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内蒙古包头市2016届高三学业水平测试与评估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内蒙古包头市2016届高三学业水平测试与评估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8—9题。
  新荷叶辛弃疾曲水流觞,赏心乐事良辰。兰蕙光风,转头天气还新。明眸皓齿,看江头、有女如云。折花归去,绮罗陌上芳尘。能几多春。试听啼鸟殷勤。览物兴怀,向来哀乐纷纷。且题醉墨,似兰亭、列序时人。后之览者,又将有感斯文。8.这首词的第二句出自谢灵运《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词作者在良辰三月上巳节这一天有哪些见闻?请结合词的上阙内容简要概括。(6分)
  。
  9.作为“后之览者”,辛弃疾将他对王羲之《兰亭集序》一文的感受蕴藏在了本词当中,请结合全词内容,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的《劝学》中,直接提到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 。”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 , ”两句写出不吸取历史教训让人痛惜的感慨。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 , ”两句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淳朴性格。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半夜急救万芊半夜十二点多,夏院长刚抢救了一名患者才回二楼值班休息室想喝口咖啡缓缓神,值班护士过来报告说急救室又来了两个车祸病人,有一人伤得挺重。
  夏院长匆匆来到一楼急救室,只见两张急救床上,一边躺着一人,都是三十多岁,男的,浑身是血。一个在呻吟,半边脸已经肿得变了形,血流不止。另一个,一眼能看到的是有一条腿断了,人昏迷,神志不清。
  院长吩咐了几句,先动手抢救断腿病人。人手不够,夏院长让护士把内科值班医生、护士都叫了过来,还让给在家的骨科医生、麻醉师打电话,叫他们马上赶来。
  氧、输血、清创、消炎、用药、缝合、检查……
  急救室里,一切有条不紊。
  不一会儿,骨科医生、麻醉师也赶了过来。断腿病人做了检查后被推到了楼上手术室,继续抢救,开始做接肢手术。按理是说这么危重的病人最好转送市医院,那边医疗技术和设备都要比他们这乡区医院要好,但夏院长担心路上出事,这病人已经耽搁了好长时间,只有马上手术。
  手术进行间,夏院长问值班外科医生:“这两个车祸人怎么过来的?谁送过来的?送的人呢?”
  值班外科医生说:“是脸受伤的人自己开着摩托车驮着断腿人过来的。过来时,倒在医院大门内,浑身是血,吓坏了保安。”
  “又是摩托车?”夏院长心头一凉,又问:“他们有没说在哪出的车祸?”
  值班外科医生一脸困惑,说实在的,这两人,一个昏迷,一个死不开口,连最起码的缴费、签字手续,都无法弄。
  “他们不像是在附近出的车祸,你们说呢?”夏院长仔细看了伤口说。
  值班外科医生手上忙着,嘴里说:“是的,从创面看,他们受伤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只是我没想通,他们怎么不去市里的几个医院,偏要赶到我们这偏僻的乡镇医院呢?这两人伤得蹊跷!”
