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诗歌鉴赏 > 芣苢_诗经_诗歌鉴赏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芣苢_诗经_诗歌鉴赏及答案

上传:2011-08-03 浏览:8017 

试题内容: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7分)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 ⑦之。

  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ǘyí),李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③有:得到。
  ④掇(duǒ):摘取、拾取。
  ⑤捋(luǒ):成把地握取。
  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
  ⑦ (xié):把衣襟掖在腰间装物。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_____。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12.(1)赋。
  (2)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3)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作品语译】
  (之一)
  车前子儿呀采呀采,采呀快快采些来。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一颗一颗拾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手提着衣襟兜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
  (余冠英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诗经选》)
  (之二)
  采呀采呀车前子,赶些快快来采它。采呀采呀车前子,赶些快快占有它。
  采呀采呀车前子,赶些快快拾取它。采呀采呀车前子,赶些快快捋取它。
  采呀采呀车前子,翻过衣襟装着它。采呀采呀车前子,插好衣襟藏着它。
  (周振甫译 中华书局《诗经译注》)
  (之三)
  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采呀采呀采得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提起衣襟兜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骆玉明、顾伊译 上海辞书出版社《先秦诗鉴赏辞典》)
  (之四)
  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使力地采摘哩!
  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堆放在一起哩!
  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的吊吊拾起哩!
  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的籽籽捻捋哩!
  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装进衣襟里哩!
  那朵朵光华灿烂的车前子,我赶忙把它放在腰带内哩!
  (蓝菊荪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诗经国风今译》)
  (之五)
  颜色灿灿车前子,快快采呀采起来。颜色灿灿车前子,快快把它收起来。
  颜色灿灿车前子,快快把它捡起来。颜色灿灿车前子,快快把它抹下来。
  颜色灿灿车前子,提起衣襟装起来。颜色灿灿车前子,扎起衣襟兜回来。
  (唐莫尧译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诗经新注全译》)
  【文本解读】
  《芣苢》这首4言12句的古代民歌,将女子劳作的过程和劳作的心情,自然且有味地表达了出来。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亦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是整个劳作过程的总述。“采呀采呀采得来”的歌声,现出见到芣苢的无限欣喜。由此,奏响了劳作的进行曲。
  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和真切反映。从一颗一颗地拾到一把一把地捋,主人公干得起劲,唱得便起劲。可谓一路辛劳,一路欢歌。在与自然相交响的情态中,她们情绪饱满,歌诗高昂。
  由“薄言袺之”到“薄言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提起衣襟装起来”“扎起衣襟兜回来”,将收工时“打包”的情形表现得十分细腻。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此时再度高唱“采采芣苢”,情绪达到高潮。人虽已远去,歌声却在山谷中回响,飘散到四方。
  综观《芣苢》一诗,通过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又通过反复叠唱,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从节奏、意境、韵味等方面,显示出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1)本题考查对作品艺术手法的赏析,侧重在知识方面。
  关于“赋”——
  ①郑玄:“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周礼•注》)
  ②挚虞:“赋者,敷陈之称也。”(《文章流别论》)
  ③刘勰:“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
  ④钟嵘:“直书其事,尽言写物,赋也。”(《诗品》)
  ⑤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诗集传》)
  综上所述,归纳来说:赋,即铺写叙述客观事物以抒发主观思想感情的创作手法。其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对话,或议政,或兼而有之。
  关于“比”——
  ①郑玄:“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 (《周礼•注》)
  ②挚虞:“比者,喻类之言也。”(《文章流别论》)
