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河南省驻马店等五市2023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河南省驻马店等五市2023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农民起义不断爆发,至八十年代中期,各地起义虽然平息,但这时的唐帝国已是千孔百疮,风雨飘摇了。这一时代变化给文人士大夫又一次沉重打击。“西北乡关近帝京,烟尘一片正伤情。愁看地色连空色,静听歌声似哭声”(司空图《淅上》),面对着这种巨变,感受着这种时代的衰飒气氛,他们或者从沉痛中抬起头来,企图挽救时世;或者在悲哀里低下头去,走向明哲保身的退隐之路;也有不少人在这两者之间徘徊,对时世变化感到伤感与痛楚,却缺乏勇气站起来,只是在那里发发感慨。
  在黄巢起义之前,一些文人就有了一种关注社会问题的思想趋向。如曹邺的诗,就常反映民生疾苦、抨击统治者的荒淫残暴,较多地涉及了社会情态。著名的《官仓鼠》写道:“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这诗令人想到《诗经·硕鼠》,在表面的幽默诙谐语气中,蕴含了深刻的批评和无比的沉痛。又如于濆的诗,也有不少针砭时弊之作,如《苦辛吟》“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抛梭女,手织身无衣”写了劳者反而无获的不合理;《陇头水》“杀成边将名,名著生灵灭”以激愤的语言指斥边将以杀人为功绩。他们都效仿汉魏以来古诗和乐府的内容与风格来揭露现实,针砭社会,语言平易通俗、气格刚健朴实,在当时独树一帜。但可惜的是他们在艺术上比较粗糙,观察社会问题也不够敏锐和深入,诗中所写多是过去常见的伤农、厌战等内容,因此影响不大。
  随着士人逐渐察觉到社会问题的严重性,传统的社会责任感与政治参与意识也愈来愈强烈,这使一部分人认真地考虑国家的危亡和一个稳定的文化价值系统的失落。于是,在文学领域里,主张发扬儒学传统,强调文学作品应具有服务于社会政治现实的实用功能,又成为颇为流行的思潮。如皮日休在其《皮子文薮·序》中自称他的各种文章,“皆上剥远非,下补近失,非空言也”;《悼贾》一文的序中又说:“圣贤之文与道也,求知与用,苟不在于一时,而在于百世之后者乎?”同时的陆龟蒙、罗隐也持相近的看法。从强调实用的意识出发,他们大都反对韩愈、柳宗元以后一度又很兴盛的俪偶工巧之辞,像罗隐的《河中辞令狐相公启》中所谓“歌者不系音声,惟思中节;言者不期枝叶,所责达情”,就表明了这样的态度。而他们的文章,也确实多议论政治、揭露社会弊端、批评统治者的暴虐。在诗歌领域,他们也再次宣扬诗歌对于政治、教化的功能。皮日休说“诗之美也,闻之足以观乎功;诗之刺也,闻之足以戒乎政”(《正乐府序》),杜荀鹤则在《自叙》中说自己“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而黄滔在《答陈蟠隐论诗书》中则更明确地提出:“诗本于国风王泽,将以刺上化下,苟不如是,曷诗人乎?”
  晚唐的这一文学思潮,就理论上而言,实际是中唐以韩愈为代表的古文运动和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运动的延续。它的偏狭的功利性与前人是一致的。但是,要说到艺术的创造力,以皮日休、陆龟蒙、罗隐、聂夷中为代表的这些文人比较韩愈、白居易等人就相差很多了。当然,也不能说他们的创作没有自己的特色和成就。由于社会已处于崩溃的状态,他们的诗文在批判现实方面表现得特别尖锐。尤其是散文,一些具有讽刺性的短小精悍之作,其气势和锋芒是引人注目的。
  (摘编自章培恒、骆玉明《晚唐后期诗文的演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受唐帝国局势动荡的影响,文人士大夫走上了或积极救世或明哲保身或在两者间徘徊的不同道路。
  B. 黄巢起义之前,唐朝的部分文人也能够关注社会问题,但所写话题常缺乏新意,导致其影响不大。
  C. 在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的唐末,发扬儒学传统、重视文学的实用功能成为文学领域内颇为流行的思想。
  D. 和韩愈等人相比,皮日休等文人在艺术创造力上相对较弱,但其诗文在批判现实方面有独到之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主要论述了晚唐时期的国家局势,为后文论述晚唐诗歌的流变提供了社会背景。
  B. 文章第三段引用《正乐府序》和《自叙》等文章,意在论证古诗文要关注政治,体现其教化功能。
  C. 文章结尾指出了晚唐文人的不足,又肯定了其在批判现实方面的优点,体现了客观公正的立场。
  D. 本文大量运用举例论证,既证实晚唐的诗歌比中唐更关注社会问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能体现晚唐诗歌特点的一项是( )
  A.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
