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诗歌鉴赏 > 《人日寄杜二拾遗》(高适)鉴赏试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人日寄杜二拾遗》(高适)鉴赏试题及答案

上传:2024-04-08 浏览:140 

试题内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人日寄杜二拾遗①(节选)高 适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注】①上元元年(760),高适改任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庆)刺史,杜甫从成都赶去看望。此时,高适年将六十,杜甫也将五十,他乡遇故知,短暂的聚会,更加深了别后的相思。到了上元二年人日这天,高适写了这首诗,寄到成都草堂。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句中“怜”字,既是表示诗人与杜甫之间感情的字眼,也是诗眼,全诗都是围绕“怜”字生发展开的。
  B.第三、四句即景抒情,柳条萌发青青的嫩芽,梅花长满枝头,诗人眼前所见之景本是乐景,却撩动了诗人内心的愁绪。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C.第五、六句写自己身处边远之地,无法参与朝政大事,表达了诗人对当朝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和批判之情。
  D.第七、八句写今年人日诗人与友人已相隔两地,再想到明年人日二人前途未卜,既有相思之悲,也有国势艰难之伤。
  16.有人评价这首诗是“直举胸情,匪傍书史”的佳作,有汉魏之风骨。请赏析本诗的语言风格。

试题答案:

15.C
  16.语言朴素自然,又真挚感人。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刻意雕琢的警句,只有浑朴自然的语言,诗歌的题目交代了事件,整首诗句围绕诗人的所见、所思、所感展开,叙事简洁明了,喜怒哀乐之情清晰明了,同时对于初春景物的描写也只用寥寥数语带过,诗句就是在这种简单明了之中,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怀友思乡的深挚情感以及对国家大事的忧虑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表达了诗人对当朝统治者强烈的不满和批判之情”错,应是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懑和对国家大事的忧虑。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这首诗,没有华丽夺目的词藻,也没有刻意雕琢的警句,有的只是浑朴自然的语言,发自肺腑的真情流贯全篇。那抑扬变换的音调,很好地传达了起伏跌宕的感情,可谓是“直举胸情,匪傍书史”的佳作。
  诗歌的题目“人日寄杜二拾遗”一开始就交代了整个事件,简洁直接。“人日题诗寄草堂”,起句便单刀直入点题,语言质朴自然、叙事简洁明了。“遥怜故人思故乡”,“遥怜”的“怜”,正是表示二人感情的字眼,全诗由“怜”字生发展开。围绕着所见柳条梅花,所思故乡、友人、国事,所感时局艰难的忧虑,将自己的思乡愁苦、怀友深挚、国难忧伤的情感清晰地表现出来,思路简单明了,同时对于初春景物的描写也只用寥寥数语带过。本诗就是这样用朴素自然的语言、简单明了的结构,将发自肺腑的怀友思乡的深挚情感以及对国家大事的忧虑之情畅快淋漓地表达了出来。

  《人日寄杜二拾遗》(高适)鉴赏试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要查询更多试题、登录等请点网页右上角两个图标
加入错题收藏本题

最新诗歌鉴赏专题指导

更多诗歌鉴赏专题学习方法指导

推荐阅读

相关试题

最新诗歌鉴赏试题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