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安徽省寿县正阳中学2012届高三考前仿真测试语文试卷

全卷浏览

安徽省寿县正阳中学2012届高三考前仿真测试语文试卷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古人比较重视步行,无论是走路的速度,还是步形、体态都有较为明确的划定和区别。步行须遵制合礼是古代礼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古代以右、前为尊。道路之上,男居右行,女居左行;与父辈外出,小辈随后相从,不得逾前;与兄弟朋友外出,须并行,有如雁阵,不得超速领先。否则为越位,越位即越礼,要受到非议。在古人看来,走路的速度、方式须在不同的场合有所区别。《尔雅》说:“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东汉人解释,两脚进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奔”即后人所说的奔跑,如果不遵此行走,无疑既不合礼,又不合理。汉代还明文规定在帝王面前要“疾趋”。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或皇上特别亲近的人,可以免去此礼,当然那是独沐皇恩、荣耀无比的事了。在官场之中,则有“趋礼”之说。对趋礼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如若行走迟缓则要遭到斥责,甚至有降职免官的危险。县令拜谒知府若行步迟缓,知府的守门人便可斥责县令。
  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在不背道逾礼的情况下,古人也十分讲究步行美,以此体现人的性格情趣和风度教养。先秦君子步行鸣佩玉,既喻示着君子言行举止要符合德行的要求,而佩玉之声伴随着步行的节奏,又显示出一种庄重和谐的美。对待步行,儒道两家态度素不相同。儒家容美于善,道家容美于真。因此,庄子曾尖刻地批评了学行于邯郸的寿陵余子和亦步亦趋效仿孔子走路的颜回,借此嘲讽了儒士们拘守礼义、失去故我的荒唐。但同时,寿陵余子和颜回的行为又侧面反映了一种时尚。寿陵余子认为首都邯郸人的步法独特优美,有节有度,有仪有威,是有许多可学之处的。颜回步、趋、驰、奔处处要学孔子,除了他遵守纪律外,起码在他的眼里,这些是非学到手不可的特技,是他人无法企及的极美的东西。汉末至魏晋时代,随着儒学的日益衰落和人们思想的逐渐解放,人们对美的崇尚与追求更为显著,因此节度迟缓不迫、举止舒泰优雅的步行,作为衡量一个人的修养、气质和风度的重要标准,常为品评者称誉。乐府民歌《陌上桑》载秦罗敷在拒绝使君求婚时,就夸说自己的丈夫:“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古人还把与步行有关的词语用来表情达意。如常见的徘徊、彷惶、踟躇、容与等,就被演化为举步不定、犹豫不决的意思。“徒跣”一词,原义是脱掉鞋子赤脚走路,后演化为表示发怒、着急、匆忙和痛苦的情感。徒跣又如倒屣,碰到身份特殊的人或情状特殊的事,需急遽迎接或前往以示重视时常用此词。刘邦赦免了萧何,萧何“徒跣入谢”,即是表示急速前往致谢的意思。
  步行这个简单的行为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某些历史文化现象,这对我们是不无裨益的。
  5.不能说明第二段中提到的“古人也十分讲究步行美,以此体现人的性格情趣和风度教养”的一项是( )
  A.先秦君子步行鸣佩玉。
  B.颜回步、趋、驰、奔处处要学孔子。
  C.汉末至魏晋时代,儒学日益衰落,人们思想逐渐解放。
  D.庄子曾尖刻地批评了学行于邯郸的寿陵余子和亦步亦趋效仿孔子走路的颜回。
  6.根据原文,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县令拜谒知府若行步迟缓,知府的守门人便可以斥责县令。
  B.古人比较重视步行,不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十分讲究步行美。
  C.寿陵余子和颜回的行为虽为庄子所批评,但又从侧面反映了一种时尚。
