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河南省罗山高中2013届毕业班第三轮复习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

全卷浏览

河南省罗山高中2013届毕业班第三轮复习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愁”的现代文学起源及其变异
  陈晓明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乡土文学”的概念日益受到重视,这与“现代性”理论的兴起有关。“乡土”的概念可以视为“现代性”反思的概念,是以情感的及形象的方式表达对现代性的一种批判或反思。但它也是“现代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在“现代性”的思潮中,人们才会对“乡土”非常强调,才会试图关怀“乡土”的价值,并且以“乡土”来与城市或“现代”对抗。
  中国的“乡土文学”有着它的现代起源,那就是鲁迅、沈从文、废名等人建构起来的乡土传统(准确地说,是对这些人的叙述建构起来的传统)。实际上,“乡土文学”最本质的含义应该是“乡愁”,也就是反现代性的怀乡病,那是“离去”与“归乡”的二元想象置换。
  当然,乡愁也是一种古典经验。《论语•子路》中的“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是最早的美化家乡的说法。《列子•天瑞》中的“有人去乡土,离六亲”,是最早的表达关于乡土离别的感情的叙事。中国古曲诗词中关于怀乡的表达不胜枚举,李白的“低头思故乡”妇孺皆知,但崔颢《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令李白不敢题诗,不是李白诗不逮,而是他怀乡病重。古代的怀乡是单向度的,那是一种对故土和家人本真的单纯的怀念。现代的怀乡则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理念与情感,是与当下经验对立的怀旧态度,或者是与城市生存对抗的乡村想象。
  回望中国现代文学,“乡土”是一种素朴的存在,是更加具有个人化特征的经验或情绪。例如,鲁迅对乡村困境的切身体验,沈从文那种抹不去的怀旧和诗情,或者废名的那些玄妙的生存事实。这并不是说,乡土叙事就一定要沿革现代中国的传统,也不是说现代文学的乡土就比当代的更有文学品位。如此评价显然不是历史主义的态度。然而,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乡土叙事”中,看不到那么浓郁或深重的怀乡病。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当代“乡土叙事”确实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观念性的批判意识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更加个人化的“乡愁”式的乡土记忆被更强大的家国叙事覆盖。用点形象化的说法,当代“乡土叙事”已经被现代性占据,因为自重已经太重,结果是载不动一点“乡愁”。尽管我们一再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更趋向于个人化叙事,但在乡土叙事这一点上,家国叙事还是占据上风。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乡土文学”在现代之初,显得更单纯或质朴些;而当今的“乡土叙事”则要厚实复杂得多。这两者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是存在一种差异,只是表明了文学的现代性发展至今所发生的深刻变异。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变为50年代、70年代的“农村题材”,继而变为90年代的“乡土叙事”,由此可看出中国20世纪文学中现代性的流变轨迹。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乡土”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对“乡土”非常强调,试图关怀它的价值,这与“现代性”理论的兴起有一定的关系。
  B、“乡土”的概念可以视为“现代性”反思的概念;没有对“现代性”的反思,就没有“乡土” 的概念。
  C、“乡土”以情感的及形象的方式表达了对“现代性”的一种批判或反思。
  D、从鲁迅、沈从文、废名等作家的文学作品中,从那些极具个人化特征的经验或情绪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乡土”的存在。
  2、下列不属于“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的原因的一项是:( )
