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山东省济宁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山东省济宁市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孟尝君寄客于齐王,三年而不见用,故客反谓孟尝君曰:“君之寄臣也,三年而不见用。不知臣之罪也,君之过也?”孟尝君曰:“寡人闻之,缕因针而入,不因针而急;嫁女因媒而成,不因媒而亲。夫子之材必薄矣,尚何怨乎寡人哉?”客曰:“不然!臣闻周氏之喾、韩氏之卢,天下疾狗也。见兔而指属,则无失兔矣;望见而放狗也,则累世不能得兔矣。狗非不能,属之者罪也。”孟尝君曰:“不然!昔华舟、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阤。君子诚能刑于内则物应于外矣夫土壤且可为忠况有食谷之君乎?”客曰:“不然!臣见鹪鹩巢于苇苕,著之以发,建之,女工不能为也,可谓完坚矣。大风至,则苕折卵破子死者,何也?其所托者使然也。且夫狐者,人之所攻也;鼠者,人之所熏也。臣未尝见稷狐见攻、社鼠见熏也,何则?所托者然也。”于是孟尝君复属之齐王,齐王使为相。
  庄周贫者,往贷粟于魏文侯。文侯曰:“待吾邑粟之来而献之。”周曰:“乃今者周之来,见道傍牛蹄中有鲋鱼焉,大息谓周曰:‘我尚可活也!’周曰:‘须我为汝南见楚王,决江、淮以溉汝。’鲋鱼曰:‘今吾命在盆瓮之中耳,乃为我见楚王,决江、淮以溉我,汝则求我枯鱼之肆矣。’今周以贫故来贷粟,而曰‘须我邑粟来也而赐臣’,即来,亦求臣佣肆矣。”文侯于是乃发粟百钟,送之庄周之室。
  (节选自《说苑·善说》)
  材料二:
  孙卿曰:“夫谈说之术,齐庄以立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谕之,分别以明之,欢欣愤满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说常无不行矣。”夫是之谓能贵其所贵。
  (节选自《说苑·善说》)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子A诚能因刑于内B则物C应于外矣D夫土壤且可为忠E况有食谷之君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意为借助、依靠,与《过秦论》“因河为池”中的“因”意思相同。
  B.材,才干,与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中的“材”意思相同。
  C.贷,文中指借入,与成语“责无旁贷”“严惩不贷”中的“贷”意思相同。
  D.求,寻找,与《齐桓晋文之事》“犹缘木而求鱼也”中的“求”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门客没有受到齐王重用,把责任归结于孟尝君。孟尝君指出一味地埋怨别人没有用,须从自身找原因。
  B.经过几番辩论,门客凭借“善说”的能力占据了上风,得到孟尝君的又一次推荐,并被齐王任命为相。
  C.对魏文侯的许诺,庄子阐发了“远水解不了近渴”的道理,其“谈说”的技巧与《五石之瓠》颇为相似。
  D.孙卿认为,“谈说”过程有多方面的讲究,其最终目的是要使听者认为谈说者本人品德可贵,值得信任。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风至,则苕折卵破子死者,何也?其所托者使然也。
  (2)见道傍牛蹄中有鲋鱼焉,大息谓周曰:“我尚可活也!”