  D.古人礼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步行须遵制合礼。
  7.通读全文,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容美于真”是道家对美的认识和追求,作者对这种认识和追求是不赞成的,是持批判态度的。
  B.作者对古人“步行须遵制合礼”很赞成,认为现在有些人就是“知书不达礼”,应向古人学习。
  C.汉末之后人们对步行美的崇尚象征着儒学的衰亡。
  D.作者写作本文主要是为了介绍一些历史文化现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至,字言几,真定人。母张氏,尝梦八仙人自天降,授字图使吞之,及寤,犹若有物在胸中,未几,生至。七岁而孤,鞠于飞龙使李知审家。幼沉静好学,能属文。及长,辞华典赡。举进士,释褐将作监丞,通判鄂州。
  雍熙初,加给事中。时议亲征范阳,至上疏以为:“兵者凶器,战者危事,用之之道,必务万全。幽州为敌右臂,王师所向,彼必拒张,攻城数万,兵食倍之。今日边庾未充,况范阳之傍,坦无陵阜,去山既远,取石尤难。金汤之坚,必资机石,傥有未备,愿且缮完。畜威养锐,观衅以伐谋,更纵弥年,亦未为晚。必若圣心独断,在于必行,则京师天下之本,陛下恭守宗庙,不离京国,示敌人以闲暇,慰亿兆之仰望,策之上也。大名,河朔之咽喉,或暂驻銮辂,扬言自将,以壮军威,策之中也。若乃远提师旅,亲抵边陲,北有契丹之虞,南有中原之虑,则曳裾之恳切,断鞅之狂愚,臣虽不肖,耻在二贤后也。”至以目疾累表求解机政,授礼部侍郎,进秩吏部。 
  会建秘阁,命兼秘书监。至每与李昉、王化基等观书阁下,上必遣使赐宴,且命三馆学士皆与焉。上尝临幸秘阁,出草书《千字文》为赐。至道初,真宗初正储位,以至与李沆并兼宾客,诏太子事以师傅礼。真宗每见必先拜,至等上表,不敢当礼。诏答曰:“朕旁稽古训,肇建承华,用选端良,资于辅导。藉卿宿望,委以护调,盖将勖以谦冲,故乃异其礼数。勿饰当仁之让,副予知子之心。”至等相率谢。太宗谓曰:“太子贤明仁孝,国本固矣。卿等可尽心规诲,若动皆由礼,则宜赞助,事有未当,必须力言。”  
  (节选自《宋史•李至传》)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及,犹若有物在胸中 寤:惊醒
  B.至以目疾表求解机政 累:多次
  C.盖将以谦冲 勖:指责
  D.北有契丹之,南有中原之虑 虞:忧患
  5. 以下各组句子中,能表明李至有学识或有远谋的一组是 (3分)
  ①及长,辞华典赡 ②兵者凶器,战者危事,用之之道,必务万全
  ③至以目疾累表求解机政 ④金汤之坚,必资机石,傥有未备,愿且缮完
  ⑤真宗每见必先拜,至等上表,不敢当礼 ⑥事有未当,必须力言
  A.②③⑥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①②④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至七岁时父亲就死了,寄养在飞龙使李知审家。李至年幼时沉静好学,能写文章。成年后,
  他的文章文辞华美用典丰富。
  B.群臣讨论皇帝亲征范阳之事,李至上书劝止,认为进行战争一定要有万全之策,皇上此举欠妥。
  C.李至兼任秘书监时,每当与李昉、王化基等人在秘阁中看书时,皇上必定派遣使臣赏赐宴席,
  并且命令三馆学士都来参与。
  D.真宗皇帝刚即位就很器重李至,让李至与李沆一同兼任太子宾客,下诏让太子以师傅的礼节
  对待他们。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今日边庾未充,况范阳之傍,坦无陵阜,去山既远,取石尤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太子贤明仁孝,国本固矣。卿等可尽心规诲,若动皆由礼,则宜赞助,事有未当,必须力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一页
查看试卷信息收藏本试卷

最新安徽高考模拟试卷

最新考点指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