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山东省烟台市2012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

全卷浏览

山东省烟台市2012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脐带 调剂 假公济私 光风霁月
  B.眼睑 入殓 湖光潋滟 横征暴敛
  C.禅悟 孱弱 缠绵悱恻 馋涎欲滴
  D.悲怆 寒伧 沧海桑田 踉踉跄跄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卷帙 原生态 时乖运蹇 百尺杆头,更进一步
  B.跻身 亲合力 唉声叹气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揖让 意向书 克尽职守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D.装帧 发刊词 望风披靡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近年来,山东省扎实推进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工作,在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狠抓秸秆还田,稳步提高耕地________和产出能力,打牢了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的基础。
  (2)在探索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过程中,烟台市积极尝试________海域有偿使用制度,调整资金投入方向,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海洋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3)对三亚在黄金周期间出现的乱收费现象,市委书记姜斯宪表示将会彻查到底,对“害群之马”实行“零容忍”,一经查实,决不________。
  A.地力 推行 姑息 B.地利 推行 迁就
  C.地利 推广 姑息 D.地力 推广 迁就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上半场比赛,面对小牛队内线的包夹防守,林书豪外线强行切入,效果不错;下半场比赛关键时刻,林书豪故伎重演,突破后再度滞空拉杆上篮得手,并造成奥多姆犯规。
  B.“你信或不信,政策就在那里;你认或不认,事实就在那里;你想或不想,亲人就在那里,望穿秋水,只盼君归。”这一人性化的“清网行动”通告,引来众多网友围观。
  C.中国人并不缺少道德基因,2011年“小悦悦事件”终于让中国刮起了一场“道德风暴”,“拒绝冷漠,传递温暖”的呼喊不绝如缕
  D.食品安全方面的电视节目收视率日新月异,但如果缺少专业知识和调查研究,就会误导观众,甚至会毁掉一个企业。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国是一个食品生产和食品消费大国,但食品产业的规模化、规范化水平和行业诚信道德体系完善程度还有待改善。
  B.在打击知识产权和伪劣商品犯罪的“亮剑”行动中,市公安局经侦大队顺藤摸瓜,及时破获了一起制售假冒“南山牌”铝合金案。
  C.那些独具特色的老房子遍布青岛的大街小巷,犹如青岛的枝与叶,使得青岛这座别具风情的城市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D.因希腊政府无力应对主权债务清偿而引发的危机,像是一团山边野火,迅速蔓延到欧盟核心地带,甚至殃及法国等欧盟核心成员卷入风暴之中。
  二、(9 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文以人重还是人以文重?
  罗志田

