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月考试题 > 安徽省屯溪一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安徽省屯溪一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知识分子与文化先觉①文化自觉是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与文明的意义和必不可少。然而,对于知识界来说,只有自觉还不够,还要有先觉,即文化的先觉。
  ②知识分子的性质之一就是前瞻性和先觉性。在全社会的文化自觉中,最先自觉的应是知识分子。文化先觉是知识分子的事。
  ③文化先觉是指知识分子要自觉地站在时代的前沿,关切整个文化的现状、问题与走向,敏锐地觉察到社会进程中崭露出来的富于积极和进步意义的文化潮头,或是负面的倾向。当然,不只是发现它、提出它、判定它,还要推动它或纠正它,一句话——承担它,主动而积极地去引领文化的走向。
  ④文化先觉首先来自知识分子的文化责任。一个时代如果没有一批富于文化良心、淡薄功利的知识分子,没有他们的瞠目明察、苦苦思辨与敢于作为,这个时代的文化就会陷入混沌与迷茫。就像“五四”时期那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给那个困扰纠结的时代注入了进步与光明的力量。
  ⑤从社会整体看,知识分子是个体。但是个体不一定是孤单和弱势的。当个体真诚地投入时代的大潮中,其判断与作为切中了现实,就一定会得到愈来愈广泛的认同,成为共识,获得支持,不再孤单。只有成为文化进步的推动者,才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与力量。因此说,知识分子要首先成为这种先觉的思想的实践者,在实践中修正自己、判定自己和验证自己,而不是坐而论道,指点江山,与现实风马牛不相及。任何有价值的思想都是大地里开出的花,而真正美丽的花除去美丽,还要结成种子,回落在大地里,开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来。
  ⑥文化先觉不是一种觉察,而是一种思想。它由广泛的形而下的文化观察与体验中,发现时代的新走向新问题,通过形而上的思辨产生一种具有思想意义的新认识。
  ⑦这种先觉不一定都在国家民族文化层面上,也有生活、城市、习俗乃至审美等不同的文化层面与方面。关键是要对它保持锲而不舍地守望与关切。先觉又是一种境界一种状态,这种境界和状态产生于具有高度文化责任的知识界。
  ⑧当然,文化的先觉还要来自广阔的文化视野。没有对文化的博知与深究,对文化史的学养,对当代世界不同类型国家文化的广泛观照,敏锐、深刻和富于真知的文化先觉从何产生?在精神领域里,高度不会凭空而起,深度加上广度才会产生高度。
  ⑨文化自觉与文化先觉有所不同。文化自觉的要求具有普遍性,而文化先觉——由于它具有发现性、进取性、引领性,它的要求要更高一层。它不是某个人一定具备的,却是知识界应该努力追求的。或者说,知识分子本来就应有这种先觉性。失去这种责任和性质就不再是知识分子,而只是“有知识的人”。
  ⑩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文化上充满内在的冲突与活力、问题与希望,文化现象无比纷繁,有待我们去思辨与认知。因此,文化先觉,它既是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知识分子的职责与使命。
  1、下列对“文化先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先觉不是一种觉察,而是一种思想;同时又是一种境界、一种状态,而这种境界和状态产生于具有高度文化责任的知识界。
  B.文化先觉由广泛的形而上的文化观察与体验中,发现时代的新走自新问题,通过形而下的思辨产生—种具有思想意义的新认识。
  C.文化先觉的要求要更高一层,具有普遍性、发现性、进取性、引领性。失去这种责任、性质就不再是知识分子,而只是“有知识的人”。
  D.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文化上存在矛盾,文化现象无比纷繁。因而,文化先觉既是知识分子的职责与使命,更是文化发展的需要。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前三段从文化自觉与文化先觉比较入题,指出了知识分子的性质,明确了文化先觉对知识分子的要求。
  B.第四、五两段从文化责任、先觉思想的实践者角度说明,只要拥有一批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社会就会进步。
