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期中期末 > 北京市海淀区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北京市海淀区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1.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8分)
  ①桑之落矣, 。 ,三岁食贫。(《诗经•氓》)
  ② ,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
  ③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风急天高猿啸哀, 。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⑤鼓瑟希,铿尔, ,对曰:“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清明日独酌○1
  王禹偁
  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春来春去何时尽,闲恨闲愁触处生。
  漆燕黄鹂夸舌健,柳花榆荚斗身轻。脱衣换得商山○2酒,笑把《离骚》独自倾。
  [注]○1王禹偁,北宋政治家、诗人。本诗为作者被贬商州、任团练副使时所作。○2商山:今陕西省境内。相传秦末汉初的唐秉等四位著名学者,因不愿做官,长期隐居商山。
  12.(7分)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唯”写出了诗人的不满与无奈,“冷”写出了清明的时令特点,都表现了诗人的谪居之感。
  B.颔联写了诗人看到“春来春去”的时序更替而触发的愁情,“闲恨闲愁”指的是诗人浓浓的伤春之情。
  C.这首诗紧扣题目中的“清明”“独酌”叙事写景,首联和尾联分别与题目相呼应,构思颇具匠心。
  D.这首诗用语浅近,平易自然,又善用修辞,融情于景,读来平淡中自有深意,耐人寻味。
  ②颈联中,“夸”和“斗”两字生动传神,请任选一字进行赏析。(4分)
  13.“脱衣换得商山酒,笑把离骚独自倾”巧用典故,请你结合这两句诗并另举一例,分析古诗词中用典的作用。(不少于150字,8分)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
  ○1在海上丝路开通之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自神州腹地经由河西走廊,穿过敦煌,向西而去,传布世界。同时,源自西方的几大文明亦在同一条路线上源源不绝地输入进来。东西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便在大漠荒滩上撞出一个光华灿烂的敦煌。但敦煌不是东西方文化的混合物,也不是多种文化相互作用后的呈现。它的主体是中华文化。我们可以从莫高窟壁画史清晰地看到外来文化(主要是佛教文化和希腊化的佛教艺术)渐次中国化的奇妙过程。而在这个主体中间还有一个具体的强有力的地域性的文化主体——西北少数民族。
  ○2从莫高窟历史的初期看,域外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影响总是交替出现。中华文化这个主体的牢牢确立,是在初唐至盛唐时期。唐代文化在当时世界处于强势地位,能够成功改造乃至同化外来文化。当大唐把它的权力范围一直扩展到遥远的中亚,客观上敦煌就移向了大唐的文化中心。唐代是中原文化进入莫高窟的高潮,从儒家的入世观念到艺术审美方式,全方位地统治并改造了莫高窟的佛陀世界。对于外来的佛教来说,中国化就是文化上的同化,所以佛教的中国化和佛教艺术的中国化,都是在大唐完成的。这个中国化的结果便是敦煌样式的最终形成。
  ○3自先秦到两汉,戎、羌、匈奴、吐蕃、党项、蒙古等多个民族,都曾轮流称霸敦煌。尽管他们各自的风习不同,但同样艰辛的生活迫使他们必备勇猛、进取、炽烈、浪漫、豪放与自由自在的气质。就是这种北方各民族共有的精神气质与文化特征,形成了敦煌样式深在的文化主体。在强盛的大唐文化熔化莫高窟、进行再造的同时,西北民族把自己的精神溶液兑了进去,从而使西北民族精神气质成了敦煌的主调,形成了敦煌独一无二的冲击力和魅力。
  ○4敦煌艺术的冲击力,首先来自那些在大漠荒原上纵骑狂奔的西北人不竭的激情。这激情在洞窟内就化为炽烈的色彩和飞动的线条,以及四壁和穹顶充满动感的形象。至于敦煌壁画上处处可见的飞天,离不开西部人对他们头顶上那个无限高远的天空的想象。再加上他们自由个性的舒展,佛教中的乾闼婆和紧那罗,便被他们发挥得美妙神奇,变化万端。他们还把这神佛飞翔的天空搬到洞窟里来,铺满窟顶。世界任何石窟的穹顶也没有敦煌这样灿烂华美,充满了想象。
  ○5敦煌艺术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其中一个独立的艺术样式与文化样式。对于丝路上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整体的中华文化是敦煌石窟的文化主体;对于中华文化范围内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域之间的多元交流,西北民族的精神气质是敦煌艺术的主体。只有确认这个主体及其独具的样式,我们才是真正读懂了艺术的敦煌。
  (取材于冯骥才《中国的敦煌,人类的敦煌》)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展现的是外来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和佛教艺术在中国逐渐被同化的过程。
  B.中原文化一进入敦煌,就统治并改造了莫高窟的佛陀世界,促成了敦煌样式的最终形成。