  A、现代的怀乡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理念与情感,不再是古代单向度的怀乡。
  B、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乡土叙事”中,看不到浓郁的或深重的怀乡病。
  C、当代“乡土叙事”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已经被现代性占据,载不动一点“乡愁”。
  D、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并不能说明当代的“乡土叙事”就不如现代之初的“乡土文学”。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乡土”与城市或“现代”对抗的事实,说明在现代性思潮中,“乡土”与现代性渐行渐远。
  B、古代的怀乡与现代的怀乡有着很大差别,现代的怀乡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理念与情感,更接近怀乡的本质意义。
  C、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虽然“乡土”更加具有个人化特征,但不能说现代文学的“乡土”就比当代的更有文学品位。
  D、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变为50年代、70年代的“农村题材”,继而变为90年代的“乡土叙事”,这充分说明现在的“乡愁”已经不再具有乡土离别的韵味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李师中字诚之,楚丘人。年十五,上封事言时政。父纬为泾原都监,夏人十余万犯镇戎,纬帅兵出战,而帅司所遣别将郭志高逗留不进,诸将以众寡不敌,不敢复出,纬坐责降。师中诣宰相辩父无罪,时吕夷简为相,诘问不屈,夷简怒,以为非布衣所宜言。对曰:“师中所言,父事也。”由是知名。
  举进士,鄜延庞籍辟知洛川县。民有罪,妨其农时者必遣归,令农隙自诣吏。令当下者榜于民,或召父老谕之。租税皆先期而集。民负官茶直十万缗,追系甚众,师中为脱桎梏,语之曰:“公钱无不偿之理,宽与汝期,可乎?”皆感泣听命。乃令乡置一匮,籍其名,许日输所负,一钱以上辄投之。书簿而去。比终岁,逋者尽足。
  庞籍为枢密副使,荐其才。召对,转太子中允、知敷政县,权主管经略司文字。夏人以岁赐缓,移书边曰:“愿勿逾岁暮。”诏吏报许,师中更牒曰:“如故事。”枢密院劾为擅改制书,师中曰:“所改者郡牒耳,非诏也。”朝廷是之,薄其过。
  熙宁初,拜天章阁待制。西夏人入寇,以师中知秦州。诏赐以《班超传》,师中亦以持重总大体自处。前此多屯重兵于境,寇至则战,婴其锐锋,而内无以遏其入。师中简善守者列塞上,而使善战者中居,令诸城曰:“即寇至,坚壁固守;须其去,出战士尾袭之。”约束既熟,常以取胜。
  师中志尚甚高,每进见,多陈天人之际、君臣大节,请以进贤退不肖为宰相考课法。在官不贵威罚,务以信服人,至明而恕。去之日,民拥道遮泣,马不得行。杜衍、范仲淹、富弼皆荐其有王佐才。然好为大言,以故不容于时而屡黜,气未尝少衰。
  (节选自《宋史•李师中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令农自诣吏 隙:空闲。
  B.乃令乡置一匮,其名 籍:户籍。
  C.师中善守者列塞上 简:选择、选拔。
  D.以进贤退不肖为宰相考法 课:考核。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李师中对百姓“不贵威罚”的一组是( )(3分)
  ①妨其农时者必遣归 ②租税皆先期而集
  ③师中为脱桎梏 ④许日输所负
  ⑤比终岁,逋者尽足 ⑥民拥道遮泣,马不得行
  A.①②⑥ B.②④⑤ D.①③④ C.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师中有胆识。15岁时,就敢于上密封奏书论说当时政事,在他父亲李纬因将领畏敌不前而被贬官一事上,他也敢于到宰相那里辩白父亲无罪。
  B.李师中敢于坚持己见。夏国上奏想延缓对朝廷的进奉日期,便移文到边界上提出要求,皇上下诏给官吏说可以,李师中却主张按照旧例执行。
  C.李师中很有战略眼光。针对西夏的进犯,李师中选择把善于守御的人布置在边塞上,而让善于作战的人处于中间地带,他的抗敌策略实行后,常常获胜。
  D.李师中志向高远,但不被当权的人接纳以致多次遭贬斥,原因是他喜欢说有关大事的言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师中曰:“所改者郡牒耳,非诏也。”朝廷是之,薄其过。(5分)
  
  
  (2)前此多屯重兵于境,寇至则战,婴其锐锋,而内无以遏其入。(5分)

下一页
查看试卷信息收藏本试卷

最新河南高考模拟试卷

最新考点指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