  B.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罗隐《雪》)
  C.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聂夷中《咏田家》)
  D.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其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家养状况下,自然的本能可以消失。一切狼、狐、胡狼以及猫属的物种纵使在驯养后,也极其锐意地去攻击鸡、绵羊和猪;另一方面,我们的已经文明化了的狗,甚至在十分幼小的时候,也很少必要去教它们不要攻击鸡、绵羊和猪的!无疑它们会偶尔攻击一下的,于是就要遭到一顿打;如果还不能得到矫正,它们就会被弄死;这样,遗传、长期家养状况下的教导和某种程度的选择,大概协同地使我们的狗文明化了。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动物在家养下可以获得新的本能,而失去自然的本能,这一部分是由于习性,一部分是由于人类在连续世代中选择了和累积了特殊的精神习性和精神活动。在某些情形下,只是强制的习性一项,已足以产生遗传的心理变化;在另外一些情形下,强制的习性就不能发生作用,一切都是有计划选择和无意识选择的结果:但是在大多数情形下,习性和选择大概是同时发生作用的。
  (摘编自达尔文《物种起源·本能》)
  材料二:
  动物的“文化”行为是不会遗传的,只有通过印记和模仿由亲代传给后代。印记是幼小动物所特有的一种学习能力,亦即对周围环境的记忆。这种记忆会对其成年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将红腹灰雀雏鸟放在养父母金丝雀巢中,在其抚育下长大,其叫声与金丝雀完全一样,而对红腹灰雀的叫声既不会,也不予理会。印记之后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便是模仿。野生动物在觅食、迁徙、求偶等行为中都会遵循上一代固定不变的场所与路线,代代相传。在同一物种不同的族群中,模仿未必完全相同。对猕猴的研究表明,有些族群经常侵犯稻田,有些则秋毫无犯,不食稻谷。人们在澳大利亚西部发现,一些聪明的海豚在觅食时会给自己戴上一个由海绵制成的“口罩”,“口罩”中央被弄成一个洞,把尖尖的嘴部伸出去。这样,海豚在海底觅食时就不致被石头、鱼等撞破敏感的口鼻处的皮肤。据研究,这种技能是通过模仿从母亲那里学来的,而其他大多数海豚并无此技能。显然,这类行为是后天传授的,非遗传所致。
  (摘编自陈心启、虞泓《本能与思维:动物行为背后》)
  材料三:
  自然选择、个体学习和文化传承是动物行为研究的三大奠基石。文化传承是指动物通过复制其他个体的行为而学到某些东西,所以也可称为社会学习。通过文化传承可以使一些新获得的特性以极快的速度在种群中散布开来,也可以使各种信息在各世代间得到快速传递。它比个体学习更为复杂。
  信息从亲代传向子代属于纵向的文化传承,例如子代通过观察从父母那里学到东西或父母主动将某一行为传授给自己的子女等。研究人员发现,雌性成年海豚觅食时,先从海底拾取一块海绵(多孔动物门),然后将其放置在口上并利用这一工具探寻鱼获物。这种行为不是靠遗传获得的,而是靠纵向文化传承获得的。
  文化传承并不限于把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就人类来讲,大部分信息都是来自于同辈人或同龄人,这种类型的信息传递就称为横向的文化传承。斜向的文化传承是指信息在世代之间的传递,但不是在亲代和子代之间。在这种类型的文化传承中,年幼动物从成年动物那里获得信息,但这些成年动物不是它们的双亲。斜向的文化传承在有些动物中特别常见,这些动物没有亲代抚育行为,因此年轻个体和成年个体之间往往是非亲非故的关系。
  (摘编自尚玉昌《动物行为研究新进展:动物的文化传承》)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时,人类在连续世代中对动物选择的和累积的特殊的精神习性和精神活动,以及有计划选择和无意识选择,足以造成动物的本能的改变。
  B. “有些鸣禽中,雌鸟对潜在配偶叫声的偏爱也主要是受父亲叫声的影响”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证明“印记”会对成年个体的生活产生作用。
  C. 材料三将文化传承分为纵向、横向和斜向三种,其区分依据为传承现象是出现在种群内部还是种群之间,是出现在同一世代还是不同世代。
  D. 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新技能的掌握、文化的传承可以在短时间内在个体动物身上实现,而动物本能的改变则需要连续世代的较长时期。
  6. 在作用、方式、对象等方面,动物 “学习”有哪些特点?请根据材料概括。

下一页
查看试卷信息收藏本试卷

最新河南高考模拟试卷

最新考点指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