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探寻旧石器时代的中华文明根脉》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探寻旧石器时代的中华文明根脉》阅读题及答案

上传:2024-01-30 浏览:253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具有独特的属性、内涵和发展路径。它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生命力和灵活性、适应性。这些特质在旧石器时代就已萌芽,根脉深长。
  中国地处东亚中心,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生活在如此广袤多元空间的先民,可以充分利用环境便利,获取各类生存资源,发展出多姿多彩的区域性文化,并在气候波动时做南北间和高程上的迁徙移动,以趋利避害。且中国地理位置相对独立,南有热带丛林,西南有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西有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等高山和中亚沙漠,北有蒙古高原和戈壁荒滩,东方则面海。在这样相对封闭的生态环境中,于气候适宜期迁徙至此的早期直立人生存繁衍,开枝散叶。于是这里形成了富有区域特点的古人群和古文化,区域特色持久、鲜明。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中国乃至东亚人类自更新世以来连续演化,生生不息。20世纪30至40年代,古人类学家魏敦瑞发现北京猿人与现代华北人有一系列的相似特征,首次提出北京猿人是现代中国人乃至蒙古人种祖先的观点。20世纪50年代,发现了介于北京猿人与现代人之间的人类化石,填补了直立人和现代中国人之间的证据缺环。其后发现了更早的人类化石,将华夏大地人类的历史进一步拉长。古人类学家吴汝康、吴新智等认为,大多数中国古人类头骨存在明显的相似性,据此推论中国不同时期的古人类连续演化,具有明确的传承关系。
  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已有约200万年的历史。研究表明,中国、东亚旧石器时代古人群,在很长时间内保持一脉相承并有别于西方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传统反映出该地区古人类具有特定的生存模式,笔者称之为“旧石器时代东方行为模式”,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就地取材,灵活变通。东方古人类主要采用脉石英、石英岩、白云岩、砂岩、火山角砾岩、小块燧石等材料制作石器。与旧大陆西部古人类常用大块优质燧石制作石器不同,东方的石器原料相对质劣。针对这样的资源条件,这里的古人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对多种石材加以利用,开采方法简单实用、不拘一格。
  制作简朴,追求实用。东方古人类的石器大多简朴、实用,剥片技术的总体特点是机会性和随意性,对石核基本不做预制和修理。加工技术亦相对简单,以实用为原则,对坯材加工程度浅,不刻意追求工整性、规范性和美观性。这与旧大陆西部普遍采用两面加工技术和勒瓦娄哇预制技术、对石器做规范的深度加工形成鲜明对照。这反映出这些文化的创造者务实、简约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
  低限开发资源,与环境和谐共生。东方古人群在资源利用方面很少刻意寻找优质石器原料并进行长期、深度开采;所拥有的尖锋利刃、具有致命杀伤力的工具稀少,过度捕杀猎物的证据很少。这些迹象表明这里的先民对可用资源仅做浅程度的开发,在客观上与生态环境保持和谐、友好。考古发掘表明,中国的多数旧石器时代遗址使用时间较短,表明造访这些遗址的古人群在不断迁徙移动。这种移居方式增强了人类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不必把一个地方的资源开发到极致,也不必在技术和文化上做出重大改变,从而使文化传统得以稳定发展。
  一脉相承,格局稳定。相对于旧大陆西部明显的阶段性发展变化,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变化缓慢,在诸多方面表现出稳定的发展格局,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华南居于主体的大型砾石工具组合和云贵高原的简单石片工具组合,从早期到晚期无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以上这些有别于西方、具有明确区域特点的旧石器时代文化绵延不断、平稳发展,表明这里的古人群连续演化、薪火相传,形成了稳定的文化传统。
  中国本土人类连续演化、文化薪火相传,但并不排斥外来人群的迁徙融合和文化的交流互鉴,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旧大陆的旧石器时代文化曾被所谓的“莫维斯线”划分为东西两大板块。数十年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手斧这类西方阿舍利技术体系的标型器,在我国百色盆地、洛南盆地、汉中盆地、丹江口地区和川西高原等区域也有集中分布。这表明,华夏大地至少在局部地区发生过东西方人群的迁徙、互动,与文化的交流、融合。源自西方的文化元素出现在中国的一些旧石器时代遗址中,说明东方古人类开放包容,对外来人群与文化并非一概排斥,而是兼收并蓄,进而为生存演化、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中华文明的根系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我们应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推前至旧石器时代,设立重大研究专项,从源头上厘清中华大地人类起源、演化及文明孕育、发展的脉络和动因,彰显华夏民族及其文化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摘编自高星《探寻旧石器时代的中华文明根脉》)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的特质在旧石器时代已萌芽,根脉深长,要对中华文明探源,就应将时间推前至旧石器时代。
  B.上世纪30年代以来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和考古推论,使华夏大地人类从古至今连续演化的证据链更完善。
  C.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有很强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变化缓慢,而旧大陆西部则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D.东方古人群对可用资源仅做了浅程度的开发,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要与生态环境保持和谐、友好的关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地理位置相对独立,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生存资源丰富,适合生存繁衍,有利于形成本土的古人群和古文化。
  B.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群经常移居,低限开发资源,不必在技术和文化上做出重大改变,从而使文化传统发展稳定。
  C.旧大陆西部古人类常用大块优质燧石制作石器,东方古人类采用相对劣质的原料制作石器,东方工艺远落后于西方。
  D.大多数中国古人类头骨存在明显相似性,可以以此为依据来推论中国不同时期的古人类连续演化,不存在演化中断。
  3.下列选项,不符合“旧石器时代东方行为模式”的一项是( )
  A.100万年前,生活在云南甘棠箐遗址的古人群将木质材料和动物骨骼、鹿角制成工具。
  B.宁夏的水洞沟遗址出土了距今约4万年的勒瓦娄哇技术产品和石叶技术产品的混合体。
  C.内蒙古大窑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用石块做成的龟背形刮削器系,可剥兽皮、刮兽肉。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D.约50至60万年前,生活在周口店的北京猿人依赖简单的砸击法开采利用脉石英材料。
  4.洛南和皮洛遗址出土的手斧、薄刃斧、手镐组合,具有阿舍利技术的典型特征。请你结合材料分析这一考古发现的价值。
  5.1987年,“非洲起源说”被提出,有部分学者据此认为中国不同时期的古人类没有连续演化。请你根据材料驳斥这部分学者的观点。