  中国古人重立功甚于立言,两者兼具的读书人,或文以人重,或人以文重,却未必是自己的选择。
  中国古人对历史人物的地位,有一评价次序,主张太上立德,其次立功,最后立言。所以《史记》中列传的首篇是《伯夷传》,讲述伯夷和他的弟弟叔齐的故事。两人反对周武王以方伯的身份领兵攻打其君主商纣王,到周武王灭商而成为君主后,他们遂不食周粟而饿死。这样在事功上没有多少表现之人,仍可因其人格力量体现的意义而纳入历史记载,并领衔《史记》之列传,可知古代的历史意义,不尽取决于事功。历史记忆的重要,体现在《易经》所说的“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
  不过,“德”既有跨越时空的通达一面,往往又是与时俱进、随地而异的。能历久不衰而长传的道德典范不多,因“立德”而青史留名的例子也很少。加以中国历代皇帝都想要作之君作之师,所以士人自然也多朝立功立言的方向努力。大体上,真能两者兼具的读书人,重立功仍胜于立言。
  吴稚晖曾论历史人物说,“如以司马迁、司马光为譬,一是全靠一部《史记》,一是全不在乎什么《通鉴》不《通鉴》。又以苏轼、王安石为譬,一则有诗文集大见轻重,一则有同样的诗文集,丝毫在其人是非不加轻重”。简言之,司马迁和苏轼,更多是人以文重;而司马光和王安石,则其事功足以传世,其立言方面的卓绝,便不起决定作用。
  吴氏一生历经求学、革命、为官、著书,立功亦复立言。观其于历史人物的见解,大致本乎立功、立言次序的古训,揭示出向以反传统自居的他,在安身立命处也深受传统浸润。复因其阅历丰富,老于江湖,故论事论人,眼光老辣,常能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
  与吴稚晖关系不错的胡适,少时不仅有意“立功”,且也有“立言”之意,留学时即拟在诗文上下功夫。而其安徽同乡梅光迪,则希望胡适像韩愈、欧阳修一样不“以文士自居”。梅先生甚至说,“文以人重。文信国、岳忠武诸公,文章皆非至者,而人特重其文”;若事功不足甚至“大节有亏”者,其当世文名虽盛,却难为后人所记忆。故希望胡适“抱定为学之旨,读尽有用之书,而通其意,将来学问经济,必有可观’。只要坚持“以文、岳二公为师,不必求以文传,而文自传”。
  立功与立言之间那种略带竞争的紧张,虽近代新人物亦不能免。史家蒋廷黻出身教会学校,又是留学生,然“上进”之心不弱。北伐后他曾以清华教授身份晋见外交部长,在办公室外静候数小时,而其兴不衰(若是他的清华同事陈寅恪,必早已拂袖而去)。据毛子水说,蒋氏晚年时李济曾问他:“廷黻,照你看是创造历史给你精神上的快乐多,还是写历史给你精神上的快乐多?” 蒋没直接回答,反问李济:“济之,现在到底是知道司马迁的人多,还是知道张骞的人多?”
  司马迁和张骞的知名度,在不同的人中间是不同的。也不知道蒋氏心中究竟倾向于何人。或许他自己也是犹疑的,但他的选择是明确的——他不重快乐,而希望知道他的人多。从蒋氏的后半生看,他更多已弃司马迁而就张骞。不过,今日大家记得的蒋廷黻,恰是他或不看重的史作;而他曾向往的事功,则久已淡出我们的历史记忆。一个期望文以人重的人,最后仍不出人以文重之类,或许这就是庄子所说的吊诡?
  (文字有删改)
  6.下列关于文中“文”与“人”的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既重立功又重立言的读书人,最终会以“文”还是“人”而被世人看重,往往不以他们的选择为转移。
  B.在王安石身上,“人”足以传世,“文”也堪称卓绝,但他名留青史的原因中,“人”的作用远大于“文”的作用。
  C.“人”和“文”表现出的略带竞争的紧张关系,不仅体现在古人身上,就是那些近代新人物也难以摆脱。
  D.在作者看来,创造历史是为“人”,写历史是为“文”,前者所获得的精神上的快乐当然要比后者多一些。
  7.下列能证明“真能两者兼具的读书人,重立功仍胜于立言”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伯夷和他的弟弟叔齐因其人格力量体现的意义而被纳入历史记载,并领衔《史记》之列传。
  B.吴稚晖评论历史人物认为,司马迁靠一部《史记》,苏轼凭借诗文集而扬名立万,更多的是人以文重。
  C.吴稚晖一生立功亦复立言,因其阅历丰富,老于江湖,故论事论人,眼光老辣,常能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
  D.史家蒋廷黻出身教会学校,又是留学生,然“上进”之心不弱;他的后半生更是弃司马迁而就张骞。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德”既有跨越时空的通达一面,往往又是与时俱进、随地而异的,因此能历久不衰而长传的道德典范不多。
  B.最终的结果是“文以人重”还是“人以文重”往往取决于当事人“重立功”还是“重立言”的主观愿望,也受制于史学家的解读。
  C.梅光迪认为,若事功不足甚至“大节有亏”者,其当世文名虽盛,却难为后人所记忆。他的观点很好地诠释了“文以人重”的观点。
  D.蒋廷黻属于那种可以牺牲快乐、期望创造历史的人,与他的清华同事陈寅恪有着不同的人生追求。

下一页
查看试卷信息收藏本试卷

最新山东高考模拟试卷

最新考点指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