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内蒙古包头市2016届高三学业水平测试与评估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内蒙古包头市2016届高三学业水平测试与评估语文试题

争抢“琅琊”折射贫困的地名文化施经近日,随着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苏鲁皖三地为争抢“琅琊”的所有权而大展拳脚,安徽滁州更是将自家琅琊山顶上的“会峰阁”改名“琅琊阁”,好不热闹。出于对商业利益的垂涎而不惜更改地名,“琅琊”之争并非首例,看看全国遍地开花的“伏羲故里”“梁祝故里”“桃花源”“水帘洞”“花果山”,想想莫名其妙、横空出世的“哈利路亚山”,我们也就见怪不怪了。
  各地政府争名、抢名、更名、改名,说到底是为了争夺地名背后的商业利益,特别是有的地方政府将旅游业创收作为考核政绩的指标,任何见缝插针的机会自然都不愿错过。观众总是喜欢看热闹的,尽管明知《琅琊榜》故事完全是架空的想象产物,但是有热闹可看,这就足够了。过去,有的地方政府在论证当地属于“某某故里”时往往还会搬出史籍的记载以兹佐证,现在这些手续都心照不宣地免除了。
  不过奇怪的是,同样是发展地区经济,同样是开发旅游资源,我们却从不曾见意大利的各地政府在忙着争抢地名,也不见法国的各地政府忙着修改地名,倒是我们的某些地方政府,还忙着抢注“东方威尼斯”等地名权。此次的“琅琊”之争,源于一部小说,其实由小说而引发的对地名的疯狂热衷并不罕见。当年,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一经问世,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便成为热恋男女的伤心之地、衷肠之所,可从小说问世至今,没有巴黎市之外的哪个城市宣布对“香榭丽舍大街”六个字享有新的所有权。《茶花女》的故事同样出于虚构,但是我们对“香榭丽舍大街”这个文化符号却并未有过异议,很重要的原因是这条大街已经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它只需作为真实的存在就能激发出无数的想象和情愫。
  反观国内,除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大型建筑、地名外,绝大部分的古地名,尽管历史悠久,但是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我们却一知半解。尽管我们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但是作为地名支撑起来的历史资源,在一些普通民众的认知领域里却相当空白,因此文化中的地名恐怕也就不足以支撑起文化。地名没有太多的历史积淀,就不能为文化提供强大的支撑,也就难以摆脱被随意替换的命运。地名并非不容更改,没经历过丝毫更改的地名也甚为罕见,但历史上往往一个地名的更改变动无不经过慎重的权衡,因为改动一处地名,往往意味着在文化和政治建构上同过去划开界线,所以地名的更改容不得半点戏谑。这份慎重,往往成为地名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埋藏在地名背后的故事往往会在潜意识里影响一个人的人生,所以地名和地名构成的记忆对于个人和民族都无比重要。在此番利益之争中,滁州市琅琊山风景名胜区为了让影视剧中的“琅琊山”“琅琊阁”高度还原,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在用刻有“琅琊阁”的匾额替代“会峰阁”时,还不忘在匾额的落款处写上“苏轼”的大名。这莫须有的幽默和混乱的错舛,不禁让人怀疑是否深谙市场规律的高人有意为之,倘非有意,这待价而沽的手法也确实精准地丈量出地名文化的贫困与悲凉。
  (选自2015-11-17《南方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出于对商业利益的考虑,在电视剧《琅琊榜》热播之际,首次出现了苏鲁皖三地为 “琅琊”的所有权而争抢的现象,甚至要将琅琊山顶上的“会峰阁”改名“琅琊阁”。
  B. 因为有的地方政府将旅游业创收作为考核政绩的指标,所以争名、抢名、更名、改名,说到底是为了争夺地名背后的商业利益。
  C. 过去还会搬出史籍的记载来佐证当地属于 “某某故里”,可是现在免除了这些手续,尽管明知《琅琊榜》故事完成是架空的想象产物,还是要争这个地名的书权。
  D.意大利的各地政府和法国的各地政府,在发展地区经济,或开发旅游资源,时,从不曾见忙着争抢地名,也不见忙着修改地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我们的某些地方政府,甚至抢注“东方威尼斯”等地名权,这些行动的驱动理由是发展地区经济,开发旅游资源。
