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赋诗与寻诗》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赋诗与寻诗》阅读题及答案

上传:2024-01-07 浏览:210 

试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不少诗人对诗歌写作行为本身进行观照,并将其呈现在诗歌文本中——诗歌写作行为本身成了被书写的对象。在陈与义、陆游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于诗歌写作本身更细致、频繁的书写,“题诗”“成诗”“寻诗”“哦诗”等有关诗歌写作的表达大量出现,有意寻诗、出声吟哦的诗人形象也越发明晰,这表明:宋诗对诗歌写作本身的呈现更为深细,写作者对自我作为诗人的身份有了更清晰的意识。
  “题诗”“成诗”在陈与义的诗中承载了丰富内涵。“鹳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洒面风吹作飞雨,老夫诗到此间成”两例清晰展示出外部环境怎样激起了诗人内心的波澜,眼前转瞬即逝的景致如何被诗人捕捉到进而成为诗歌的一部分。而“成诗”的过程往往具有实时性、不可复制性。有道是“有诗还忘记”“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诗人内心感知到的诗意、诗人在语言表达上的疏离,都清晰呈现在诗中。他在《对酒》中的“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落酒杯”,同样感叹着自己在语言表达上的窘迫。
  诗人也常常自发外出“寻诗”。“柳林横绝野,藜杖去寻诗”(《游八关寺后池上》),诗人专门拄着藜杖寻诗:“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寻诗两绝句》),半夜从酒醉中醒来的诗人特意推开门,在明月乔木中寻诗。场景本身就是诗意的来源,诗人在呈现出诗意产生的特定情境之后便结束了诗篇,不再述说此刻的感受。这类似前引“鹳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诗人看似只是记录实时景象,然而诗情恰恰渗透在眼前所见之中,诗歌写作也在此刻完成。不同的是,“寻诗”更能体现寻找、访求的过程性和目的性,在这一表达中,“诗”仿佛成了触手可及的实体;作者自认与读者对何为“诗”有着高度默契,只需呈现特定场景,读者便可心领神会。这种将“诗”客体化的过程,体现出诗歌已成为诗人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的一部分,同时,诗人的主体身份在诗歌中也呈现得愈发明晰。
  (摘编自刘晓旭《赋诗与寻诗》)
  材料二:
  “镜”在中国文化中有复杂的意涵。本文所言“览镜诗”,不是泛指含有“镜”意象的诗,也不是指专门吟咏镜子的诗,而是指书写览镜行为与感想的诗作。览镜诗的关注点,是这个行为本身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物心理情感。换言之,览镜诗中,作为物品的镜,只是触发某种心理的媒介,并非诗歌吟咏的重心所在。作者对览镜行为有更充分的自觉,把更多的笔墨着眼于“镜中像”所引起的一系列内心反应和情感状态。审视览镜诗的嬗变脉络,我们可以再次确认中唐至宋代诗学的一脉相承,也能感受到日常化题材在宋代诗人手中有更繁复的艺术表达和更丰赡的文化内涵。宋人的自我形象在览镜诗中得以再造,新的审美趣味随之形成。
  由镜中像来认知自我,是人们览镜自照的重要目的。按法国心理学家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人们通过观看镜中影像而建立“自我”的观念,并由镜中自我逐渐进入“社会中的我”乃至“理想中的我”。人在镜前凝视,建构对自身形象的认识。“镜中像”与“现实我”存在距离,这就促使照镜人通过想象去完成两者的合一,建构自我形象。诗人照镜,由人而镜,由镜而像,由像返观人,故心有所感。解读览镜诗,是观察作者自我形象建构的有效途径。
  试看宋庠《因览镜照见衰年状貌有感》:
  拂槛清晨念老余,只堪丘壑便悬车。
  暗围廓落频移眼,坐况苍华不满梳。
  淚绶转惭龟钮印,土膏空负鹤头锄。
  人生出处真难决,羡杀贤哉汉二疏。
  宋庠仕宦显达,遣词造句典丽奥博,全诗意脉从“镜中像”指向“现实我”。镜中老态让他联想到现实官场——是致仕退隐,还是不负官位?他内心纠结。宋庠没有白居易的乐天顺命,镜中像刺激他要在现实和理想间选择,所以他最后欣羡汉代的疏广、疏受,能主动功成身退。我们可从中提炼出诗人的三层形象:
  A“镜中像”——颓然老者(“坐况苍华不满梳”);
  B“现实我”——高位在身(“淚绶转惭龟钮印”);
  C“理想我”——致仕归田(“茨杀贤哉汉二疏”)。
  正是三者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作者“难决”,整首诗也因三层形象的复杂关系而充满张力。览镜诗是表达日常生活细节的诗。日常不能径直变为诗,但诗可以表现日常,让日常经验走向美学自觉。宋人将“镜中像”与“现实我”勾连在一起,让“幻象”与“真我”对话,试图超越琐碎凡庸的现实,直指诗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
  (摘编自侯体健《幻象与真我:宋代览镜诗》)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与义在《对酒》等诗中感慨诗意受限于语言,难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诗情,所以写不出好诗。
  B. 宋诗中有关“寻诗”的诗句着重叙写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所作所为,其场景读来真实可感。
  C. 宋代览镜诗中的“镜子”不是诗歌的重心,而是抒情的中介,诗人意在抒写镜中人像所激发的思想情感。
  D. 材料二引用拉康的理论分析我国诗人为何览镜自照,而宋庠诗例的意脉恰恰契合“镜像阶段”理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成诗和寻诗有相似之处,后者更能彰显诗人创作的自觉性。
  B. 《寻诗两绝句》看似未交代寻诗的结果,其实诗情已生,这正是寻诗之诗的妙处。
  C. 相比于寒门士子,宋庠这类地位高、通世故的贵族更容易写出意蕴丰富的览镜诗。
  D. 材料二标题所谓“幻象”主要指镜像,而“真我”则指向诗人的真实境况或情思。
  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木兰诗》:“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B. 刘禹锡《昏镜词》:“昏镜非美金,漠然丧其晶。饰带以纹绣,装匣以琼瑛。”
  C. 孔平仲《览镜》:“拂拭菱花试一临,貌随年改叹光阴。平生履行无人识,嗟尔顽铜岂照心。”
  D. 叔本华:“每个人都应该以他人为镜,从这面镜子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点、恶行。”
  4. 李白有诗曰:“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论述,对李白的诗句加以分析。(4分)
  5. 以上两则材料,是我校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围绕课题《宋代诗人____________》搜集到的有效文献。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请结合材料内容,完成以下任务:(6分)
  (1)写出该研究课题的完整名称,不超过15个字;
  (2)简要归纳两条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结论。

