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2024届陕西省渭南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2024届陕西省渭南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陶瓷器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早在欧洲人掌握瓷器制造技术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已经制造出很精美的陶瓷。远古的中国,就有“神农作瓦器陶”“黄帝以字封为陶正”“舜陶于水滨”的文献记载与传说,可以说陶器的出现既是陶瓷发展史的开端,也是中华文明进步的重要里程碑。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河姆渡、大汶口等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灰陶、彩陶、黑陶和印纹陶等。商代陶器大体继承了新石器时代的样式,在种类上也没有多大发展。周代是陶器发展的重要阶段,陶器被大量应用到建筑上,如板瓦、筒瓦等。唐代陶瓷工艺技术改进巨大,许多精细瓷器品种大量出现,唐三彩就是其中的著名精品。唐末大乱,出现了一个陶瓷新品种——柴窑瓷,其质地之优被广为传颂,但传世者极为罕见。宋代出现以钓、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名窑,产品色彩品种日趋丰富。元朝枢府窑出现,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陶瓷产业中心,青花瓷自此兴起。明朝景德镇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窑、浙江的龙泉窑、河北的磁州窑也都以各自风格迥异的优质陶瓷蜚声于世。从西汉时期张骞西行讨伐匈奴、通使大夏、打通陆上丝绸之路开始,我国与诸国联系频繁起来,陶瓷也通过丝绸之路被运往各国,受到广泛好评。大约在中世纪后,中国陶瓷外销,唐五代到宋初时期达到巅峰。
  古代陶瓷制作的过程复杂而又有序,大致分为原料采集、制土、炼土、成型、干燥、雕刻、施釉、烧成、釉上彩绘、低温烧成几个步骤。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写道:制瓷工序“共计一场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从开始的选矿到最后的包装,制作陶瓷总共需要七十二道工序。黏土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黏土烧至800℃可成陶器,瓷土烧至1200℃则瓷化。因此,陶和瓷的区别在于原料上的不同和烧制温度的不同。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社会结构变化巨大,现代工业化的发展也使得陶瓷制作工艺由原始的手工制作逐步转变为现代化制作,陶瓷生产转变成了一种产业陶瓷的制作工艺也逐渐由复杂到简单。
  陶瓷艺术发展到现在,出现了三种趋向:第一种是传统陶艺,以实用和装饰为主,追求传统技艺,注重情感的表达;第二种是现代陶艺,通过器型、材料和工序上的变化,追求新颖与实验效果,现代陶艺是现代的、多元的;第三种是将追求艺术的表现结合各种形式美、艺术手法和风格而形成的陶艺。目前人们对陶艺仍存在概念认识上的误区,容易将现代陶艺和传统陶艺混为一谈。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有着明显的区别,传统陶艺在不断创新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而现代陶艺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加追求西方向艺的特点,对于工艺上的要求明显压低。同时,一些人对陶瓷工艺的认识也存在误区,一些从业者为追求实验性品质而轻视了对工艺制作的把握,也缺乏对陶瓷的了解,将粗制滥造的陶瓷认定为现代陶瓷,误导人们对陶瓷工艺的认识,阻碍了陶瓷工艺的发展。
  现代陶瓷工艺与传统陶瓷工艺没有绝对的界限,现代陶瓷工艺需要在传统陶瓷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传承与创新。在陶瓷产业中,我国是世界陶瓷制造中心和陶瓷生产大国,更必须承担起陶瓷工艺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大任。
  (摘编自李再春、由涛、张泽润《中国陶瓷工艺的特征与发展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随着古代陶瓷工艺技术的不断改进,陶瓷色彩品种日趋丰富,出现了许多代表性的瓷器品种。
  B.陶瓷生产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进入产业化阶段,这使复杂的陶瓷制作工艺逐渐变得简单。
  C.人们易混淆现代陶艺和传统陶艺,但其实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D.作为陶瓷生产大国,我国传承、发展和创新陶瓷工艺的当务之急是扫清人们对陶瓷工艺的误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多用限定词增强语言的严谨性,如介绍中国陶瓷外销发展历程时使用约数词“大约”。
  B.文章首段引用相关文献记载与传说,主要是为了证明我国早于欧洲掌握陶瓷制造技术。
  C.文章第二段整体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概述了古代中国陶瓷发展、传播的历史,脉络清晰。
  D.文章最后一段通过指出传统陶艺和现代陶艺的联系,凸显了传承、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瓷器的出现虽不是陶瓷发展史的开端,但瓷器与陶器都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进步。
  B.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我国的陶瓷也随之被运往世界各地,受到了各国的广泛好评。
  C.引用宋应星《天工开物》一书中的记载,说明了我国古代陶瓷的制作过程是复杂而又有序的。
