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江西临川一中2012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试卷(语文)

全卷浏览

江西临川一中2012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试卷(语文)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胸脯/黄埔 遂心/燧人氏 挑衅/殒身不恤 童山濯濯/擢发难数
  B.蚍蜉/纰漏 隐瞒/满堂彩 烜赫/颓垣断壁 吹毛求疵/龇牙咧嘴
  C.谙熟/黯淡 靛蓝/白洋淀 罢黜/相形见绌 俾众周知/稗官野史
  D.贬低/针砭 大腕/绾袖子 墙隅/喁喁私语 锒铛作响/书声琅琅
  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 )
  A.涵养 省份 妇孺 损兵拆将 装模做样
  B.凋零 煅烧 问鼎 花好月园 宛言相劝
  C.绫迟 藤萝 捍勇 拍案叫绝 能屈能申
  D.檄文 诛戮 冶炼 暗度陈仓 戒骄戒躁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对于黄河来说,晋陕峡谷好像是铜墙铁壁,滚滚流淌的黄河水,一进入这道 在晋陕之间的天堑,就变得暴躁起来,若一队浩荡奔来的铁骑,在一道道关隘前,越战越勇, 越陷越深。在岩石与激流的 中,碰撞出 的气势,又绘制出一幅幅令人心荡神驰的美景。
  A.横亘 却 对抗 惊心动魄 B.横跨 又 对立 惊天动地
  C.贯穿 且 抵抗 惊世骇俗 D.贯串 而 抗争 胆战心惊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消防工作,我们一定要曲突徙薪,切不可事到临头才手忙脚乱,导致灾祸的发生。
  B.钱钟书先生用文言写成的《谈艺录》《管锥编》博大宏深,技巧精湛而多变化,其用词也运斤成风,最可表明文言词汇的活力和生命力。
  C.前一段时间,多家消费品巨头欲掀起的涨价潮,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在发改委介入调查后半途而废
  D.当年他独闯深圳,身无长物,是凭借过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才创下这份家业的。
  5.下列各句的表达上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自横刀向天笑,别看广告,看疗效!”,经典名句与小品台词混搭出的“本山体”以
  独具个性的风格为无数网友所倾倒。
  B.在中国女排夺得2011年女排世界杯第三名、获得伦敦奥运会入场券之后,曾率领中国女排夺冠的8年前的功勋教练陈忠和在第一时间送上祝福。
  C.伴随着新民主党表达支持新一轮援助方案的意向,帕潘德里欧宣布了取消由全民公决决定是否接受欧洲联盟新一轮援助。
  D.一年来美俄“重启”关系的进程表明,虽然两国都有尽快改善双边关系的愿望,但事实上,彼此对对方的一些成见却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
  6.下面对名著名篇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吉诃德被白月骑士打败后决定履行隐退一年的诺言,当牧人,过田园生活。路上,唐吉诃德和桑丘遇上有人赶着六百多头猪到集市上去卖,大群的猪浩浩荡荡地呼叫着开过来,把桑丘和唐吉可德都掀翻在地,一片狼藉。唐吉诃德挣扎着站起来,准备用剑复仇,但由于赶猪人跪地求饶,且桑丘也在一旁阻止,唐吉诃德才作罢。
  B.在觉新的办公室,觉慧反复朗读《新青年》杂志里的“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这句话,不仅激起了觉民的热情,也唤起了觉新痛苦的回忆。
  C.雨果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卡西莫多外表丑陋无比,却有颗善良的心,在爱斯梅拉达被处以绞刑时,勇敢的解救了她。克洛德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他指使卡西莫多夜劫爱斯梅拉达,在卡西莫多因此受刑时却假装事不关己。也正是他嫁祸爱斯梅拉达,使她遭受绞刑。
  D.“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示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命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
  “道不远人”:处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杨国荣

  ①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②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法与人相分。《老子》已提出“域中有四大”之说,所谓“四大”则指道、天、地、人四项,其中既包括广义的“物”(天地),亦涉及人,而涵盖二者的最高原理则是道。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作为最高原理的“道”与人并非彼此相分,二者作为域中四大中的两项而呈现内在关联。
  ③在儒家那里,也可以看到类似观念。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追寻道),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生活过程之中。
  ④强调“道”和“人”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定道所具有的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才能呈现出来。正如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呈现。作为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的“道”,其意义更是直接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不远人”的品格。从哲学的视域看,以上观念的重要之点,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⑤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另一重涵义,是“日用即道”。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观点的重要之点在于没有把道视为一种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日用常行息息相关。在孔子那里,已可看到这类观念。孔子的学生曾向孔子请教有关鬼神的事情,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的学生又问有关死的事,孔子的回答依然是:“未知生,焉知死?”在孔子看来,我们应当关心的,不是那种超越的对象,不是远离现实人生的存在,而就是人自身的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总之,从“道不远人”的观念出发,儒家处处把目光引向现实的世界。
  ⑥道不远人,同时也规定了道和人的实践活动无法相分。在实践过程中,道的品格具体地表现为“中”。儒家一再谈到“中道”或“中庸之道”,孟子便主张“中道而立”,荀子也肯定:“道之所善,中则可从。”道作为实践的原理,其意义首先便体现在“中”之上。这种“中”并不仅仅是量的概念。从量的概念去理解,“中”往往表现为与两端等距离的那一点,然而,中国文化家们所说的“中”,更多体现为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在天道的层面,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从多样的统一这一视域看,“中”就在于使统一体中的各个方面彼此协调。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恰当地定位它们,使之各得其所,这就是“中”所涉及的重要方面。道同时体现于变化过程,表现为发展的原理。从过程的角度来看,“中”则关乎不同演化阶段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以上意义上的“中”,其实质的内涵集中体现于“度”的观念。这种“度”的意识,同时可以看作是一种实践的智慧。
  ⑦以“度”为内涵的实践智慧,体现于不同的方面。《中庸》曾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从本体论上看,这一命题意味着对象世界中的诸种事物都各有存在根据,彼此共存于天下。从人的实践活动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则涉及不同的个体、团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处、交往问题,它以承认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为前提。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是一种历史演化过程中无法否认的事实,如何使分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个体、存在形态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便成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所指向的实质问题,在这里,所谓“并育而不相害”,便要求以“度”的中道原则,恰当地处理、协调社会共同体中方方面面的关系。这种协调方式没有一定之规,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序,它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的具体形态来加以调节。这种调节作用就体现了一种“度”的智慧。
  (节选自《中国文化中的“道”》,原载2011年6月12日《文汇报》)
  7.下列有关“道”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用即道”,道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B.道是抽象的,道的意义只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方可呈现出来。
  C.儒、道两家学说中“道”都涉及到人,说明儒、道两家对“道”的理解是一致的。
  D.道的品格具体表现为“中”,它体现了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在儒家那里,道是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
  B.儒家的“中道”,实质内涵则集中体现在“度”的观念上,可以看作一种实践智慧。
  C.孔子只关心自身的现实存在,而反对关心任何超现实的对象。
  D.从哲学的视域来看,“道”具有“不远人”的品质,即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自身的生活过程联系起来。
  9.下列表述与原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中庸之道”,能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B.深山中的花开花落,本身不存在美或不美的问题,因为其审美意义是要在人的审美活动中才得到呈现的,这就是“美不远人”。
  C.儒家反复强调道并非超然于人,它能具体展开于人的日常生活过程中。
  D.“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体现了“度”的智慧,这种智慧能使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过程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

下一页
查看试卷信息收藏本试卷

最新江西高考模拟试卷

最新考点指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