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题目浏览 > 现代文阅读 > 《中国城市化进程可谓日新月异》阅读题及答案

题目详细信息

《中国城市化进程可谓日新月异》阅读题及答案

上传:2017-06-04 浏览:2150 

试题内容: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城市化进程可谓日新月异。许多城市仅在超短时间内就有了数倍甚至十数倍的扩张。“新”来的市民或准市民分享着城市生活或准城市生活。但一种“城市的农村化”的奇特现象也愈发凸显:整洁干净的街道变得拥挤肮脏;静谧的生活环境变得喧嚣混乱无序。
  “城市的农村化”现象带有逆文明的色彩,是用使文明倒退的力量拖曳着社会进步的脚步,用落后的生活习惯和态度甚至思维方式“改造”中国原有的城市生活品质和风貌!
  可对此现象,人们仍停留在摇头叹气的浅层次上。还不得要领态度的背后有两个因素:一是把此现象的出现统统归咎于道德缺失、修养不够、见识不多、素质低下。有些具体主管部门常发些口气强硬的治标不治本的文件,但仍无法把控一些地区愈演愈烈的势头。二是国人自古就有的“衣食足而知荣辱”的信念,也懈怠了人们对精神文化层面的创造性思维。
  老祖宗朴素的唯物主义意识不可否定,但逆文明现象的滋生绝非偶然。它其实是刚进入市场化社会的中国必须认真应对的规律性现象。社会学的一个原理告诉我们:在重大社会变迁中,物质文化的变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变化并非同步,往往是后者落后于前者。
  一个社会要实现重大历史进步与转型,往往要经过三个层面的变化: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
  器物层面的变化可以理解为经济、科技等显见变化。制度层面的变化则表现为新制度的建立、旧制度的完善更新,及社会生活各方面法律规则的变化。制度对于人们在职 业、商业和社会方面的行为刚性约束力,使社会每一个成员对是层面变化的感受更明显。但真正可使一种社会变化获得文明标志、取得真正历史进步的“毕业证”,还要靠第三层面的变化。即一种新文明在全社会的最终形成与固化。
  研究证明,精神层面的变化与另两层面不同步,且总处在脱节或半脱节状态。一位老艺术评论家曾不客气地抨击如今中国艺术界的某些负面现象:追逐金钱、粗制滥造、形式奢华、内容贫乏、众多伪劣作品充斥市场。他感慨中国艺术怎会落到这般田地,喊了几十年的“双百方针”怎会出现社会欣赏水平大为下降的趋势?
  其实,党的领导人在上世纪40年代的延安窑洞里就明白了中国文化须遵循“提高指导下的普及”这一方针的道理。当时周恩来等人归此方针,在物质基础甚薄弱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各种兼顾中西文化的各类文化事业。这是领导人们人大力缩减社会发展中文化落差的一种自觉。若我们不能像周恩来对“文化滞后”有效把控,以“提高指导下的普及”引导公众精神文化的自发性流俗倾向,“文化滞后”的危害就不仅是精神与器物、制度层面不同步的差距,而会给文化倒退洞开大门,让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受到重创。
  一个社会精神层面的变迁绝不可任意妄为。不掌握其发展规律定会受到无情惩罚。在人们的精神层面上,同样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异象与乱象,中国须警觉。
  (摘编自秦晓鹰《逆文明现象与文化滞后》)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城市的农村化”的表现一项是
  A.随着许多城市规模迅速扩张,相当多的农民变成了市民,但他们的思想意识、文明程度等还无法完全适应城市生活。
  B.“新”来的市民或准市民虽然身份变了,但生活习惯并没有随之发生变化,他们的一些行为与城市文明显得极不协调。
  C.“新”来市民用落后的生活习惯、态度和思维方式,给中国原有的城市生活品质和风貌造成破坏,并成为一种客观存在。
  D.近年来,各地纷纷响应中央号召,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从根本上转变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社会对“城市的农村化”这种逆文明现象缺乏从社会的历史进步与转型的层面去认识,所以治 理起来相当困难,常常是治标不治本。
  B.在社会大变迁中,器物层面的变化与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的变化并不同步,一般在属非物质文化的精神层面变化之前实现。
  C.旧制度的完善更新,及各方面法律规则的变化,使新文明在全社会范围内蔚然成风,这象征着社会变化取得历史性意义的进步。
  D.民众在精神文化领域的流俗倾向具有自发性,如果能像我们党四十年代那样发展文化事业,就可能有效缩减经济发展与文化的落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农村化”的逆文明现象是中国城市化的必然产物,其发生有既定的规律,因而也必然是无法治理的。
  本试题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B.中国艺术界存在诸多负面现象,实际上是当下中国社会精神层面的变化与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处在脱节或半脱节状态的反映。
  C.周恩来等人遵循“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方针,大力发展各类文化事业,说明“文化滞后”的现象是能够有效把控的。
  D.文中用“劣币驱逐良币”作类比,说明“文化滞后”现象若不扼止,文明人可能被不文明者同化,“文明逆流”终将出现。

试题答案:

1. (3 分)D
  本项属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举措,与“城市的农村化”现象无关。
  2. (3 分)C
  本项的理解和分析与原文内容不符。原文“真正可使一种社会变化获得文明标志……还要靠第三层面的变化”的表述,说明“新文明”的蔚然成风并非只是“旧制度的完善更新,及各方面法律规则的变化”的结果。
  3. (3 分)A
  逆文明现象“有既定的规律”,但并非是“也必然是无法治理的”的原因。第三段提到“有些具体主管部门常发些口气强硬的治标不治本的文件”,可见是我们在治理上还没有抓住问题的要害,而不是逆文明现象“无法治理”。

  《中国城市化进程可谓日新月异》阅读题及答案 由一苇轩(高中语文题库)www.gzywtk.com进行考点归类细化整理
要查询更多试题、登录等请点网页右上角两个图标
加入错题收藏本题

最新现代文阅读专题指导

更多现代文阅读专题学习方法指导

推荐阅读

相关试题

最新社会科学类阅读试题

最新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