  夏院长吩咐一旁的内科护士,说:“你去,抓紧做几桩事。一桩是把那个脸上受伤的人送特护病房,安排特护,不能脱人。第二桩是你给我家里打个电话,让我女儿马上来这里。说我这里有事让她过来帮忙。”
  夏院长的女儿是市一院的外科医生,读的是博士,专攻心血管。只是,熟悉夏院长的几个医生都知道,夏院长女儿夏阳半年前出了事受了伤,一直在家养伤。夏阳怎么受的伤,夏院长自己没说,但医院里消息灵通的都知道。夏阳从医院里值夜班开车回家下车进楼道时,被骑摩托车的飞车贼抢了包,抢包的人很恶劣,车子突然从黑暗里窜出,打了她一铁棍,把她打翻在地。打的是腿,很狠,一条腿当即被打折。夺包时,夏阳看清了抢包的两人,三十几岁的男人,报警时她愤恨地说,这两人,烧成灰,她也认得。
  一个多小时后,夏阳来了,拄着拐杖,缓缓进了手术室。进了手术室,夏阳看了看躺在手术台上的病人,与父亲夏院长的眼神对视交换一下,两人似乎什么都明白了。夏阳没说话,坐在一边,默默地看父亲做手术。夏院长虽说已59岁了,然眼神和手的灵活,仍然不会输给已经有了五六年手术经验的女儿。女儿坐在边上,默默地看着。一会儿,有医生进来,拿着检查报告,告诉夏院长一个惊人的坏消息。检查发现在这断腿人胸口离心脏非常近的地方有一枚金属针,针尖已影响到了心脏,需要同时手术。
  夏阳再也坐不住了,跟父亲说:“这个手术,我来吧。”夏院长清楚,在当事人没有能履行任何签字的情况下进行手术,要冒巨大风险。但若不马上手术,断腿人很可能因为心脏被刺而下不了手术台。夏阳做了一番准备,便为断腿人做起了胸口取针手术。腿受过伤,正在恢复当中的夏阳,站着手术,自然很累,做了一会,累得厉害,便小坐一会歇歇。而一边的夏院长正做着断肢再植手术。两台手术同时进行,父女俩只消眼神传递,便能默契配合。
  几个医生护士一直忙到第二天上午九点多,才把断腿病人身上的几个手术做完。从昏迷中抢救过来的断腿病人被送入了特护病房。
  好几个小时站下来,夏阳累坏了。手术结束,夏阳问:“爸,你怎么知道是他抢了我的包?”
  夏院长说:“我只是有一点小小的预感,我让你过来就是要让你看看到底是不是他们。其实,我不是让你来做手术的,却被你赶上了。”
  夏阳说:“没办法,一进手术室,手就痒,遗传的。”
  夏院长后来听说,那断腿人使的苦肉计。那插入胸口的针叫“拍针”,是事先花钱叫无良的人插进去的,一旦作案败露,他们便拍胸自残,嫁祸他人。
  夏院长想想心里还是有点后怕,幸亏叫来女儿,幸亏及时手术、幸亏手术成功。
  第三天,断腿人脱离了生命危险,人在特护病房,走廊里有民警二十四小时轮流看守。一直到康复,这两人才先后从医院转到市看守所。
  临走时,断腿人说要见一眼救他的人。夏院长没同意。断腿人有点失望,临上警车前,朝着医院大门,恭恭敬敬地鞠了一个躬。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夏院长面对夜间来到急救室的两个病人,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地安排紧急救治,体现了夏院长突出的领导才能。
  B.夏院长在得知受伤人是自己骑摩托车来的之后,立即做了两件事,安排特护,叫来女儿帮忙,凸显了夏院长的老谋深算。
  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了夏院长的形象,如对他同时及女儿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D.小说表现了对夏院长父女的高尚人格的赞美,抢劫犯被带走前朝医院大门鞠躬的情节,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在刻画夏阳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额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夏院长,也有人认为是夏阳,你是怎样理解的?请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隗瀛涛先生的智慧与学术成就林家友我们相识是在1976年11月。那时由章开沅、林增平先生主编的《辛亥革命》百年委会在湖南省长沙市开会。那时的隗先生穿着一身蓝色干部服、留个平头,嘴角经常叼着烟,但话语不多,像个小老头。可能是“文革”刚过,心有余悸,业可能是大家相见不相识之故造成隗先生寡言。可是随着时日的推移,在接触中增进了解,我在接触中增进了解,我发现隗先生是一个开朗诙谐,智慧超人,非常善于言辞的“宝贝”。
  他非常善于思考,也能很好地捕捉“战机”。他治史不是为了未来,尤其是为了未来;所以他的思想有深度,有远见。他悟性很强,一旦当他觉醒到对研究课题的深远意义,就锲而不舍,勇猛追寻。正因如此,他的研究课题总能^ 想,而绝不干那些所谓抽象的、脱离现实、后现代的课题。作为一个学者,要做到这点很不容易。这跟他的出身和经历有关。隗先生常说的一句话是有自觉才能主动,才能生存,才能前进”。他说:他40余年的学术生涯,走的是一条相当艰难的探索之路。他不满足于已有的成果,不愿人云亦云,但也不人云他就不云。所以,他“重视学习继承,更重视开拓创新。”隗先生重视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力图弄清楚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所以他做的研究都是国家社会科学的重点课题。这充分显示出隗先生的智慧和力量。
