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收脚印》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收脚印》阅读题及答案

上传:2024-01-21 浏览:566 

试题内容: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收脚印肖曙光萧家冲有个传说,一个人临死前,会去曾经到过的地方,把留在那里的脚印收回去,不留一点痕迹在人世间。傍晚时,阳气低的小孩,在暗淡的夜色里能看见那人的影子。
  不管这是不是迷信,徐大娘是相信的,因为小时候,她就经历过这样的事。那天,晚饭后,她走出屋子,向暮色中的田垄望去,她盼望能见到当老师的父亲,但这天不是星期六,父亲不会回来。如果回来,一定会给她带芝麻饼、柚子糖之类的零食。
  她有点失望,正要进屋,忽然,瞥见一个影子在田垄中,虽然模糊不清,但从身形看像父亲。她擦了擦眼,那影子慢慢向她走来。是父亲!她惊喜不已。进了屋,连忙告诉母亲。母亲哪里肯信。她拽着母亲出来,打眼一望,田垄陷在一片昏暗中,不见父亲的身影。看花眼了,母亲斥责道。到了半夜,就接到父亲不幸坠楼的消息。
  父亲是回来收脚印的。徐大娘一直这样认为。
  那么这回,他是来收脚印的吗?徐大娘不敢信,也不愿意信。
  徐大娘认识他纯属偶然。那天,她在家里做饭,一个人风风火火闯进来,说,到您这里搭伙,行吗?
  徐大娘答应了。两人聊起了家常。徐大娘告诉他,村里穷,一些年轻人外出打工了,儿子媳妇两年了也没回来过。
  上面没派人来帮你们?他问道。
  来是来了,只到村里转一转,乡里接待吃顿饭就走了,徐大娘说。菜炒好了。一碗酸菜,一碟豆腐。
  太寒碜了,徐大娘有点不好意思。好吃!香哩。他竟然吃得津津有味。
  徐大娘笑了,你是第二个夸我家饭菜香的人。第二个?第一个是谁?
  第一个呀,好多年了。徐大娘说,听我婆婆说,是土改的时候,搞土改的干部来我家吃饭,他们夸我家的饭菜香,我婆婆经常提起哩。
  那个时候,老百姓把自家最好的粮食拿出给干部们吃。干部呢,把饭菜偷偷地倒进锅里,或者拨到主人家儿女的碗里。他感叹道,那时干部不搞特殊化,实心实意帮群众,干群关系融洽。
  是哩,徐大娘应和道,又问他,你咋知道这些?
  我爷爷曾是名土改干部,经常跟我讲那些事,他说。
  正吃着饭,乡长推门进来。看见他,乡长眼神有些慌乱,您……咋在这里?那边,我们都准备好了。
  不去,不去。他摆摆手,又埋头吃饭。
  乡长红着一张脸站在那里,表情很尴尬:招待不周到,您多包涵。
  你们呀,一边扶贫一边铺张浪费,太不应该了。贫困群众需要扶贫,干部这里出了问题,也需要扶贫。他一脸严肃地用手指一指脑袋说。
  吃完饭,他留下饭钱就走了。徐大娘后来才知道,他是来村里开展扶贫工作的。临近中午,乡里安排吃饭,被他拒绝了。
  在他的帮助下,村里百亩果园建起来了,满山满坡种上了柑橘、樱桃、水蜜桃树。观光农业开办起来了,吸引城里人来这里休闲旅游。村里还成立了合作社,每家每户的土特产,可以通过合作社的网络平台销售。徐大娘在外打工的儿子媳妇回来办起了养鸡场。
  他来养鸡场,徐大娘特意宰了只鸡,想请他吃顿饭。上回那顿饭太不像样了,徐大娘满是歉意。
  他哪肯吃,说,您的生活好了,我吃啥都开心。
  徐大娘偷偷往他车里放了两盒土鸡蛋。几天后,他竟然把钱给了她,说,我是名党员领导干部,不能坏了规矩。
  这天傍晚,孙子悄悄告诉她,看见张伯伯了。徐大娘一惊,他不是回去了吗?怎么又回来了?
  薄雾笼罩下的村庄,安静寂寥,哪里有他的影子?但孙子语气很肯定:在山坡上见到他。
  按说也不奇怪。好几次,徐大娘看到他在山岗上、田垄里、果树旁转悠。村里角角落落里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徐大娘寻了一个遍,还是没见到他。问村主任有才,有才说,晚上有一个会,他早就回去了。
  想起多年前的往事,徐大娘心神不定,一夜没睡好。天亮时,又问有才,有才打了几次电话,他都没接。出啥事了?徐大娘心里很忐忑。
  这时有才告诉她,微信里说县城方向昨晚出了车祸。天啦,不会这么灵验吧?徐大娘悲伤地说,难道……怎么了?有才问。
  难道张副县长昨晚是来收脚印的?徐大娘声音里带着哭腔。
  不是,不是,有才喃喃道,不要迷信。良久,又指了指心窝说,他的脚印是收不走的,早就留在我们这里,是吧?
  徐大娘点点头,眼眶里满是泪水。
  正说着话,一辆轿车冲破晨雾,向村里驶来。一张熟悉的面孔在徐大娘的眼里清晰起来……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两次到徐大娘家,第一次提出搭伙,第二次来看养鸡场并拒绝吃饭,这些都体现了“他”贴近群众、清正廉洁的形象。
  B. “一碗酸菜。一碟豆腐”中“碗”“碟”两个量词,暗示酸菜多豆腐少,含蓄地表现了“他”来扶贫前徐大娘家生活的贫困。
  C. 文中大量使用“他”来指代张副县长,这样安排能够突出人物的代表性,表明“他”是扶贫干部这一群体的典型代表。
  D. 徐大娘相信“收脚印”的传说,源于亲身经历,而村主任有才说“不是,不是”“不要迷信”,是因为他没有这样的切身体验。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展现“他”的扶贫成果时,本文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不仅写徐大娘家的生活变化,而且整体概写村庄新貌,凸显扶贫意义。
  B. 本文除了直接对“他”的语言、行为等进行描写外,还用土改干部的形象正面衬托“他”,用之前的扶贫干部与乡长的形象来反面衬托“他”。
  C. 本文以徐大娘的幻觉结尾,可以使读者体会到徐大娘希望张副县长平安的强烈意愿,既把这种意愿表达得深沉有力,也深化了主旨。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D. 本文大量运用短小的段落,既让语言表达简洁凝练,又让时间跨度大的几个情节快节奏地推进,还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8. 徐大娘在傍晚听到孙子说“看见张伯伯了”之后,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
  9. 本文开篇讲述萧家冲“收脚印”的传说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试题答案:

