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2012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安徽卷)

全卷浏览

2012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安徽卷)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笔法就是有方法、有规律地用笔锋划、顿出来的线和点的具体表现法的简称。每一个人执笔、下笔的方式方法,执笔的高低、竖立、侧斜、悬肘、悬腕或手腕着纸以及下笔时轻、重、缓、急等等,都有着不同的习惯。这些不同的习惯,必然在笔锋着纸时有着不同的表现,显出不同的笔法特点。笔法形式的特点,大致有正中、偏侧、圆转、方折、虚笔、实笔、顺锋、逆锋等。同一类型的笔法形式,不同的人还有各自的具体特色,不尽相同。同一人的作品,从早岁到晚年,又总有些变化,有的人甚至变得比较厉害;但属于同一人的作品,也总还有一线贯通之处。例如,明代画家吴伟,早年作品有较为工细的白描人物,大异于晚年的泼墨粗放之作;如果仔细捉摸他早年和晚年不同风格的作品,还能看出他的笔法始终是具有跳跃躁动的形式,即使局部比较工细,也不能完全变成含蓄浑穆。因此,依凭笔法的特点鉴别书画的真伪,是最为可靠的。
  笔法对模仿的人来讲,又是最不容易学得像的东西。每个书画作家,不管技巧高低,经过几十年的操作而逐步形成凝定的笔法特点,换一个人要在一朝一夕之间就把它完全接受过来变为己有,是不大可能的。除了比较工整刻板的线点还容易摹得像以外,稍为放纵流露作者个性的笔法,刻意临摹,必然死板;取其大意,又不能和原作相像。同时,作伪者自己的一套笔法上的习惯特点,在临摹中极容易露出本相来。相反的笔法特性——朴拙和精工、滞重和飘逸等等,也很不可能出于一人之手。作伪者如果勉强去临摹和自己的习惯笔法相反的书画,其失败更是注定了的。所以,笔法对作伪者来讲,是最难突破的一关,不像其它方面那么容易作伪。因此我们在鉴别书画时,把笔法放在首要注意的地位。
  要鉴别笔法,必须有个“样板”作为依据。每个作者早年、中年、晚年和笔法总有些变化,掌握了某人一生中不同时期的笔法特点,才能以之认识某人作品的全貌。所以,还要有不同时期的“样板”。但如果碰到孤本无证,那就难以依凭笔法来鉴别了。因此,笔法鉴别也有一定的限度。不过,古画的时代风格(共性),笔法究竟是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因为它能反映出画家各自的时代特征。鉴定笔法,即使断人比较困难(如孤本),但断代还是有此可能的。
  笔要依靠墨来体现在纸绢上,绘画还有色彩的施用。同时,墨、色也离不开笔,须三者结合起来谈。例如八大山人经常喜用纸作画,生纸上的水墨容易融洽活泼,能发挥他的笔法生动的特色。但一换熟纸,比如先裱后画的有了厚浆的册页,就大都显得墨色平板呆滞,笔调稍欠活泼了。石涛在生纸上的作品,大都画得比较奔放,笔墨往往显得有些“野气”(也就是“火爆”),和他画在半熟纸上的笔、墨比较鲜润蕴藉的作品,也就不大一样。在这种因纸质不同而使笔墨形态也同时起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如果死扣一种面貌、一个标准,鉴别真伪时就会出偏差。曾见恽寿平题王翬画水墨山水小册,因纸页浆性太重,淡墨发灰,浓墨也不太黑,整个画面显得精神不振,以致有人疑为非真(此册现藏山东省博物馆)。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见。
  关于笔、墨对书画作品所起的作用,鉴定时必须一一分析,掌握要领,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然后再下结论。
  徐邦达 《古书画鉴定概论》
  1.下列有关“笔法”的陈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要是有方法 、有规律地用笔锋划出来的线和点就可以称作笔法。
  B.笔法形式只有正中、偏侧、圆转、方折、虚笔、实笔、顺锋、逆锋几种。
  C.之所以显出不同的笔法特点是和每一个人执笔、下笔的方式方法,笔锋着纸时有着不同的表现密切相关的。
  D.同一类型的笔法形式,虽然不同的人有各自的具体特色,但大致相同。
  2.下列对“笔法的鉴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画作家,经过几十年的操作而逐步形成凝定的笔法特点,对模仿的人来讲,是最不容易学得像的东西。
  B.相反的笔法特性——朴拙和精工、滞重和飘逸等等,也很不可能出于一人之手。所以作伪者如果勉强去临摹和自己的习惯笔法相反的书画,其失败更是注定了的。
  C.笔法在形成古画的时代风格(共性)中起主导作用,是因为它能反映出画家各自的时代特征。
  D.在鉴别书画时,把笔法放在首要注意的地位是因为不同人的笔法特点不同,所有的作品都可以通过笔法鉴别。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推断正确的一项(3分)
  A.明代画家,吴伟早年作品,有较为工细的白描人物,晚年的作品泼墨粗放,前后作品的笔法没有共同点。
  B.恽寿平题王翬画水墨山水小册,纸页浆性太重,淡墨发灰,浓墨也不太黑,整个画面显得精神不振,因此可以断定是赝品。
  C.墨色平板呆滞,笔调稍欠活泼的书画作品肯定不是八大山人的作品。
  D.石涛作品,大都画得比较奔放,笔墨往往显得有些“野气”,但是也有笔、墨比较鲜润蕴藉的作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学规》守之 俾:颁布
  B.浙东大饥 会:适逢
  C.有朱熹者 短:诋毁
  D.家贫 故:一向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天之上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B.引进士子之讲论 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
  C.复纳粟人未推赏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道统之传始晦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他少年得志,十八岁参加乡贡考试,后考中绍兴十八年进士。
  B.朱熹非常注重教育。政务繁忙之余,他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他还重修了白鹿洞书院。
  C.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他还只身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
  D.朱熹认为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错误很多,于是他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掌握其内在规律,并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4分)
  译文:
  (2)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3分)
  译文:
  (3)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3分)
  译文:

下一页
查看试卷信息收藏本试卷

最新安徽高考模拟试卷

最新考点指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