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阅读题及答案

上传:2023-12-08 浏览:1135 

试题内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迟子建我们要去参观挪威著名音乐家格里格的故居。他的故居在卑尔根郊外的山上,面临大海。当房屋越来越显得零星的时候,树木多了起来。也许是近黄昏的缘故,树木对阳光有一种依依不舍之感,因而那绿色看上去湿漉漉的,仿佛是在落泪。
  中巴车向山上驶去。路曲曲弯弯的,车身扭来扭去。窗外的风景本来是寂静的,现在看来却跳来跳去的,好像远古时代的恐龙要从土里冒出来了,将这些树木拱得摇摇晃晃的。我在颠簸中有一种昏昏欲睡之感,恍若又回到了漠那小镇的木屋,听到了那木屋在深夜时所发出的奇怪的声音。
  去年深秋时节,我只身来到了漠那小镇。漠那小镇是一个有河流有山峦有草滩的地方。有了河,就可以倾听流水之声;有了山,就可以寻觅飞鸟的足迹;而有了草滩,散步便有了清香的去处。而且,漠那小镇人口不多,交通不便,往来的人极少,在这种环境中住上一段时日,会使心和文字都获得宁静。
  镇长把我领到一户农家,①这家的男人问我:“你胆子大么?”我以为小镇治安不好,就问:“常有偷盗的事发生么?”镇长自笑了一声,那个男人也笑了一声。他们那种讳莫如深的笑使我不知所措。镇长说:“你要住的房子是王表他爹留下来的,他爹死了三年了,房子一直空着,他是怕你一个人住过去害怕。”那个被称作王表的人随之解释说:“我爹死后,我一领着小孩子去那里,小孩子就哭,不敢进那屋子。这屋子就一直闭着没人去住。”
  他说他爹在世时讨厌过年,因为这时放鞭炮的人家多了,这使他不能听清别的声音。他爹喜欢听声音,那声音不是人语声,而是自然界发出的声音,比如风声、鸟声、流水声、秋虫的哀鸣声等等。王表告诉我,我所住的木屋的西星,里面放置了许多废铜烂铁和大大小小的木墩,他父亲生前闲着无事,喜欢一边喝茶一边用铁棍或木棒去敲打这些物件,让它们发出不同的声音。春季冰消雪融之时,屋顶的雪会化成水滴坠下屋檐,他就会用空罐子去接它们,那罐子有大有小,形色不一,有泥的,也有瓷的、塑料的和玻璃的,因而水滴被接纳后所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有的声如洪钟般地铿锵,有的柔细如情人的耳语。那清脆之音听起来悦耳,而低回之音听起来凄迷。声音高低不同,错落有致地弹跳着,恰如一首乐曲。
  于是我用一根立在墙角的已被磨得分外光滑的木棒去敲击那十几个大小不一的木墩,果然听到了高低不同、轻重缓急各异的回声。木墩的声音初听起来有些沉闷,可你仔细品味之后,会发现这声音朴素而浑厚,温暖而又感人。
  漠那小镇自己发电,电至每晚十时就停了。那个夜晚,②当电一明一灭地哆嗦了许久,终于把它最后一线光明从灯泡中抽走后,我就燃起了一只绿色的蜡烛。我撩开窗帘一角,想看看外面的秋夜。正在此时,灶房有声音传来,非常清脆,就像筷子在敲击碗似的,听起来疾徐有致,富有旋律感。在暗夜中聆听此音,有一种曼妙的伤感。
  接下来的几天,只要每天晚上停了电,我点起了蜡烛,烛光温柔地四散之时,灶房的碗又在唱歌了。这使我惊恐,又使我好奇。我一遍遍地举着烛台走向灶房,烛光却撕裂了那寻不到出处的声音。我就将燃烧的蜡烛放在灶房,回到睡房安然睡下。
  那天,我走进屋子,闩上门,见炉火将熄,就填了几块桦木柈子。当桦树皮贴着残火吱吱啦啦地叫了半晌,终于历练出一条红赤的火舌、腾地一声将满炉的柴火都引燃的时候,门口忽然传来“吱扭”的声响,似乎是谁开门进来了。我抬头望那门,却见它如深闺中的少女一样,安静如常。很快,西屋里传来木墩被击打的声音,那响声比我上次敲打的还要错落有致、音韵和谐。
  不知不觉中,我对这个已逝的人产生了某种尊敬。我坐在炉火旁静静地聆听了一刻,然后回到东屋点起一支红蜡烛,打算趁着这新年的暖意,写封信给远方的朋友。