  C.历史上不同民族轮番统治敦煌,为敦煌带来各自不同的风俗文化,从而形成了敦煌样式深在的文化主体。
  D.莫高窟的四壁和穹顶灿烂华美、充满动感,这离不开西北民族不竭的激情、浪漫的想象和自由舒展的个性。
  15. 作者为什么说敦煌艺术“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其中一个独立的艺术样式与文化样式”,请根据文意分条概括。(5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7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音乐与人生
  ①这是有关我心灵状态的一则小故事。它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只有牵动心魂的情态。时间是一九七七年和一九七八年冬春之交,地点在北京故宫深深庭院。
  ②当时,我正在为调动工作疲于奔命,要告别工作了多年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调往中国社会科学院,内心既惆怅又激动。因为从今以后我要站在哲学的尊前公开说话,并且决心献身于智慧的哲学。
  ③一个下雪天,我突然萌生独自一人去故宫深院走走的念头。别人游故宫,总爱选择风和日丽的天气,我则喜欢挑一个斜风细雨或纷纷扬扬的落雪天。理由其实很简单:雨雪天的气氛,同故宫的建筑场、历史哲学更为和谐。
  ④故宫里面游人极少。与其说我是在参观珍宝馆和贵妃的起居室,还不如说我更喜欢在小小的极幽静的庭院内徘徊、踯躅和沉思默想。突然,从安装在屋檐下的小音箱里传出了古琴曲《平沙落雁》,仿佛是随着寒冷的北风,掠过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蒙古大草原和长城两千多年的历史山谷,轻轻飘落到皇宫深院里来的。乐声悠扬流畅,让你放下眼前心头的一切,随它去看那平沙无垠、云程万里、群雁翱翔、天际飞鸣的景象,感受那立于苍茫天地间独行旅人的渺远情思。
  ⑤在这之前,我在音乐厅曾不止一次地听过这首曲子,但都不如这一次感触深。究其原因,不外是我的心境、周围古老建筑场与乐曲的契合。其实,人的心境也是一种场,当音响构成的场、人的心境和周围的环境这三者发生共振的时候,旋律和律动才能打进人的内心,才能荡人心魄,顿起波澜。
  ⑥传说《平沙落雁》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陈子昂,也有人考证是宋代毛敏中和明代的朱权。我则倾向于是陈子昂。这是我的感觉告诉我的。我觉得这首古琴曲只能出自陈子昂的手笔。因为他既能写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诗句,当然也就能谱出《平沙落雁》。两者都是千古绝唱,是同一境界的两种表述,就像水和水蒸气的分子式相同,形态各异。《平沙落雁》好比是水蒸气,无形,无象,缥缈得很。
  ⑦设想陈子昂在晚秋的一天,看见远处山映斜阳天接水,一群南飞的大雁缓缓悠悠地落到沙洲上来歇脚,触景生情,顿起幽思,化作千古绝响。整个曲子的基调好像是由两个对立和矛盾着的主题构成的:动与静,有涯的生命与无限的天地,短暂与永恒,有意义与无意义……
  ⑧雪仍在下,静悄悄地落在古瓦上,落在古树上,落在贵妃、皇后和太监曾经走过的古道上。《平沙落雁》的古旋律还在周遭回荡着。那么,当年在宫墙内发号施令、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皇室成员如今都到哪里去了呢? 这里没有留下他们的足迹,只有皇宫建筑师、木匠瓦匠的作品,只有音乐家创造的旋律,只有大自然的冬去春来叶绿叶黄。
  ⑨感谢故宫,是它的建筑场帮助我听懂了《平沙落雁》。在故宫,只能播放中国的古筝、古琴曲作为背景音乐,若播放摇滚或美国午餐音乐,准会砸锅,因为气不通,场不对。也多亏了我当时的心境,否则这首曲子就无从入手刻画我波澜起伏的灵魂状态:追求变化,又渴望永恒;想冲决有限,又害怕无限;方向明确,又觉得身在歧路。正是《平沙落雁》给了我一次与自己心灵对话的机会,让我自省,让我不断去追寻生命的意义。
  (取材于赵鑫珊的同名散文)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第②段交代了作者的生活状态,为下文写听古琴曲生发诸多感触做好了铺垫。
  B. 作者内心惆怅激动,但对于选择从事哲学研究十分坚定,并决心献身于这份选择。
  C. 为了体会故宫的历史哲学意义,作者特意选择了一个下雪天独自走进故宫古建筑群。
  D. 文章所引用的陈子昂的诗句,其意境空阔寂寥,意在表现作者内心的孤寂苍凉。
  E. 《平沙落雁》让作者心潮起伏,是因为音乐旋律、古老建筑与他此时的心境相契合。
  17.第④段中的画线语句写出了《平沙落雁》的哪些特点?(5分)
  仿佛是随着寒冷的北风,掠过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蒙古大草原和长城两千多年的历史山谷,轻轻飘落到皇宫深院里来的。
  18. 作者认为“音乐与人生”有怎样的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
  19.作者说:“当年在宫墙内发号施令、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皇室成员如今都到哪里去了呢? 这里没有留下他们的足迹,只有皇宫建筑师、木匠瓦匠的作品,只有音乐家创造的旋律,只有大自然的冬去春来叶绿叶黄。”这表现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请联系实际或阅读积累,谈谈你的思考和认识。(不少于200字,12分)

上一页下一页
查看试卷信息收藏本试卷

最新北京期中期末试卷

最新考点指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