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文言文 > 《德者,内也。得者,外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题目详细信息

《德者,内也。得者,外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上传:2024-01-28 浏览:274 

试题内容: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之 谓德。德者,得身也。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为之欲之,则德无舍; 德无舍,则不全。用之思之,则不固;不固,则无功;无功,则生于德。德则无德,不德则在有德。
  故(《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人无愚智,莫不有趋舍。恬淡平安,莫不知祸福之所由来。得于好恶,怵于淫物,而后变乱。 所以然者,引于外物,乱于玩好也。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而令也玩好变之外物引 之引之而往故曰“拔”。至圣人不然: 一建其趋舍,虽见所好之物不能引,不能引之谓“不拔”;一 于其情,虽有可欲之类神不为动,神不为动之谓“不脱”。 为人子孙者,体此道以守宗庙,宗庙不 灭之谓“祭祀不绝”。身以积精为德,家以资财为德,乡国天下皆以民为德。今治身而外物不能 乱其精神,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真者,慎之固也。治家,无用之物不能动其计,则资有余, 故曰:“修之家,其德有余。”治乡者行此节,则家之有余者益众,故曰:“修之乡,其德乃长。”治邦 者行此节,则乡之有德者益众,故曰:“修之邦,其德乃丰。 ”莅天下者行此节,则民之生莫不受其 泽,故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修身者以此别君子小人,治乡治邦莅天下者各以此科是适观息 耗,则万不失一。故曰:“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奚以知天 下之然也?以此。”
  (选自《韩非子·解老》,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 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而今A 也B 玩好C 变之D 外物回引之国引之G 而往团故曰“拔”。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无论;与《屈原列传》中“人君无愚、智、贤、不肖”中的“无”字的词义、词性都相同。
  B.“所以然者”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所以”的含义不同。
  C. 别,区别、区分,这一意义还保留在现代汉语“分门别类”“辨别”“鉴别”等词语中。
  D.奚,什么,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奚惆怅而独悲”中的“奚”字的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德是内部所具有的,靠“无为”来聚集,靠“无欲”来成就,在使用中巩固。
  B.一个人如果“有为”“有欲”,那么他的“德”就没有归宿,也就不完美了。
  C.人们在清心寡欲、平淡安闲的时候,就会考虑祸福的来源,设立取舍的准则。
  D. “以民为德”是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重要原则,治乡、治邦、治天下的人都应遵循。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1)为人子孙者,体此道以守宗庙,宗庙不灭之谓“祭祀不绝”。(4分)
  (2)莅天下者行此节,则民之生莫不受其泽。(4分)
  14.文章是如何看待“德”与人自身的关系的?请简要说明。(3分)

试题答案:

10. DFH[(原文标点)而今也玩好变之 , 外物引之;引之而往 , 故曰“拔”。]
  11. D(“奚惆怅而独悲”中的“奚”意思是“为什么”)
  12. A(“在使用中巩固”与原文不符 , 参见原文“ 以不用固”)
  13.(1)做子孙的人 , 体察这一道理来守护宗庙 , 宗庙不灭 , 就叫作“祭祀不绝”。(得分点:“体 ” “ 以”“之谓”各1分 , 大意1分)
  (2)统治天下的人实行了这一条 , 民众的生存无不受到他的恩惠 。(得分点:“莅”“行”“泽”各 1分 , 大意1分)
  14. ①“德”来源于人的自身;②自身积累了精气就是“德”;③加强自身修养,他的“德”就会“真”。 (每点1分)
  【参考译文】
  德是内部所具有的 。得是从外部获取的 。(《老子》)“上德不德”(这句话), 是说具有上德的 人的精神不外露 。精神不外露 , 自身就能保全 。 自身能够保全 , 也就叫作“德”。“德”即得到自身 。凡是德 , 都是以无为来积聚 , 以无欲来成就 , 以不思虑来得到安定 , 以不使用来得到巩固的。 如果有为、有欲 , 德就无所归宿;德无所归宿 , 就不完整了 。如果使用了 , 思虑了 , 德就不能牢固; 不牢固 , 就没有功效;没有功效是由于自以为有德 。 自以为有德 , 就没有德;不自以为有德 , 就保 全了德 。所以(《老子》)说:“上德不自以为有德 , 因此才有德。”
  人们不论是愚蠢的还是聪明的 , 没有不进行取舍的 。人们在清心寡欲和平淡安闲的时候 , 没有不知道祸福从何而来的 。为好恶感情所支配 , 为奢侈东西所诱惑 , 然后才引起思想变化并发生混乱 。之所以如此 , 是因为被外界事物所引诱 , 被珍贵玩物所扰乱 。清 心寡欲就能设立取 舍的准则 , 平淡安闲就懂得恰当地计虑祸福 。 而现在有珍贵的玩物打动他 , 有外界的事物引诱 他;一经引诱 , 他就跟着走 , 所以(《老子》)就叫它“拔”。至于圣人 , 就不是这样 。 圣人牢固地确 立取舍的准则 , 虽然看到爱好的东西 , 也不会被引诱;不会被引诱就叫作“ 不拔”;圣人的性情专 一 , 虽然存在着引起欲望的东西 , 精神却不为所动;精神不为所动就叫作“ 不脱”。做子孙的人 , 体察这一道理来守护宗庙 , 宗庙不灭 , 就叫作“祭祀不绝”。身体以积累精气为德 , 家庭以积蓄财 产为德 , 乡里国家、天下都以保养民众为德 。现在勤于自身修养 , 外界事物不能扰乱他的精神 , 所以(《老子》)说:“修养施行到自己身上 , 他的德就会真。”所谓真 , 就是守护得很牢固 。 治理家庭 , 没有用的东西不能改变他的计划 , 就会资财有余 , 所以(《老子》)说:“修养贯彻到家庭 , 他的 德就有盈余。”治理乡里的人实行了这一条 , 那家庭有盈余的就会更多 , 所以(《老子》)说:“修养 贯彻到乡里 , 他的德就增长。”治理国家的人实行了这一条 , 那么乡里有德的人就会更多 , 所以 (《老子》)说:“修养贯彻到国家 , 他的德就丰富。”统治天下的人实行了这一条 , 民众的生存无不 受到他的恩惠 , 所以(《老子》)说:“修养贯彻到天下 , 他的德就能得到广大普及。”修身的人用这 项原则来区别君子与小人 , 治乡、治国乃至统治天下的人各自用这一项目来对照观察兴衰 , 就能 够万无一失 。所以(《老子》)说:“ 用自身来观察自身 , 用家庭来观察家庭 , 用乡里来观察乡里 , 用 国家来观察国家 , 用天下来观察天下 。我凭什么知道天下是这样的呢? 就用的这个方法。”

  《德者,内也。得者,外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要查询更多试题、登录等请点网页右上角两个图标
加入错题收藏本题

最新文言文专题指导

更多文言文专题学习方法指导

推荐阅读

相关试题

最新文言文综合试题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