而这又源于其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
  这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根据李白的经历分析可知,李白被赐金放还,实际上是被逐出长安,政治失意时写了很多寄情山水之作,《独坐敬亭山》大约是那时之作。“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独坐敬亭山》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山与人相依之情,可是从“孤云独去闲”“只有敬亭山”可看出作者无事可做的孤独,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和落寞感。

  《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要查询更多试题、登录等请点网页右上角两个图标
加入错题收藏本题

最新现代文阅读专题指导

更多现代文阅读专题学习方法指导

推荐阅读

相关试题

最新多材料文本阅读试题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