  B.为了商业利益,某些地方政府是不愿错过任何机会的,所以即便知道《琅琊榜》故事是想象的产物,还是要争这个地名。
  C.《茶花女》一经问世,巴黎将热恋男女的伤心之地、衷肠之所改名为香榭丽舍大街,可见由小说而引发的对地名的疯狂热衷并不罕见。
  D. 依靠文化中的地名恐怕难以支撑文化,因为在一些普通民众的认知领域里一些作为地名支撑起来的历史资源,是相当空白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国遍地开花的“伏羲故里”“梁祝故里”“桃花源”“水帘洞”,甚至“哈里路亚山”,都出于对商业利益的垂诞。B.尽管我们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可是在国内,除了一些耳熟能详的大型建筑、地名外,绝大部分的古地名,我们是一知半解的。
  C. 改动一处地名,往往意味着在文化和政治建构上同过去划开界线,历史上往往一个地名的更改变动无不经过慎重的权衡,所以地名是不容更改的。
  D. 在地名之争中,能够看得出地名文化的贫困与悲凉,如滁州市琅琊山风景名胜区在用刻有“琅琊阁”的匾额替代“会峰阁”时,甚至落款处写上“苏轼”的大名。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萧介,字茂镜,兰陵人也。祖思话,宋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仆射。父惠茜,齐左民尚书。介少颖悟,有器识,博涉经史,兼善属文。齐永元末,释褐著作佐郎。 天监六年,除太子舍人。八年,迁尚书金部郎。十二年,转主客郎。出为吴令,甚 著声绩。湘东王闻介名,思共游处,表请之。普通三年,乃以介为湘东王谘议参军。 大通二年,除给事黄门侍郎。大同二年,武陵王为扬州刺史,以介为府长史,在职 清白,为朝廷所称。高祖谓何敬容曰:“萧介甚贫,可处以一郡。”敬容未对,高 祖曰:“始兴郡顷无良守,岭上民颇不安,可以介为之。”由是出为始兴太守。介 至任,宣布威德,境内肃清。七年,征为少府卿,寻加散骑常侍。会侍中阙,选司 举王筠等四人,并不称旨,高祖曰:“我门中久无此职,宜用萧介为之。”介博物强识,应对左右,多所匡正,高祖甚重之。迁都官尚书,每军国大事,必先询访于 介焉。高祖谓朱异曰:“端右之材也。”中大同二年,辞疾致事,高祖优诏不许。 终不肯起,乃遣谒者仆射魏祥就拜光禄大夫。
  太清中,侯景于涡阳败走,入寿阳。高祖敕防主韦默纳之,介闻而上表谏。高祖省表叹息,卒不能用。
  介性高简,少交游,惟与族兄琛、从兄眎素及洽、从弟淑等文酒赏会,时人以 比谢氏乌衣之游。初高祖招延后进二十余人置酒赋诗臧盾以诗不成罚酒一斗盾饮尽颜色不变言笑自若;介染翰便成,文无加点。高祖两美之曰:“臧 盾之饮,萧介之文,即席之美也。”年七十三,卒于家。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高祖招延后进/二十余人置酒赋诗/臧盾以诗不成/罚酒一斗/盾饮尽/颜色不变/言笑自若
  B.初/高祖招延后进二十余人/置酒赋诗/臧盾以诗不成/罚酒一斗/盾饮尽/颜色不变/言笑自若
  C.初/高祖招延后进/二十余人置酒/赋诗臧盾/以诗不成罚酒/一斗盾饮尽颜色不变/言笑自若
  D.初/高祖招延后进二十余人/置酒赋诗臧盾/以诗不成罚酒/一斗盾饮尽/颜色不变/言笑自若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指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指史书,即正史,泛指我国古代历史典籍。
  B.“释褐”指对平常书籍的解读,释褐著作佐郎,就是指此。
  C.“表”指奏表,封建时代臣子呈交帝王的陈述意见的文字。
  D.“乌衣”指乌衣巷,东晋时王导、谢安等世家大族居住在此。后世借指王谢那样的望族子弟。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介聪明才学。他从小就有很好的悟性,对事情的认识有见识,他广泛地涉猎经书史书,还擅长写文章。
  B.萧介为政有政绩。他在为政方面声望很高,以至湘东王听到了萧介的名声,想与他交游,并上表向皇上请求让他作自己的属官。
  C. 萧介为政清廉。他为此得到了朝廷的赞扬,高祖曾经说:“萧介十分清贫,可以拿一个郡给他治理。”于是将始兴郡交给他治理。
  D. 萧介得到皇帝的器重。他担任侍中时,常常对皇帝有所匡正,每逢有国家大事,高祖一定先向他征求意见。。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由是出为始兴太守。介 至任,宣布威德,境内肃清。
  译文: 。
  (2)介博物强识,应对左右,多所匡正,高祖甚重之。
  译文: 。

下一页
查看试卷信息收藏本试卷

最新内蒙古高考模拟试卷

最新考点指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