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文言文 > 《凡与敌战,三军必要得其地利》阅读答案及翻译

题目详细信息

《凡与敌战,三军必要得其地利》阅读答案及翻译

上传:2024-01-30 浏览:876 

试题内容: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凡与敌战,三军必要得其地利,则可以寡敌众,以弱胜强。所谓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利,胜之半也。
  晋安帝讨南燕,慕容超召群臣议拒晋师。公孙五楼曰:“晋师劲果所利在速战初锋勇锐不可击也。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可徐拣精兵二千骑,循海而南,绝其粮道;别遣段晖率诸州之军,缘山东下。腹背击之,此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险自固,较其资储之外,余悉焚荡,芟除粟苗,使敌来无所资,坚壁清野,以待其衅,中策也。纵贼入岘,出城迎战,下策也。”超曰:“京都富盛,户口众多,非可以一时入守。青苗布野,非可以猝芟。设使芟苗守城,以全性命,朕所不能。据五州之强,带山河之固,战车万乘,铁马万群,纵令过岘,至于平地,徐以精骑蹂之,必成擒也。”慕容镇曰:“若如圣旨,必须平原十里而军,军垒成,用马为便,宜出岘逆战,而不胜,犹可退守。不宜纵敌入岘,自贻窘迫。昔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险,终屈于韩信;诸葛瞻不守马阁之险,卒擒于邓艾。臣以天时不如地利也,阻守大岘,策之上也。”超又不从,而摄莒、梁父二戍,修城隍,拣士马,蓄锐以待之。其夏,晋师已次东莞,超遣其左军段晖等步骑五万,进据临朐。俄而,晋师渡岘,慕容超惧,率兵四万就段晖等于临朐,战败,超奔广固,数日而拔,燕地悉平。
  (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
  材料二:
  且夫地利亦何常之有哉?函关、剑阁,天下之险也。秦人用函关,却六国而有余,迨其末也,拒群盗而不足。诸葛武侯出剑阁,震秦、陇,规三辅;刘禅有剑阁,而成都不能保也。故金城汤池,不得其人以守之,曾不及培𪣻之丘、泛滥之水;得其人,即枯木朽株,皆可以为敌难。知求地利于崇山深谷、名城大都,而不知地利即在指掌之际,乌足与言地利哉?
  (选自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序》,有删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晋师劲 A 果 B 所 C 利在速 D 战 E 初锋 F 勇锐 G 不可 H 击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朕,文中是南燕皇帝慕容超的自称,古代皇帝的自称有“寡人”“孤”等。
  B.拔,指被攻破,与“函谷举”(《阿房宫赋》)中的“举”字都是表被动。
  C.“迨其末也”与“迨诸父异爨”(《项脊轩志》)两句中的“迨”字意义不同。
  D.三辅,西汉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的合称,亦用来指其所辖地区。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安帝进攻南燕时,公孙五楼向慕容超提出了上、中、下三策,慕容超对公孙五楼的建议并不认可。
  B.慕容超认为自己占据着有利的地形,有强大的军队,纵使晋军过了岘山,也可以击败晋军。
  C.慕容镇以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险、诸葛瞻不守马阁之险的事例劝说慕容超利用岘山阻守晋军。
  D.材料二中,通过列举秦人有函关、刘禅有剑阁的例子,论述了地理的优势对保护国家的巨大作用。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1)可徐拣精兵二千骑,循海而南,绝其粮道。(4分)
  (2)得其人,即枯木朽株,皆可以为敌难。(4分)
  14.两则材料为什么会对“地利”产生如此不同的看法?请概括说明。(3分)

试题答案:

10.BEG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晋师劲果,所利在速战,初锋勇锐,不可击也。
  1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言知识的能力。两句中的“迫”字意义相同,都是“等到”之意
  12.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概述内容要点的能力。“论述了地理的优势对保护国家的巨大作用”说法错误,应是论述了地理的优势不是经久不变的道理。
  13.(1)然后从容挑选精锐的两千骑兵,沿海向南,切断晋军的粮道。(得分点:“拣”“循”“绝”各1分,句意 1分)
  (2)有了适当的人,纵使是枯木朽株,都可以用来给敌人造成困难。(得分点:“其人”“即”“难”各1分,句意1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翻译时要注意抓得分点。
  14.材料一立足于具体的战争,强调“地利”在军事上的重要性;材料二立足于国家治理,阐述的是“地利"不如“人和”。(3 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先准确理解两则材料的意思,然后根据材料内容分析两则材料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凡是对敌作战,部队必须占据有利地形,这样就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就是说,知道敌人可以攻击,也知道自己的部队可以进行攻击,但不知道利用有利地形,胜利的把握只能有一半。
  晋安帝进攻南燕时,南燕慕容超召集群臣研究抵抗晋军的办法。公孙五楼说:“晋军强大,利在速战,刚来时的士气勇猛锋锐,我军不能攻击他们。我军宜据守大观山,使晋军不能进来,拖延时间,以挫其锐气。然后从客挑选精锐的两千骑兵,沿海向南,切断晋军的粮道;再派段晖率领各州军队,沿大观山东下。腹背夹击晋军,这是上策。命今守军依托险阻地形各自固守,除必要的钱粮储备之外,其余的全部焚毁,铲除青苗,使敌人来后什么也得不到,实行坚壁清野,以等待敌人出现破绽,再乘机进攻,这是中策。放敌兵进入大观山,我军再出城迎战,这是下策。慕容超说:"京都物资丰富,人口众多,很难立即转入战时防御。青苗遍野,一时也难以铲除。即使能铲除青苗,固守城池而得以保全性命,我也不能答应。我占据着五州的强地,控制着山河的险固,有战车万乘、铁骑万群,纵使晋军过观山来到平地,我以精兵徐徐攻击,也必定能全部停获他们。”慕容镇说:“如果按照您的旨意办,必须在平原地带每十里处扎营,营垒建成后,使用骑兵比较方便,因此,最好能前出至大观山以外,这样即使在迎战时不能取胜,也可以退守。不可将敌人放进大观山,给自己造成极为不利的局面。过去赵成安君不守井陉之险,终于为韩信所屈服;诸葛瞻不守马阁之险,终于被邓艾擒获。臣以为天时不如地利,据守大观山,确实是上策。"慕容超又不听从,只是命今驻营县、梁父山二地的部队修筑城墙和护城河,挑选官兵和战马,养精蓄锐等候晋军。那年夏天,晋军已驻扎在东莞,慕容超派遣左军段晖等五万步骑兵进驻临胸,不久,晋军通过了大观山,慕客超十分恐慌,忙率兵四万向段晖部队靠拢,在临胸战败,慕容超逃奔广固固守,数日后,广固也被晋军攻破。南燕终于全部被晋军扫平。
  材料二:
  况且地理的优势又有什么经久不变的呢?函谷关、剑阁,是天下的险要之地。(战国时,)秦人依据函谷关击败六国而绰绰有余,可到后来,在秦朝快要灭亡时,抵御四方群盗还嫌它不够险要。诸葛武侯出兵剑阁,威震秦、陇,规划谋取三辅之地;而刘禅虽然据有剑阁之险,却连成都也保不住。所以再坚固险要的城池,要是没有适当的人来把守它,竟连低矮的小山、地面的浅水都比不上;有了适当的人,纵使是枯木朽株,都可以用来给敌人造成困难。只知道到崇山深谷、名城大都去寻求地利,而不知道地利就在指掌之间,哪里值得与(这样的人)谈论什么地利呢?

  《凡与敌战,三军必要得其地利》阅读答案及翻译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要查询更多试题、登录等请点网页右上角两个图标
加入错题收藏本题

最新文言文专题指导

更多文言文专题学习方法指导

推荐阅读

相关试题

最新文言文综合试题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