试题答案:

【答案】1. A 2. C 3. C
  4. ①李白在诗中对“成诗”这一创作行为本身加以观照;
  ②体现诗人因创作完成而心情愉悦满足(或体现诗人对自己创作才华的自信)。
  5. (1)宋代诗人创作中的自我形象/宋代诗人自我意识的形成/宋代诗人对自我的强调、认知与建构。
  (2)宋代诗人通过在诗歌中观照“题诗”“寻诗”等创作行为本身来凸显诗人自我的主体身份;通过“览镜自照”来认知与建构自我形象。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 “所以自己写不出好诗”推断有误,根据原文“同样感叹着自己在语言表达上的窘迫”,作者只是陈述了语言表达的窘迫,并未说陈与义写不出好诗。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 “相比于寒门士子,宋庠这类地位高、通世故的贵族更容易写出意蕴丰富的览镜诗”于文无据。览镜诗创作质量的关键因素是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和身份地位无关。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 只写了对镜梳妆的动作,没有出现镜中像;
  B. 描写的是镜子本身的昏暗,没有镜中的人物形象;
  C. 写到镜中衰老的我和理想中美好但无人识得的“理想我”,二者产生冲突,最能体现材料二的观点。
  D. 以镜为喻,谈论要参照他人,反思自我的道理;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主要观点进行评价和运用的能力。
  “兴酣落笔摇五岳”意思是“我诗兴浓烈之时,落笔可摇动五岳”,这是作者诗兴大起时,具有创作的欲望,然后付诸笔端,落在笔上能够摇动五岳,材料一“唐宋时期,不少诗人对诗歌写作行为本身进行观照,并将其呈现在诗歌文本中”,可以看出这是李白是对自己诗歌创作行为本身进行的关照,并呈现在了其诗歌之中;
  “诗成笑傲凌沧洲”意思是“诗成之后,啸傲之声,直凌越沧海”,这是诗人将诗歌写成之后的感受,作者创作完成后,“笑傲凌沧洲”,这是一种完成后的酣畅与自得。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材料一“唐宋时期,不少诗人对诗歌写作行为本身进行观照,并将其呈现在诗歌文本中——诗歌写作行为本身成了被书写的对象”“诗人的主体身份在诗歌中也呈现得愈发明晰”“宋诗对诗歌写作本身的呈现更为深细,写作者对自我作为诗人的身份有了更清晰的意识”和材料二“本文所言‘览镜诗’……而是指书写览镜行为与感想的诗作”“宋人的自我形象在览镜诗中得以再造,新的审美趣味随之形成”“由镜中像来认知自我,是人们览镜自照的重要目的”“试图超越琐碎凡庸的现实,直指诗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可知,两则材料均是在阐述唐宋时期,诗人将诗歌创作行为和诗人对自身的认知、情感、精神世界融入诗歌之中,由此可以将题目补充为“宋代诗人创作中的自我形象/宋代诗人自我意识的形成/宋代诗人对自我的强调、认知与建构”。
  根据材料一“诗人也常常自发外出‘寻诗’”“宋诗对诗歌写作本身的呈现更为深细,写作者对自我作为诗人的身份有了更清晰的意识”可以得出理由:诗人通过自发“寻诗”等关注自我,有更加清晰的自我意识;
  根据材料二“促使照镜人通过想象去完成两者的合一,建构自我形象。诗人照镜,由人而镜,由镜而像,由像返观人,故心有所感。解读览镜诗,是观察作者自我形象建构的有效途径”“宋人将‘镜中像’与‘现实我’勾连在一起,让‘幻象’与‘真我’对话,试图超越琐碎凡庸的现实,直指诗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可以概括出理由:作者通过览镜自照,完成自我形象的构建,展现诗人的情感与情深世界。

  《赋诗与寻诗》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要查询更多试题、登录等请点网页右上角两个图标
加入错题收藏本题

最新现代文阅读专题指导

更多现代文阅读专题学习方法指导

推荐阅读

相关试题

最新多材料文本阅读试题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