  ③现在,我站在格里格故居的露台上眺望着大海时落泪了。那一片细雨黄昏中的格里格海啊,它到处是翻卷的音符,如同我在漠那小镇看到雪花飞舞的情景一样。那每一片雪花也都是一个音符,它们洒向屋檐、树木、大地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我想那是一种真正的天籁之音,是一个人灵魂的歌唱,是一个往生者抒发的对人间的绵绵情怀。我为什么要拒绝它?在喧哗浮躁的人间,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只应感到幸运才是啊。在格里格的故居,我听着四周发出的奇妙声音,更加怀恋曾笼罩过我的深夜的叮当响声。我相信,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他的灵魂是会发音的。
  我已经记不清那天去格里格海的人数了。④也许是八九人,也许是五六人,就像我记不清我故乡的冬天会下多少场雪一样。如今我置身于漠那小镇的夏天,在星光灿烂的夜晚,当灶房的响声次第呈现之时,我会敞开窗户。让遥远的星星和飘拂的风也同我来一起欣赏这声音。每逢此时,我会忆起北欧的那片格里格海,忆起飘向大海的音乐,忆起那白色的露台和那架漆黑的钢琴。当格里格在黄昏时推开屋门喝茶的时候,我木屋中的老人会在弹奏了夜曲之后裹着满身晨露离去。我很想给同游格里格海的人发上几封信,约他们来我漠那小镇的木屋坐坐,可我却记不得他们的名字了。但我怀念他们,因为他们就像我故乡窗外的那些树一样,虽然若隐若现、时有时无着,却总是带给我亲切的怀想。
  (选自同名中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叙写了两个时空,一是格里格故居,二是漠那小镇,两个时空的连接点是“我”听到的声音,两者看似独立又紧密联系。
  B.小说两次提及“落泪”,第一次是看到格里格故居树木对阳光的依恋而感动,第二次是眺望大海时想起了漠那小镇的雪花飞舞。
  C.王表的父亲虽然早已去世,和“我”未曾谋面,但“我”却能通过在木屋听到的不同的声音去走近、理解他,对他产生了尊敬。
  D.王表的父亲痴迷于自然界的声音,这对“我”产生很大的影响,“我”逐渐意识到在喧哗浮躁的人间能听到天籁之音是幸运的。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你胆子大么?”是对后面情节的一种提示,预示着下文将就此展开相关叙事。
  B.句子②中“哆嗦”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写出电灯因电力不足而忽明忽暗闪烁的情形。
  C.句子③中的“现在”一词,表明回忆已结束,行文正式转入对“现在”的叙写和思考。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D.句子④中连用“也许”强调记不清人数,体现作家严谨的风格,纪实准确,实事求是。
  8.小说标题为“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但是节选部分大部分篇幅都在叙述去年在漠那小镇的经历,为什么?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
  9.散文化小说,也称抒情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新样式。读书小组要求围绕散文化小说的特点,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淡化·虚化·强化;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美。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试题答案:

6.B
  7.D
  8.①外部场景相似:”格里格海”指“我”站在格里格故居的露台上可以眺望到的大海,这片海与“我”在漠那小镇看到的雪花飞舞的情景一样,具有相似性。②内在感受融通:“我”在格里格故居听着四周发出的声音,会想到曾经在漠那小镇听到的叮当响声,都让“我”感到音乐的美妙。③人物形象关联:漠那小镇王表的父亲和格里格一样都是热爱音乐的人,两个不同时空中的人物产生了联系。
  9.甲组答案示例:
  ①淡化情节。小说主要写在漠那小镇的经历和感受,故事性不强,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不见传统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发展过程。②虚化人物。情节是塑造人物的基础,小说在淡化的情节中涉及的几个人物,都着墨不多,不像传统小说那样对人物形象进行立体的描写塑造,人物本身也不够典型。③强化抒情。在情节和人物都与传统小说不同的前提下,小说浓墨重彩地写“我”对灶房声音的感知,不像传统小说那样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乙组答案示例:
  ①画面美。小说最先描写格里格的故居和漠那小镇的风景,画面优美,景色宜人,给人带来独特的审美愉悦。②语言美。除了美妙的画面,小说语言也颇具美感。如“树木对阳光有一种依依不舍之感,因而那绿色看上去湿漉漉的,仿佛是在落泪”,运用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营造出了典雅、清新的诗意美。③情感美。建立在画面和语言的美感之上,小说传递出作者独特的个人情感。文末写道:“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他的灵魂是会发音的。”这是一种美好的感情,也是作家诗意的发现。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B.“第一次是看到格里格故居树木对阳光的依恋而感动”错误,原文是“树木对阳光有一种依依不舍之感,因而那绿色看上去湿漉漉的,仿佛是在落泪”。不是“我”落泪。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及赏析语言的能力。
  D.“体现作家严谨的风格,纪实准确,实事求是”错误,“我”一直强调记不清人数,意在说明对熟悉的事物和有感情的人和事——就像故乡的一切一样,反而说不清具体情况,有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
  “站在格里格故居的露台上眺望着大海时落泪了。那一片细雨黄昏中的格里格海啊,它到处是翻卷的音符,如同我在漠那小镇看到雪花飞舞的情景一样”,“格里格海”指“我”站在格里格故居的露台上可以眺望到的大海,这片海与“我”在漠那小镇看到的雪花飞舞的情景一样,具有相似性。它们外部场景相似;
  “那每一片雪花也都是一个音符,它们洒向屋檐、树木、大地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我想那是一种真正的天籁之音,是一个人灵魂的歌唱,是一个往生者抒发的对人间的绵绵情怀。我为什么要拒绝它?在喧哗浮躁的人间,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只应感到幸运才是啊。在格里格的故居,我听着四周发出的奇妙声音,更加怀恋曾笼罩过我的深夜的叮当响声”,“我”在格里格故居听着四周发出的声音,会想到曾经在漠那小镇听到的叮当响声,都让“我”感到音乐的美妙。在两处“我”的内在感受是融通的;
  “他爹喜欢听声音,那声音不是人语声,而是自然界发出的声音,比如风声、鸟声、流水声、秋虫的哀鸣声等等……他父亲生前闲着无事,喜欢一边喝茶一边用铁棍或木棒去敲打这些物件,让它们发出不同的声音。春季冰消雪融之时,屋顶的雪会化成水滴坠下屋檐,他就会用空罐子去接它们……水滴被接纳后所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有的声如洪钟般地铿锵,有的柔细如情人的耳语。那清脆之音听起来悦耳”“我们要去参观挪威著名音乐家格里格的故居……在格里格的故居,我听着四周发出的奇妙声音,更加怀恋曾笼罩过我的深夜的叮当响声。我相信,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他的灵魂是会发音的”,漠那小镇王表的父亲和格里格一样都是热爱音乐的人,两个不同时空中的人物产生了联系。两处的人物形象关联。
  9.本题考查学生您写文学短评的能力。
  甲组答案示例:
  ①淡化情节。小说主要写在漠那小镇的经历和感受,“去年深秋时节,我只身来到了漠那小镇”“镇长把我领到一户农家……他爹喜欢听声音,那声音不是人语声,而是自然界发出的声音”“灶房有声音传来,非常清脆,就像筷子在敲击碗似的,听起来疾徐有致,富有旋律感”“不知不觉中,我对这个已逝的人产生了某种尊敬”,围绕声音文本叙事了与之有关的事,故事性不强,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也不见传统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发展过程。
  ②虚化人物。人物本是小说的灵魂,而情节是塑造人物的基础,此篇小说情节性不强,在淡化的情节中涉及的几个人物,镇长、往表都着墨不多,“我”作为主人公更是主要在感受声音,辨析不同场景的类似的感触,不像传统小说那样对人物形象进行立体的描写塑造,人物本身也不够典型。
  ③强化抒情。“灶房有声音传来,非常清脆,就像筷子在敲击碗似的,听起来疾徐有致,富有旋律感。在暗夜中聆听此音,有一种曼妙的伤感”“灶房的碗又在唱歌了。这使我惊恐,又使我好奇。我一遍遍地举着烛台走向灶房,烛光却撕裂了那寻不到出处的声音”,在情节和人物都与传统小说不同的前提下,小说浓墨重彩地写“我”对灶房声音的感知,不像传统小说那样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乙组答案示例:
  ①画面美。“他的故居在卑尔根郊外的山上,面临大海。当房屋越来越显得零星的时候,树木多了起来。也许是近黄昏的缘故,树木对阳光有一种依依不舍之感,因而那绿色看上去湿漉漉的”“漠那小镇是一个有河流有山峦有草滩的地方。有了河,就可以倾听流水之声;有了山,就可以寻觅飞鸟的足迹;而有了草滩,散步便有了清香的去处”“那一片细雨黄昏中的格里格海啊,它到处是翻卷的音符,如同我在漠那小镇看到雪花飞舞的情景一样。那每一片雪花也都是一个音符,它们洒向屋檐、树木、大地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小说最先描写格里格的故居和漠那小镇的风景,画面优美,景象空灵而醇厚,景色宜人,给人带来独特的审美愉悦。
  ②语言美。除了美妙的画面,小说语言也颇具美感。如“树木对阳光有一种依依不舍之感,因而那绿色看上去湿漉漉的,仿佛是在落泪”,以“依依不舍”描写树木和阳光,赋予景物人的特点,运用了拟人修辞;以视觉写嗅觉,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多种手法的运用营造出了典雅、清新的诗意美。
  ③情感美。建立在画面和语言的美感之上,小说传递出作者独特的个人情感。文中有“我想那是一种真正的天籁之音,是一个人灵魂的歌唱,是一个往生者抒发的对人间的绵绵情怀”“在喧哗浮躁的人间,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只应感到幸运才是啊”文末写道:“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他的灵魂是会发音的。”对各种声音的细腻感受与对其特点的呈现,都是一种美好的感情,也是作家诗意的发现。

  《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要查询更多试题、登录等请点网页右上角两个图标
加入错题收藏本题

最新现代文阅读专题指导

更多现代文阅读专题学习方法指导

推荐阅读

相关试题

最新小说阅读试题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