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语言运用 > 综合语用_苏轼在《定风波》上片结束时,用了这么一句谁怕一蓑烟

题目详细信息

综合语用_苏轼在《定风波》上片结束时,用了这么一句谁怕一蓑烟

上传:2024-01-29 浏览:216 

试题内容: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小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苏轼在《定风波》上片结束时,用了这么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个①______的惊人之笔!它画龙点睛般地表现出了作者的胸怀、抱负,体现了全词的中心思想。这句话从字面上解释,无非是说“怕什么呢,自己的一生就是披着蓑衣在风雨之中过来的,对此我早就习以为常,处之泰然了”。“任平生”字是指平生饱经风雨,早已听其自然的意思。当然,这里的“风雨”,不仅是指自然界的风雨,更重要的是指政治上的风雨。古往今来,诗词中的一些带关键性的警句,往往是一语双关或富于多方面的含义,具有十分深广的思想容量,经得住人们反复咀嚼和回味。能引起人们深思。只要想想【甲】苏公②______的遭遇,我们就能掂出这句话的份量。确实如此,【乙】苏轼所经受的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实在太多了。【丙】他一生长期被贬在外,尝尽了人世的艰辛。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他对来自各方面的打击和挫折早已③______了,不惊恐,不退缩,任其自然,坦然处之。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为画波浪线的句子添加准确的标点符号。(4分)
  19.作者在文段甲、乙、丙三处对苏轼用了三个不同的称谓:“苏公”“苏轼”“他”。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这样表达的作用。(4分)

试题答案:

17.①不同凡响②饱经沧桑③习以为常
  18.用了这么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个标点1分)
  19.解析:用三个不同的称谓,从行文整体感受上看,可以避免行文的机械呆板;文段前面介绍了苏轼一生的坎坷经历及苏轼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之后,作者写到“只要想想苏公……的遭遇,我们就能掂出这句话的份量”,“苏公”是作者对苏轼的敬称,体现了作者对苏轼的景仰和钦佩。用“苏轼”的称谓,是作者在进行客观的叙述,如“苏轼在《定风波》上片结束时,用了这么一句”“苏轼所经受的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实在太多了”,这些都是客观描述;
  后面用“他”也基本是用状指,如“苏轼所经受的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实在太多了。他一生长期被贬在外,尝尽了人世的艰辛”,这里的“他”承前指代苏轼,第三人称的表述显得客观冷静,对苏轼的遭遇进行冷静客观的评价。
  答案:①用三个不同的称谓,可以让语言更为活泼,避免了行文的呆板。②“苏公”是作者对苏轼的敬称,体现了作者对苏轼的景仰和钦佩。③“苏轼”及“他”是客观指代,表明作者对苏轼的遭遇进行冷静客观的评价。

  综合语用_苏轼在《定风波》上片结束时,用了这么一句谁怕一蓑烟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要查询更多试题、登录等请点网页右上角两个图标
加入错题收藏本题

最新语言运用专题指导

更多语言运用专题学习方法指导

推荐阅读

相关试题

最新综合语用试题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