  14.材料二中,孙卿主张的谈说之术包括“坚强以持之,譬称以谕之”,简要概括材料一中的门客是怎样体现这两点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赠河东虞押衙二首(其一)①许浑②长剑高歌换素衣,君恩未报不言归。旧精鸟篆谙书体,新授龙韬识战机。万里往来征马瘦,十年离别故人稀。生平志气何人见,空上西楼望落晖。【注】①虞押衙,工书善文,即将奉使从军,作者题诗送别。②许浑,晚唐诗人,年轻时屡试不第,后长年奔波仕途。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不提眼前离别情景,而直接描写友人换上素衣、挥剑高歌的形象,手法新奇。
  B.次句以议论入诗,既是对友人身许君国的称赞,也包含对友人不辱使命的期望。
  C.颔联写虞押衙不仅精通书法,还能演习兵书战法,赞扬友人文武兼备的非凡才能。
  D.颈联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上着笔来表情达意,与杜甫《登高》一诗的颈联手法类似。
  16.有人认为尾联两句在内容和情感上无关送别,与前三联有脱节之嫌。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请联系全诗说明理由。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 , ”两句中认为自己所处的社会现状是世俗之人善于取巧,做事违背规矩。
  (2)以“云”譬喻女子浓密柔软的头发,在古诗文中数见不鲜。如《阿房宫赋》中的“ ”和温庭筠《菩萨蛮》中的“ ”,均借以描绘了女子晨起梳妆的景象。
  (3)“瀚海”一词常见于古代典籍,在唐朝诗人的边塞诗中也时有出现,如“ , ”。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立春东风回暖早”,雪雨过后,春的跫音就已经响起。积雪加速融化,溪流不断充盈,原野的萧索在悄悄隐匿,空气不断擦拭着清新。太阳的脸庞一天比一天鲜活,奶油般的光泽一天比一天饱和。雨水的身段已不再那么生硬,开始飘起来、舞起来,平添了几许婀娜。山上那些瘦削的枝条呢,越来越柔软起来,每一棵树都在向新一轮葱茏发起冲刺。
  是的,草木都在萌动,而抢占先机的还是柳树。古人说“ 甲 ”,道出了春风和杨柳之间的柔意。“ 乙 ”,风的亲和与柳的轻盈已揽在一起,真有惬意欢畅之感。“ 丙 ”,春风轻轻拂过,一挂挂的枝条上便开始晃悠起淡黄色的逗点。“ 丁 ”,的确,春天与柳树是互相成就的,柳树更是对得起春天的,它们率先吐出叶蕾,迅速铺陈开来,在河堤上、池塘边笼住了一团团的轻烟。就这样,柳树早早发笔,画出了春日盎然的第一幅清亮的写意。
  18.文中加点的四个“在”,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原野的萧索在悄悄隐匿。
  B.每一棵树都在向新一轮葱茏发起冲刺。
  C.草木都在萌动。
  D.风的亲和与柳的轻盈已揽在一起。
  19.将下列诗句分别放到文中画横线处的恰当位置,对应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柳树得春风,一低复一昂。
  ②柳无春光不精神,春无柳色减三分。
  ③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④柳枝无极软,春风随意来。
  A.甲①;乙③;丙②;丁④。
  B.甲④;乙①;丙③;丁②。
  C.甲①;乙④;丙②;丁③。
  D.甲④;乙③;丙①;丁②。
  20.简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 小题,10分)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人类的口头语言产生于距今约200万年前,①而后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抽象表意语言的进程。人类进化的三件大事——直立行走、火的使用和语言的发明,主要是自然进化的结果,同时也是人类的创造和发明。②只有人类才有语言,动物只具有“语音交流”的能力。③同一片林子里的鸟可以通过叫声来寻找幼鸟、宣示领地、警示同类天敌来袭……但鸟对叫声的反应 A ,而人类语言是后天习得的——一个在中国家庭长大的法国儿童,天生无法说出法语,而是会说汉语。④动物虽然能用声音交流,但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语言的生成需要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发音器官。⑤这是语言生成的先决条件,更是语言生成的物质条件。没有发音器官,语言就不可能产生。二是能够表达意义的声音。这是语言的载体。语言是通过人的发音器官生成的,以声音为载体并表达意义,因此语言从性质上说是一种声音形态。三是 B 。声音的意义可以来自文学作品的文本,或者来自其他形式的文本,但是从根本上说,声音的意义来源于脑文本。⑥语言的生成离开了以上条件中的任何一种,都不可能产生。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2.文中标有序号的句子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上一页下一页
查看试卷信息收藏本试卷

最新山东高考模拟试卷

最新考点指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