  D.陶瓷艺术发展到现在的三种趋向中,第三种陶艺凸显出重审美轻工艺制作的特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建设国家版本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批准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国家版本馆是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由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组成,开馆后将全面履行国家版本资源保藏传承职责。
  中国国家版本馆作为新时代的国家文化殿堂,建设工作紧紧围绕“传世工程”的定位,依山而建成为一大亮点——总、分馆分别选址北京燕山、西安秦岭主峰山、杭州良渚、广州凤凰山,各馆均设置了展示区、保藏区、洞藏区、交流区等。据了解,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址规划,是因为聚焦文化种子“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主旨,力求山水交融、馆园结合,确保中华版本免遭各类灾害损毁,永久安全保藏。在建筑设计上,各馆力求突出文化性、传承性、标识性。其中,中央总馆整体建筑秉承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西安分馆整体建筑和室内设计充分体现汉唐雄风,杭州分馆围绕具有宋代园林神韵的当代藏书建筑展开,广州分馆四周环绕人文与自然交融的岭南园林。“一总三分”凸显大国风貌、汉唐风韵、江南宋韵、岭南新韵,集中展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中国国家版本馆将发挥版本典藏、展示、研究、交流的功能作用,打造彰显文化自信、展现时代气度的新标识,构筑传承悠久文明、延续中华文脉的种子库,塑造展示良好国家形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金名片。
  (摘编自王鹏、史竞男《中国国家版本馆》)
  材料二:中国国家版本馆中的“版本”二字是广义的概念,作为历史文化载体的版本资源,除了大众所熟知的图书版本之外,古今中外所有载有中华文明印记的资源都可称为“版本”。中国国家版本馆的保藏范围目前有十大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类出版物版本全部入藏,同时吸纳具有历史文化传承价值的中华古籍、革命文献、雕版拓片、碑帖家谱、钱币邮票、影视剧数字版和外国精品版本等。目前,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入藏版本量共1600万余册,开馆展品有上万件,涵盖十大类版本类型。中国国家版本馆的重要功能就是征集出版物版本资源,工程建设3年来,面向全国580余家图书出版单位和1万余家报刊出版单位,从2020年起按照每种4份的新要求征集出版物版本,同时征集保藏一份数字版样本。
  刘成勇说:“版本是高段位的文化载体,反映和见证着一个时代的文明成就,也推动和支撑着一个民族的发展进步。盛世修典兴藏是我们的传统,有了修典兴藏,更彰显盛世气度。从这个意义上讲,盛世重版本、藏版本,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
  (摘编自《中国国家版本馆——保藏传承中华文化种子》)
  材料三:图书版本是高级文化载体,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年,图书版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文化的繁荣,也是文脉传承的象征。
  我们以往所熟知的图书版本学主要是古籍图书,它也是最初体现版本价值的图书类别。古代书籍形式不同,诸如写本、刻本、抄本、批校本等种类繁多,另有盗本、伪本、删本、修订本等版本类型,如何鉴别善本,如何最大限度地保存较高价值的版本,古人对此早已有版本意识。以《文心雕龙》为例,它自问世以来,流传下来的就有数十种版本,现存最早写本为唐写本残卷,较出名的通行本是清黄叔琳(公元1672-1756年)《文心雕龙辑注》。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文心雕龙》的版本类型就更多了,范文澜《文心雕龙注》、詹镁先生《文心雕龙义证》、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及《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等都是当代出版的佳本。因此,对古籍的版本研究与出版并非以搜集、保存善本为唯一目的,还要注重整理、再利用的价值。
  (摘编自宋宇《中国出版,莫忘版本的价值》)
  4.下列哪件物品可能不会被中国国家版本馆保藏(3分)( )
  A.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丝织品
  B,带有铭文的西周青铜器朕匝
  C.海外回归的明代《永乐大典》
  D.《共产党宣言》的德文原版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是国家级的重大文化工程,目的是保藏传承中华文化,中央总馆和地方分馆在职责上是相同的。
  B.中国国家版本馆的选址规划,考虑到了文化种子需“藏之名山、传之后世”,因为“藏之名山”能避免各类灾害损毁。
  C.在建筑设计上,中央总馆秉承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一总三分”的特点集中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D.古代书籍种类、形式、版本众多,如何鉴别善本和最大限度的保存价值较高的版本,古人对此早已有了版本意识。
  6.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有何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下一页
查看试卷信息收藏本试卷

最新陕西高考模拟试卷

最新考点指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