试题答案:

1.D 2.C 3.B
  4.①这一考古发现说明用“莫维期线”把旧大陆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划分为东西两大板块的提法值得商榷。
  ②华夏大地至少在局部地区发生过东西方人群的迁徙、互动,与文化的交流、融合。(或“东方古人类开放包容,对外来人群与文化并非一概排斥,而是兼收并蓄,进而为生存演化、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5.①中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条件有利于形成富有区域将点的古人群和古文化,有利于中国乃至东亚人类连续演化,生生不息。
  ②各种考古发现可以推论中国不同时期的古人类连续演化,具有明确的传承关系。
  ③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群,行为模式保持一脉相承,表明这里的古人群连续演化、薪火相传。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是因为……”曲解文意,因果逻辑错误。原文是“这些迹象表明这里的先民对可用资源仅做浅程度的开发,在客观上与生态环境保持和谐、友好”,由此可知“与生态环境保持和谐、友好”是古人群的行为导致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东方古人群对可用资源仅做浅程度的开发”的主观原因。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东方工艺远落后于西方”错误,制作石器原料的优劣不能决定工艺水平的高低,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旧石器时代东方行为模式”有:就地取材,灵活变通;制作简朴,追求实用;低限开发资源,与环境和谐共生;一脉相承,格局稳定。
  A.符合“就地取材,灵活变通”。
  B.说明的是“东方古人类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观点,不属于“旧石器时代东方行为模式”。
  C.符合“制作简朴,追求实用”。
  D.符合“低限开发资源,与环境和谐共生”。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旧大陆的旧石器时代文化曾被所谓的“莫维斯线”划分为东西两大板块。数十年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手斧这类西方阿舍利技术体系的标型器,在我国百色盆地、洛南盆地、汉中盆地、丹江口地区和川西高原等区域也有集中分布”分析可知,这一考古发现说明用“莫维斯线”把旧大陆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划分为东西两大板块的提法值得商榷。
  结合“这表明,华夏大地至少在局部地区发生过东西方人群的迁徙、互动,与文化的交流、融合。源自西方的文化元素出现在中国的一些旧石器时代遗址中,说明东方古人类开放包容,对外来人群与文化并非一概排斥,而是兼收并蓄,进而为生存演化、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可分析概括出,华夏大地至少在局部地区发生过东西方人群的迁徙、互动,与文化的交流、融合;东方古人类开放包容,对外来人群与文化并非一概排斥,而是兼收并蓄,进而为生存演化、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中国地处东亚中心,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且中国地理位置相对独立……这里形成了富有区域特点的古人群和古文化,区域特色持久、鲜明……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中国乃至东亚人类自更新世以来连续演化,生生不息”可提出,中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条件有利于形成富有区域将点的古人群和古文化,有利于中国乃至东亚人类连续演化,生生不息。
  结合“大多数中国古人类头骨存在明显的相似性,据此推论中国不同时期的古人类连续演化,具有明确的传承关系”可提出,各种考古发现可以推论中国不同时期的古人类连续演化,具有明确的传承关系。
  结合“中国、东亚旧石器时代古人群,在很长时间内保持一脉相承并有别于西方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传统反映出该地区古人类具有特定的生存模式”“旧石器时代文化绵延不断、平稳发展,表明这里的古人群连续演化、薪火相传,形成了稳定的文化传统”可提出,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群,行为模式保持一脉相承,表明这里的古人群连续演化、薪火相传。

  《探寻旧石器时代的中华文明根脉》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要查询更多试题、登录等请点网页右上角两个图标
加入错题收藏本题

最新现代文阅读专题指导

更多现代文阅读专题学习方法指导

推荐阅读

相关试题

最新单材料文本阅读试题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