  作为一个学者,思想和智慧固然是成功的重要条件,但勤奋业不可缺少。站在学术前沿,掌握学术潮流,充分发现学术的价值,没有超前的智慧是不可思议的;但仅有智慧没有勤奋,也不可能有所成就。隗先生的成功就是因为他能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隗先生中年以后,身居大学副校长、省文史馆馆长,以及冠以各种学术机构和团体的头衔,说他很是认真的;但他忙而不乱,怎样忙碌也不放弃学术,而且对于行政领导有“一上台就想下去“的想法,说明隗先生是以学术作为他的终身事业。最使我感动的是隗先生具有“要实现振兴中华的伟业,首先必须振奋中华民族的人心”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在“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过后,他就着力于拯救人心的工作。在1979年至1983年间,他运用中国现代史作为教材向学生和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向青年学生、 科研人员宣讲中国近代史130多场次,直接听众达10多万入 先生不辞辛劳,将自己的爱国精神与时代和现实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中国进步的真实表现。
  隗先生光明磊落,敢讲真话、实话,绝不护短,也不张扬, 他对他的著作是好就说好;不好或有不足也不隐讳,这是智者、勇者才敢为,从而也凸显了隗先生的人格和道德。比如,隗先生在为其主编的《近代重庆城市史》所撰“前言”中强调:“近代城市史研究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理论、资料的准备均嫌不足,其多学科相交的特点更增加了研究的艰巨性。我们凭着一点探索热情,边干边学,在工作中随时有重任在肩又有力不从心之感。如果这本书能成为我国近代城市史研究之路上的一颗最初掷下的石子,我们将感到无限的满足。”说得太好了。这不是隗先生的过分谦恭,而是他
  治学精神的具体表现;有了这种精神就能精益求精,不断进步。这是一种负责任的精神,也是隗先生在学术上永不停步,不断进取的表现。我认为,隗先生在学术上能获取重大成就,知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他无私,所以无畏。他为了求真理而献身学术,为了学术他可以献出一切,所以在学术的道路上,他是永不知足的探索者。他为了对人民负责,对学术负责,力求做好最好。这是极可贵的品质。
  (选自《文史杂志》2016年第1期,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从1966年起的十年灾难,他虽一度停止四川保路运动的研究,但却一直没有放弃。当他参加由章开沅、林增平教授主编的《辛亥革命史》编写一结束 ,就立即重操旧业,将四川保路运动史研究继续进行下去,并写出中国第一部《四川保路史》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于1981年9月出版),收到很好的效果。后来,相继出版了《辛亥革命与四川社会》,从而奠定了他在四川地方史研究中不可动摇的地位,取得了全面性的四川地方史研究的丰硕成果。
  ②隗瀛涛,中国史学界的泰斗,中国第一个地方史博士点的开创者。毕生致力于教学与科研工作,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辛亥革命与保路运动史研究领域成果丰硕,多有创新, 连续主持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八五”、“九五”重点课题,发表了一系列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的专著和论文。于2007年1月14日21时岁,因病不幸在成都逝世,享年78岁,安葬在新都区龙凤山公墓。(百度百科)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隗先生由于和大家相见而不相识的缘故,在我们初次相识的会议上,隗先生很少说话,在后来的接触中,发现隗先生性格开朗诙谐。
  B.隗先生40余年的学术生涯,走的是一条相当艰难的探索之路,也是他锲而不舍,勇猛追寻的坎坷之路。
  C.文革过后,隗先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向全社会宣讲中国近代史,从而完成自己拯救人心的工作。
  D.隗先生对自己的著作好就说好,不好也不隐讳,这让他在治学中能够精益求精,不断进步,最终成为史学大家。
  E.作为史学界泰斗的隗先生,毕生致力于历史教学和科研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著作和论文,因此死后安葬在龙凤山公墓。
  (2) 隗先生的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3)作为一篇传记,本文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4) 隗先生在学术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额因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上一页下一页
查看试卷信息收藏本试卷

最新内蒙古高考模拟试卷

最新考点指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