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儒家的重义轻利,是不言私利,反对见利忘义,不想因利而害义的观点。从孔子“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中也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求富”、“恶贫”的观点。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的观点,也阐明了人们在待人接物中,只有先讲求了“义”,才可追求没有副作用的大利的道理。后来董仲舒讲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讲的“必以仁义为先”也都是这个道理。因此,关于人的利欲问题,儒家诸子欲于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那就是重义轻利、以义为先。其主旨就是主张在合乎“义”的前提下,去取得正当的、更长远、更大的“利”,从而在这个支点的基础上平衡社会的利益关系,从而发展出一套修身治国之道。由此可见,孟子的义利观着实开创了义与利理论的新篇章,为后世儒家诸子“义”的学说的生生不息奠定了基础。
  中国儒家“义”的思想千年不衰,其中必然有值得我们当世借鉴的理论。虽然有人认为儒学只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过时的东西,如同“义”这种准则性的学说于当世已经没有价值,但是这些人忽略了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社会的发展可能是畸形的。孟子大义为先的思想,激励着近代革命人士为民族大义前赴后继、舍生取义,让民族于危难中重义轻利,不论是在反封建的斗争中还是在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重“义”的思想已然成为中国人血液中的因子,融入到危难之时的志士心中。这些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凝结和升华为“见义勇为、大义为先”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
  然而,当今社会中一些人在价值观念上产生混乱,这些人金钱至上,弃精神道义于不顾,发不义之财,得不义之利。此类以利为上的功利主义,是一种缺乏诚信、道义的危险信号。对于生活在和平时期的我们,我们的“义利观”应该与时俱进,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应该欣赏、钦佩并推崇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行为。退一步讲,我们在生活中面对“义”与“利”的冲突时,我们应该合理地平衡这两者的关系,把“义”放在首位,以义统利。毕竟“好义”和“欲利”是两种人性,其中虽有交集但并不是不可共存。于个人而言,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是做人、立身的大事,我们不可陷于个人的利欲之中,为人处事应见利思义,应在道德与利益的抉择中站到“义”的一方。
  正如《礼记纂言序》讲“其截然而裁制也,谓之义”。对于此处之“义”,我认为,截然者,乃界限分明之意;裁制者,乃束缚之意。“义”于我们,更多的应是一种道德的准则与精神上追求的目标,有了“义”的准则约束,我们在“利”的道路上才不会迷失自我。朱子《大学章句序》中说“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或许也是在表达后世的人们对经典的理解越来越浅薄,知者已鲜矣。而《大学》的结语又重在义利之辨,颇具深意。或许我们着实需要铭记《大学》的结语,“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由是则使国人以义为先、见利思义;由是则得以国泰民安而天下平;由是才可以实现“明明德于天下”。我们当今需要传承与发展儒家文化“义”中以仁义为先、利益在后的精华思想,让“义”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用“义”这种价值观来引导社会稳步发展,这无疑对当世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选自杨喆《义者,宜也——对孟子义利观的思考》,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孔子看来,追求富有和高贵的地位,厌恶贫穷和低贱的地位,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合情合理,不主张“重义轻利”。
  B. 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是否定人求“利”,认为“义”与“利”发生矛盾时,应该舍“利”。
  C. 董仲舒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的“必以仁义为先”都阐明了只要先讲求了“义”,就可追求大利的道理。
  D. 儒家强调的义利观,可以引导人们在协调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找到一个平衡义与利的支点。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提及孔子关于“富贵”与“贫贱”的言论,旨在阐明儒家并不是杜绝求利的欲望,一味追求义的。
  B. 文中先贤们有关“义”“利”的观点,内容不尽相同,但都论证了在利欲问题上,儒家倡导重义轻利、以义为先。
  C. 文章论述近代革命人士舍生取义之举,为阐述儒家义利观对我们的民族思想性格、行为方式的深远影响提供了例证。
