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诗歌鉴赏 > 《荆门浮舟望蜀江》(李白)鉴赏试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荆门浮舟望蜀江》(李白)鉴赏试题及答案

上传:2023-02-06 浏览:385 

试题内容: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荆门浮舟望蜀江①李白春水月峡②来,浮舟望安极。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③色。江色绿且明,茫茫与天平。逶迤巴山尽,摇曳楚云行。雪照聚沙雁,花飞出谷莺。芳洲却已转,碧树森森迎。流目浦烟夕,扬帆海月生。江陵识遥火,应到渚宫城。【注】①诗人在流放夜郎途中,行至夔州(今重庆奉节县)白帝城,遇赦得释,于是乘舟东下,行至荆门(今属湖北)写了这首清雄奔放的名作。②月峡:四川巴县的明月峡。③锦江:岷江流经成都的一段河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开篇点题。浩渺的春水冲出明月峡谷,诗人“浮舟”大江,一路前行,但见江水汤汤,浩渺无垠。
  B.三至六句极写江水之秀美与明艳。江水碧绿,桃花相伴,水天相接,明丽如画,意境异常开阔而清雄。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C.最后四句写黄昏时分,夕阳西下,炊烟袅袅;诗人扬帆大海,但见明月高悬,灯火依稀,渚宫城池近在眼前。
  D.诗人紧紧抓住江中行舟的顺序,徐徐铺写开来,如展图画;从结构上看,从白昼写到日落月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15.诗中“逶迤”往后六句(中六句)的写景颇有特点,后人赞叹不已,请就中六句的艺术手法作简要分析。

试题答案:

14.C
  15.①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抒情手法),六幅画面融入了诗人被赦之后、乘舟东下的欢快之情。②以动写静、化静为动(描写手法),如“芳洲却已转,碧树森森迎”,本是舟船沿江东下,却说“芳洲”向后退去、“碧树”紧相迎来。③拟人(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如“芳洲却已转,碧树森森迎”,繁花似锦、芳草萋萋的沙洲向“我”身后渐渐退去,郁郁葱葱、苍翠繁茂的森林迎面而来。④对仗(修辞手法),“逶迤巴山尽,摇曳楚云行”“雪照聚沙雁,花飞出谷莺”等,对仗工整。
  【解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诗人扬帆大海,但见明月高悬,灯火依稀,渚宫城池近在眼前”表述错误,一是错在“扬帆大海”,此时诗人依然在长江之上;二是错在“渚宫城池近在眼前”,应该是还很遥远。
  故选C。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从抒情手法的角度,采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诗的前六句写诗人在舟中望长江的所见所感,着重描绘长江的景色,中间六句呈现出一幅绚丽明媚的画卷,最后四句又描绘出日暮月升的景象。诗歌通过描绘蜀江春水的秀丽景色和乘舟泛游的情趣,融情于景,表现了诗人遇赦以后愉快轻松的情感意绪。
  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运用了以动写静、化静为动的手法:“芳洲却已转,碧树森森迎”写出翠绿的沙洲仿佛围绕游船转动,洲上的绿树热情地向我张开了臂膀。本是作者乘舟游行于江中,但却描绘出“芳洲” 不断向后退却转动的景象,“碧树”本静止不动,但在作者的眼中却热情地展开臂膀,像是在欢迎作者的到来,这种写法化静为动,更加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与活力,体现了作者愉悦的心情。
  从修辞的角度,采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如不断向后退却的“芳洲”、张开双臂欢迎作者到来的“碧树”,将“芳洲”“碧树”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情感动作,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一幅绚丽明快的画卷。
  从修辞角度还采用了对仗的手法:诗中多处对仗,如“逶迤巴山尽”对“摇曳楚云行”,“雪照聚沙雁”对“花飞出谷莺”等,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荆门浮舟望蜀江》(李白)鉴赏试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要查询更多试题、登录等请点网页右上角两个图标
加入错题收藏本题

最新诗歌鉴赏专题指导

更多诗歌鉴赏专题学习方法指导

推荐阅读

相关试题

最新诗歌鉴赏试题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