【答案】6. D 7. C
  8. 先是吃惊,再是焦急/心神不定/忐忑,然后是悲伤,最后是惊喜。
  9. ①引出下文徐大娘对童年经历的回忆和害怕“他”前来收脚印的恐慌。②“不留一点痕迹在人世间”的说法与后文有才的话相呼应,有助于强调“他”的“脚印”早已留在了村民心里,是收不走的,凸显了赞美扶贫干部一心为民的主旨。③增加了神秘色彩,激发了阅读兴趣,让读者渴望了解跟“收脚印”有关的故事。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是因为他没有这样的切身体验”的说法主观臆断,强加因果。有才说“不是,不是”“不要迷信”主要因为他在以“迷信说法不可信”的念头来宽慰徐大娘和自己。
  故选D。
  【7题详解】
  本文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本文以徐大娘的幻觉结尾”的说法错误。最后一段“正说着话,一辆轿车冲破晨雾,向村里驶来。一张熟悉的面孔在徐大娘的眼里清晰起来……”,结尾不是“幻觉”,是徐大娘与有才“正说着话”时真实出现的场景。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人物心理变化情况的归纳概括能力。
  小说写到徐大娘在傍晚听到孙子说“看见张伯伯了”之后,心理随着情节的推动不断发生变化。
  刚听到孙子说“看见张伯伯了”之后,她由于“收脚印”的迷信心理作祟,认为孙子看到的是来“收脚印”的张副县长,担心他出事了,此时的她内心是非常吃惊的;
  然后,徐大娘在村里四处找张县长,并向村主任打听,此时的她内心是焦虑的;
  之后,“徐大娘心神不定,一夜没睡好。天亮时,又问有才,有才打了几次电话,他都没接……”,此时的徐大娘心里很是忐忑;
  有才告诉她县城方向昨晚出了车祸,“天啦,不会这么灵验吧?徐大娘悲伤地说,难道……”“难道张副县长昨晚是来收脚印的?徐大娘声音里带着哭腔”,此时徐大娘内心是悲伤的;
  最后,“一张熟悉的面孔在徐大娘的眼里清晰起来……”,张县长又走访乡村,了解百姓生活来了,徐大娘内心是非常惊喜的。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情节的作用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本文开篇讲述萧家冲“收脚印”的传说在文中的作用,可以从结构、主旨、人物塑造和表达效果等层面来分析作答。
  从结构来看,正是开篇有了这个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才自然引出徐大娘童年时期的经历,并为后文写徐大娘害怕一心为民的张副县长这个好干部出事做了铺垫,进而细腻地刻画了她恐慌的心理,害怕“他”前来收脚印。
  从情节和主题来看,这个“收脚印”的传说,即“一个人……不留一点痕迹在人世间”的说法与后文有才的话“他的脚印是收不走的,早就留在我们这里……”相呼应,有助于强调张县长的“脚印”早已留在了村民心里,是收不走的,这样就塑造了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光辉形象,并凸显了人民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旨。故事的结局与开篇的传说相悖,不仅平添了科学昌明的时代底色,而且进一步彰显了新时代基层干部心系百姓的公仆形象,令人称叹。
  从表达效果来看,开篇萧家冲的传说,富有神秘气息,能够吸引读者急不可耐地阅读下去,想要知道下面会发生什么故事。因此开头的传说具有吸引读者的作用。

  《收脚印》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要查询更多试题、登录等请点网页右上角两个图标
加入错题收藏本题

最新现代文阅读专题指导

更多现代文阅读专题学习方法指导

推荐阅读

相关试题

最新小说阅读试题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