  D. 文章运用例证法、引证法,从儒家义利观对各时期人们的不同影响的角度,论述了人们对经典的理解越来越淡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名句,体现了儒家的义利观。
  B. 现代的人们应该理解、继承和发扬儒家义利观,从而在思想行为中避免唯利是图,践行以义为先。
  C. 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自觉地遵守它。
  D. 当今社会,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儒家的义利观,鄙视那些追求正当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人们。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鲜花盛开的古镇刘建超古镇不大,地域偏僻,四季开满鲜花。古镇的警务室只有两个警官——年纪稍长的昊杰和刚分配来的实习警官茫茫。
  茫茫的到来,让吴杰非常欢喜。筒易的木屋里,昊杰把靠近窗户、能看到后山风景的床铺腾给了茫茫。
  “你可是咱警务室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大学生啊,说明咱古城的警务室很被上级重视。”昊杰额头的皱纹都舒展了,吴杰最担心的就是警务室要撒并,茫茫的到来给他吃了定心丸。
  茫茫的心思却不在这个简陋偏僻的警务室里,山高路远,人少户稀,有啥好留恋的? 况且女朋友在城里噘着嘴生着气,催促着他找领导调回去。
  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路边山涧草木金黄,蓝天白云,山雀啁啾,昊杰急匆匆地走在古镇蜿蜒的土路上,他无心留恋秋日的景色,背着吉他挺着微微发福的肚子,面色焦急。
  茫茫留下一封信,走了。茫茫的女朋友下了最后通牒,大款男同学追她如醉如痴,丰厚的经济条件让她的父母招架不住了。女友说,茫茫你再不回来,我就是别人的妻子了。
  小镇三面环山,山高峰险,峭壁悬崖,一条路通向山外的火车站。火车每天只在古镇停靠一次。
  昊杰气喘吁吁地走着,汗水浸湿了警服。昨天茫茫收到一封信,情绪有些变化,沉默了一下午,烟抽得很凶。吴杰怪自已疏忽,应该和茫茫谈谈,疏导疏导啊。
  茫茫长得魁梧健壮,年轻英俊。昊杰个头儿不高,腆着肚子。是个面目和善的半大老头儿。两人站在一起时,就像是父子。
  古镇不大,人口少,偏僻的山沟里,外来的人也不多。昊杰更多的时间是对着少言寡语的茫茫唠叨,张家的姑娘考上高中了,李家媳妇生了大胖小子了。吴杰一个人生活,一日三餐都是自己张罗,茫茫来了也跟着昊杰搭伙。昊杰爱吃面,茫茫喜欢吃米,吴杰有时要做两样饭,从来不嫌麻烦。茫茫有次半夜发烧,当时大雪封门,昊杰连滚带爬地请来医生,守着茫茫一夜不合眼。茫茫脚气感染,行走不便,昊杰借来轮椅,推着茫茫在小院里转悠,还帮他冲澡搓背。镇上的人见状,说茫茫倒像是来古镇度假的,昊杰成了服务生了。
  茫茫的话少,从不说自己的事情,昊杰也从不过问。只有一次,茫茫说大学时自己的吉他弹奏得过优胜奖。昊杰就托人从城里捎来一把吉他,他从茫茫接过吉他的眼神里捕捉到了谅喜。从此,木屋里就有了茫茫忧郁的琴声。
  昊杰汗流決背地赶到火车站,火车还是开走了,只看到火车留下的一缕袅袅白烟。昊杰沮丧地坐在排椅上喘着粗气,一个影子罩住了他。他抬头,茫茫立在他面前。
  昊杰擦着帽梯上的温汗说:“茫茫,就想这样不辞而别当逃兵了?”
  “我不是当逃兵,我要找找领导,把我调回去,局里更适合我。”
  “为什么没有乘火车走?”
  “为了爱情,我能理解。可也不能不打声招呼啊。”
  茫茫转过脸看看身边的半大老头儿,说:“老昊,我只是不明白,你为什么待我这么好?这穷乡僻壤的地方,你就这么安心地默默无闻一辈子?”昊杰有过一个女友,两人很恩爱。女友就是古镇的人,为了女友,他申请调到这个偏僻的山坳小镇。也是个秋日的午后,他和女友在山坡上散步,遇到了一个被通缉的毒贩。在扭打搏斗中,毒贩的匕首刺中女友的胸口,女友就躺倒在他的怀中,原本一周后他就要和女友举行婚礼。女友长眠在小镇的山坡上,他从床边窗户上就可以看到后山上女友安息的地方,那里四季开满鲜花。
  “再有一年我就可以退休了,能留在这里永远陪伴她了。咱警察不管是轰轰烈烈还是默默无闻,不都是一个目的,保护一方水土一方人的安宁吗?"
  茫茫不说话,烟凶狠地缭绕着。
  昊杰将身边的吉他交給茫茫,默默地站起身,戴好帽子,朝古镇的方向缓緩走去。
  昊杰采集了一束秋菊,坐在后山坡女友的墓前。落日的余晖,抚慰着安静的古镇,阵阵花香弥漫。
  傍晚,昊杰回到简陋的小院,听到木屋里传出茫茫忧郁的琴……
  4.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简要介绍了作品的人物,也叙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活动的环境,为后面故事发展作好铺垫。
  B. 小说采用插叙手法所写女朋友的死,是昊杰执着留在小镇安心当警察的直接原因;小说还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以及对比的手法,刻画出了昊杰这一丰满形象。
  C. 小说主要情节是围绕茫茫的去与留展开,并层层推进的; 茫茫的女朋友和茫茫之间的矛盾冲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D. 小说以“鲜花盛开的古镇”为题,在文中又多饮描写古镇的优美景色,这就为后文茫茫能够留在古镇埋下伏笔。
  5. 试概括小说中昊杰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6. 小说以“昊杰听到木屋里传出茫茫忧郁的琴声.....”结尾,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样的艺术匠心?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下一页
查看试卷信息收藏本试卷

最新湖南高考模拟试卷

最新考点指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