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江苏省苏锡常镇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江苏省苏锡常镇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当此之时,秦国最雄,诸侯方弱。苏秦结从之时,秦人不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然秦国势便形利,权谋之士,咸先驰之。及苏秦死后,张仪连横,诸侯听之,西向事秦。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国,据殽、函之阻,跨陇、蜀之饶,听众人之策,乘六世之烈,以蚕食六国,兼诸侯,并有天下。仗于谋诈之弊,终无信笃之诚,无道德之教,仁义之化,以缀天下之心。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上小尧舜,下邈三王。二世愈甚,惠不下施,情不上达,君臣相疑,骨肉相疏,化道浅薄,纲纪坏败,民不见义,而悬于不宁。抚天下十四岁,天下大溃,诈伪之弊也。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夫使天下有所耻,故化可致也。苟以诈伪偷活取容,自上为之,何以率下?秦之败也,不亦宜乎?
  (选自《战国策·刘向书录》,有删改)
  材料二:
  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民未附。彼见秦阻之难犯,必退师。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救败非也。始皇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选自贾谊《过秦论(下篇)》,有删改)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自缪公以来A至于B秦王二十余C君D常为诸侯E雄F此G岂世贤哉H其势居然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蚕食,喻逐步侵占,“蚕”和《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的“翼”用法相同。
  B.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至亲,与“傲物则骨肉为行路”中的“骨肉”词义相同。
  C.天子,古时认为君权神授,称帝王为天子。从材料看,这里的“天子”指秦始皇。
  D.因,此处指沿袭,承袭,与材料一“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国”中的“因”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向认为,始皇能兼并天下,一方面是利用了秦国地理优势,另一方面也和前代国君的功业、谋士的智慧有关。
  B.刘向引用孔子的观点,阐述了用刑罚和用礼教两种治民之道的不同结果,肯定了德教和礼教对于化民的重要性。
  C.贾谊认为,子婴只要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助者,凭借秦国险要的地势,三秦之地是可以保有的。
  D.贾谊认为,六国诸侯如果能采用保持国内安定、休养生息的爱民政策,就可以趁着秦国疲惫的时候一举打败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上小尧舜,下邈三王。
  (2)始皇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
  14.材料二中,导致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与正夫、朋元游陈侍御园范成大沙际春风转物华,意行聊复到君家。年年我是曾来客,处处梅皆旧识花。官减不妨诗事业,地寒①犹办醉生涯。城中马上那知此,尘满长裾席帽斜。【注】①地寒:指人的出身微贱,地位低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转”字生动描绘出冬去春来、和风吹拂之时,自然景物的变化。
  B.“意行”写出了诗人一行信步来到陈侍御家游玩时随意、闲适的心情。
  C.“年年”说明主客交往频繁;“处处”暗写主客皆有雅致,志趣相投。
  D.“官减”“地寒”的游园背景,更显诗人怀才不遇、借酒浇愁的惨状。
  16.尾联中“尘满长裾席帽斜”描写了怎样的生活状态?这一联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礼运》认为大同社会中人应该“______,______”,孟子倡导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对这种思想的传承。
  (2)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______”一句强调人才对国家的重要作用,“______”一句提倡应当不拘一格任用人才。
  (3)古代文人常用“白发”来写自己仕途的坎坷、功业的难成,如“______,______”就是较为典型的诗句。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我猜想,桅灯的本意可能是指挂在桅杆上的灯,是航行的信号灯。
  在乡村,桅灯也曾大有作为。早起拔秧,夜查田漏,防汛巡逻,打老黄豆等等,都有它热情地参与。在过去的岁月,它是水稻的一部分,是黄豆的一部分,是农事的一部分,是乡村的一部分。秋高稻熟,傍晚时分,走到村外,选定一处,嵌入桅灯,微弱的灯光可以把潺潺细流照得清清亮亮。
  如今,有线的和无线的电光源层出不穷,桅灯“不怕风不怕雨”的优势已不明显。船上是不会挂这种桅灯作航行信号了,也没人用它帮助捕鱼,或打田鸡、斩黄鳝泥鳅了。即使家里有盏桅灯,也没有煤油卖了。桅灯虽然已经退出田园,成了文物,但它照亮的那段岁月,依然熠熠闪光。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它是水稻、黄豆、农事、乡村的一部分”,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文中加点的“照亮”,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棒槌声每天就是从这麻石上响起,把那一个又一个黎明濯洗得晶亮晶亮。
  B.操笔为锄,耕耘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山水领域,乃是大家追求的共同目标。
  C.染过的布有淡红的有深碧的,都晾晒在长竿上,在太阳里闪着特别的光。
  D.某些往事,让我的记忆搁浅在那样一个冬天、一首唐诗里、一壶老酒里。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① ,这是我方的观点,理由如下:
  第一,从本体论上看,过程指事情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它包括起因、经过和结果,也就是说, ② ,难道我们能见小忘大,以偏舍全吗?祥林嫂置身封闭保守的鲁镇,饱经磨难和压迫,虽“捐门槛”来救赎自己而不得,最终惨死于祝福之夜,如果我们读这篇小说只关注祥林嫂“死”的结果而漠视事件发展过程,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深意也读不到了。
  第二,从逻辑上看,凡事有过程才会有结果,天道酬勤,做好过程,结果必然不会令人失望。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用了19年,班固写《汉书》花了20余年时间,曹雪芹著述《红楼梦》耗费毕生精力……如此等等,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读来皆是血,坐不得冷板凳,下不了真功夫, ③ ,只会“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第三,从时空上看,结果往往只在一瞬间,而过程则往往需要广漠空间的漫长磨砺和数日经年的辗转腾挪,我们怎可因为一时的结果而否定甚至漠视广大时空的奋斗过程呢?陈胜、吴广虽然失败了,但他们揭竿而起的一生不精彩吗?李杜一生才华横溢,满腔抱负,最终却困顿飘零,我们难道会因为他们结局不佳就不记得他们一生的孜孜以求吗?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1.请指出一辩第二个理由的逻辑谬误。(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而过程则往往需要广漠空间的辗转腾挪和数日经年的漫长磨砺,我们怎可因为一时的结果而否定甚至漠视广大时空的奋斗过程呢?
  B.而过程则往往需要数日经年的漫长磨砺和广漠空间的辗转腾挪,我们怎可因为一时的结果而否定甚至漠视广大时空的奋斗过程呢?
  C.而过程则往往需要数日经年的漫长磨砺和广漠空间的辗转腾挪,我们怎可因为一时的结果而漠视甚至否定广大时空的奋斗过程呢?
  D.而过程则往往需要数日经年的辗转腾挪和广漠空间的漫长磨砺,我们怎可因为一时的结果而漠视甚至否定广大时空的奋斗过程呢?

上一页下一页
查看试卷信息收藏本试卷

最新江苏高考模拟试卷

最新考点指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