  C.第六至八段强调文化先觉不但要站在各种不同的文化层面与方面,还要来自广阔的文化视野,才会产生高度。
  D.最后两段强调文化先觉的要求不是某个人一定具备的,却是知识界应该努力追求的;并指出文化先觉的意义。
  3、下列对“文化先觉”与“知识分子”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先觉要求知识分子应具有前瞻性和先觉性,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与文明的意义和必不可少。
  B.文化先觉要求知识分子要自觉地站在时代的前沿,关切整个现代化的现状、问题及其走向。
  C.文化先觉要求知识分子主动而积极地去引领文化的走向,承担它,不只是发现、提出、判定它。
  D.文化先觉要求知识分子觉察到,社会进程中崭露出来的积极、进步的文化潮头和负面的倾向。
  二、(3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6题
  杨巍,字伯谦,海丰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除武进知县。擢兵科给事中。操江佥都御史史褒善已迁大理卿,巍言:“东南倭患方剧,参赞、巡抚俱论罪,褒善独幸免,又夤缘美迁,请并吏部罚治。”帝怒,停选司俸,还褒善故官。巍既忤吏部,遂出为山西佥事。已,迁参议,分守宣府。寇入犯,偕副将马芳击斩其部长,赉银币。寻为阳和兵备副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逾年,以养母归。归二年,召起巡抚陕西。增补屯戍军伍,清还屯地之夺于藩府者。隆庆初,进右副都御史,移抚山西。所部驿递银岁征五十四万,巍请减四之一。修筑沿边城堡,檄散大盗李九经党。复乞养母去。
  神宗立,起兵部右侍郎。万历二年,改吏部,进左,又以终养归。母年逾百岁卒。十年,起南京户部尚书,旋召为工部尚书。有诏营建行宫,巍争之,乃止。明年,改户部,迁吏部尚书。明制,六部分莅天下事,内阁不得侵。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祖制由此变。至是,申时行当国。巍素厉清操,有时望,然年耄骫骳(软弱),多听其指挥。御史丁此吕论科场事,时行及余有丁、许国辈皆恶之。巍论谪此吕,为御史江东之、李植等所攻,与时行俱乞罢。帝从诸大臣请,慰留巍等而戒谕言者,巍乃起复视事。
  当居正初败,言路张甚,帝亦心疑诸大臣朋比,欲言官摘发之以杜壅蔽。诸大臣惧见攻,政府与铨部阴相倚以制言路。先是,九年京察,张居正令吏部尽除异己者。十五年,复当大计,都御史辛自修欲大有所澄汰,巍徇政府指持之。出身进士者,贬黜仅三十三人,而翰林、吏部、给事、御史无一焉。贤否混淆,群情失望。十七年夏,帝久不视朝,中外疑帝以张鲸不用故托疾。巍率同列请以秋日御殿。至十月,巍等复请。帝不悦,责以沽名。
  巍初历中外,甚有声。及秉铨,素望大损。然有清操,性长厚。明年,以年几八十,屡疏乞归。诏乘传、给廪隶如故事。归十五年,年九十二而卒。赠少保。
  (节选自《明史》)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武进知县 除:任命
  B.又夤缘美迁 夤缘:攀附权贵,向上巴结
  C.六部分天下事 莅:监视
  D.给廪隶如故事 故事:旧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偕副将马芳击斩部长 可怪也欤
  B.清还屯地夺于藩府者 蚓无爪牙
  C.巍争之,止 今君亡赵走燕
  D.帝不悦,责沽名 阙秦利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巍在任职期间几次因为奉养母亲而辞官回家,母亲年满百岁去世后,他被起用为南京户部尚书。
  B.杨巍曾担任吏部尚书,虽然按明制六部应该分别掌管天下之事,但自张居正起六部权力尽归内阁。
  C.杨巍虽然曾因沽名钓誉被皇上责备,但在他年近八十告老还乡后,皇帝仍下诏给予他规定的待遇。
  D.杨巍走上仕途后,任职经历复杂,声名一直不错,但他在任吏部尚书后,名望受到了很大的损害。
  7.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从诸大臣请,慰留巍等而戒谕言者,巍乃起复视事。(5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亦心疑诸大臣朋比,欲言官摘发之以杜壅蔽。(5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一页
查看试卷信息收藏本试卷

最新安徽月考试卷

最新考点指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