  ③刘勰:“比者,附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盖写物以附意,飏言以切事者也。”(《文心雕龙•比兴》)
  ④钟嵘:“因物喻志,比也。。”(《诗品》)
  ⑤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诗集传》)
  综上所述,归纳来说:比,是借助某些客观事物的形象作比喻,以比附主观思想感情的创作手法,一般称前者为喻体,后者为本体。其主要表现方式有三:明喻,如“瞻望弗及,泣涕如雨”(《邶风•燕燕》);隐喻,如“哀今之人,胡为虺蜴?”(《小雅•正月》);借喻,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魏风•硕鼠》)。
  关于“兴”——
  ①郑玄引郑司农语:“兴者,托事于物。”(《周礼•注》)
  ②挚虞:“兴者,有感之词也。”(《文章流别论》)
  ③刘勰:“兴者,起也。……起情者,依微以拟议。”(《文心雕龙•比兴》)
  ④郑樵:“凡兴者,所见在此,所得在彼,不可以事类推,不可以理义求也。”(《六经奥论》)
  ⑤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
  ⑥姚际恒:“兴者,但借物以起兴,不必与正相关也。”(《诗经通论》)
  综上所述,归纳来说:兴,亦是一种创作手法,即借助其它事物开头,通过联想,触景生情,再转到本题。其主要表现方式有三:借物起兴,与后文诗意无关,如“扬之水,不流束楚”(《郑风•扬之水》);借物起兴,与后文诗意有关,如“有兔爰爰,雉离于罗”(《王风•兔爰》);以描写自然景物起兴,渲染气氛,寄寓情思,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秦风•蒹葭》)。
  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作品中,赋、比、兴三者并非彼此毫不相关,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互运用、综合表现的,故有“赋而兴”“兴而比”“赋而兴又比”等较为复杂的情况,如《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这首写情人不期而会(一说君主与贤臣之遇)之作,起首的“蔓草”“零露”既可实指二人相遇之所的景况,又可引发读者对下文美人、美丽情事的怀想。这是朱熹所说的“赋而兴也”的一例。
  基于以上的这些认识,我们再来看《芣苢》这首作品。
  《芣苢》用明白如话的一副笔墨将采摘过程描绘叙写的清清楚楚,不但有形亦有情。因此,说本诗运用了“赋”的写法,毫无问题。但,只有“赋”吗?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涉及对“采采芣苢”中“采采”二字的理解。
  《诗经》中叠字用得颇多:《周南•葛覃》中“维叶萋萋”、《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等,叠字用作形容词;《周南•关雎》中“关关雎鸠”、《小雅•伐木》中“伐木丁丁”等,叠字用作表情态的副词。至于“采采”的叠用,历来有不同的诠释。上面所选五种译文中,前三种将“采采”释为动词,采集之义,表劳动者的动作行为;后二种将其释为形容词,灿灿光华之义,表劳动对象(即芣苢)的状貌。“采采”能否作形容词,《秦风•蒹葭》给出了合理的解答: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一诗,三节分别以“苍苍”“萋萋”“采采”开头,意思其实是可以互通的,均可作“鲜盛貌”讲,均可用来形容所写之景的状貌。
  由此,我们也可以说,“采采芣苢”中的“采采”二字,作形容词诠释似乎更符合诗句本义:一来避免与下文的“薄言采之”重复,二来表现了芣苢之美。闻一多《风诗类钞•乙》中说:“采采,犹粲粲。”陈子展《诗经直解》中说:“采采,花叶色彩鲜明的样子。”便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
  假设“采采”的形容词之说成立,首句“光华灿灿的芣苢哟”便含有“兴”的作用——以芣苢之光鲜引出劳动女子的美好。“赋而兴也”的说法也就此成立。
  综上所述,本题考查诗学知识,将答案锁定为单纯的“赋”,略显苛严。对于上古先民的东西,对于表现复杂的事类,统一认识,恐怕很难。因此,对于《芣苢》的手法,我们是否可以作这样的界定:这是一首以赋为主,兼及起兴的古代民歌。
  (2)本题考查对作品表现手法的赏析。“怎样具体表现”这样一个设问,至少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思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二是手法,作者在用词造句、设计经营等方面采用的手段、技巧。
  就《芣苢》而言,“采”“有”“掇”“捋”“袺”“”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是其特点,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在重章复沓中表达情绪与情感。抓住动词,与诗意联系稍加分析,应该不难。
  (3)本题考查对诗意的理解。本诗通过采表达人物内心情感,采用重章复沓的形式生成诗意。所谓“景象”,是指作品中人、事、物、景的合成。“妇女”“采摘”“芣苢”“山野”以及主人公通过歌声表现欢快、愉悦的心情。“概括描述”,将前面这些基本信息整合起来,便是此题答案。由于本诗语言较为直白、内容相对单纯,故理解起来不应很难。
  附两位鉴赏大家的“答案”,供参考、玩味: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间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而歌,犹有此遗风云。”(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揣摩那是一个夏天,芣苢都结子了,满山谷是采芣苢的妇女,满山谷响着歌声。”(现代•闻一多)
  考场满分答案:
  1.妇女一边唱着歌,一边在野地里摘取野菜,动作娴熟,十分快乐。
  2.妇女们聚集山间,三个一群,两个一对。她们个个笑容如靥,欢快地唱着民歌,弯下腰去捡拾野菜。
  3.在采摘野菜的田地里,一群辛勤劳作的妇女们在晴朗的天气里,以歌声为伴,在散发着野菜清香的田地里辛勤而快乐地采摘。
  4.我眼前出现了在广阔的野菜地里,勤劳辛苦的劳动妇女们边摘取野菜边歌唱的劳动景象,表现出那种在自然环境中无比欢乐的场景。
  5.我眼前出现的是在收获的季节里,妇女们戴着草帽,手持竹篮,在山上细心地采集野菜,口里哼着小曲,脸上浮现着笑容,一片祥和的景象。

  芣苢_诗经_诗歌鉴赏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要查询更多试题、登录等请点网页右上角两个图标
加入错题收藏本题

最新诗歌鉴赏专题指导

更多诗歌鉴赏专题学习方法指导

推荐阅读

相关试题

最新诗歌鉴赏试题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