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安徽省重点中学2016年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安徽省重点中学2016年高考最后一卷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992年,世界1575名科学家发表了一个《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在其开头就说,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我认为,这话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如果如此发展下去,将会遇到严重的危机。科学技术高度发达,虽然可以给人们造福,但作为自然的一部分的人,在他们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大量破坏自然的工具,而且也掌握了毁灭人自身的武器。对自然界的无量的开发和破坏,资源的浪费,不仅造成“自然和谐”的破坏,而且严重地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已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的条件。这种情况的存在,应该说和西方哲学“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有关。西方的思维模式从轴心时代的柏拉图起就是以“主-客”二分立论。然而中国哲学在思维模式上与之有着根本的不同,也是在轴心时代就以“天人合一”立论。
  中国哲学的源头之一可以说是《周易》,在1993年于湖北荆门出土的“楚简”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记载:“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说的是《周易》是研究天道和人道会通道理的书。这就是说,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注意到,研究“天”不能不牵涉到“人”,研究“人”也不能不牵涉到“天”,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从人类社会的发展上看,人们最初遇到的问题就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因为人要生存就离不开“自然界”。所以在中国古代一直都在关注“天人关系”问题。当然如何处理和看待“天人关系”,自古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儒家思想的主流多主张“天人合一”。
  由《周易》开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对解决当今“人与自然”的矛盾作为一种思维模式,或者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天人合一”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它要求人们不能把“人”看成是和“天”对立的,这是由于“人”是“天”的一部分,“人之始生,得之于天”。破坏“天”就是对“人”自身的破坏,“人”就要受到惩罚。因此,“人”不仅应“知天”,而且应该“畏天”。现在人们只强调“知天”,只是一味用“知识”来利用“天”,征服“天”,以至无序地破坏“天”,而不知对“天”应有所敬畏,这无疑是“科学主义”极端发展的表现。“知天”和“畏天”的统一,正是“天人合一”的重要表现,从而表现着“人”对“天”的一种内在责任。“天人合一”这个哲学命题,体现着“天”与“人”的复杂关系,它不仅包含着“人”应该如何认识“天”,同样也包含着“人”应该尊敬“天”,因为“天”有其神圣性。这也许正是中国儒家没有成为一般意义上的宗教,却具有一定的“宗教性”的原因。
  (摘选自汤一介《儒学的现代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世界千余名科学家联名向人类发出警告,认为人类正走上一条和自然相抵触的道路,将会遭遇严重的生存危机。
  B.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一方面能造福于人类,另一方面会为人类破坏自然、毁灭自身提供便利,所以要警惕“科技万能”的意识。
  C.“自然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都与人类生存条件密切相关,如果持续遭到破坏,将会给人类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威胁。
  D.“自然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遭到严重破坏,原因复杂,既有技术方面的因素,也有哲学方面的因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西方哲学“主-客”二分的思维和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思维,在本质上迥乎有别,表明中西方在哲学思维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异。
  B.1993年出土的“楚简”上记载:“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意识。
  C.如何看待“天人关系”,无论是立足国内还是放眼世界,自古就有不同的看法,即使在儒家内部也各不相同。
  D.“人之始生,得之于天”,所以人们不能把“人”和“天”对立起来。破坏“天”就是对“人”自身的破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所以人类很早就开始关注“天”与“人”的关系,“天人合一”的思想由此产生。
  B.人应该“知天”,可惜的是现在人们不是认识自然以便合理地利用自然,而是用“知识”去征服甚而无序地破坏自然。
  C.中国儒家虽没有成为一般意义上的宗教,却有一定的“宗教性”,其中原因就可能有“天人合一”思想的消极影响。
  D.在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要谨防“科学主义”的极端发展,应有意识地借鉴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裴潾,本河东闻喜人。笃学,善隶书。以荫仕。元和初,累迁左补阙。于是两河用兵宪宗任宦人为馆驿使检稽出纳有曹进玉者尤恃恩倨甚使者过至加捽辱宰相李吉甫奏罢之会伐蔡,复以中人领使。潾谏曰:“凡驿,有官专尸之,畿内以京兆尹,道有观察使、刺史相监临,台又御史为之使,以察过阙。犹有不职,则宜明科条督责之,谁不惕惧?若复以宫闱臣领之,则内人而及外事,职分乱矣。夫事不善,诫於初;体有非,不必大。方开太平,澄本正末,宜塞侵官之原、出位之渐。”帝虽不用,而嘉其忠,擢起居舍人。
  帝喜方士,而柳泌为帝治丹剂,求长年。帝御剂,中躁病渴。潾谏,帝怒,贬江陵令。
  穆宗立,泌等诛,召潾,再迁刑部郎中。前率府仓曹参军曲元衡杖民柏公成母死,有司以死在辜外,推元衡父荫赎金,公成受赇不诉,以赦免。潾议曰:“杖捶者,官得施所部,非所部,虽有罪,必请有司,明不可擅也。元衡非在官,公成母非所部,不可以荫免。公成取贿仇家,利母之死,逆天性,当伏诛。”有诏元衡流,公成论死。久之,繇给事中为汝州刺史,越法杖人辄死,以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迁左散骑常侍、集贤殿学士。改刑部侍郎,为华州刺史。召拜兵部侍郎,出为河南尹,复还旧官。潾以道自任,悉心事上,疾党附,不为权近所持。尝裒古今辞章,续梁昭明太子《文选》,自号《大和通选》,上之。当时文士非与游者皆不取,世恨其隘。卒,赠户部尚书,谥曰敬。
  (节选自《新唐书·裴潾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是两河用兵/宪宗任宦人/为馆驿使检稽/出纳/有曹进玉者/尤恃恩倨甚/使者过/至加摔辱宰相/李吉甫奏罢之/
  B.于是两河用兵/宪宗任宦人为馆驿使/检稽出纳/有曹进玉者/尤恃恩倨甚/使者过/至加抨辱/宰相李吉甫奏罢之/
  C.于是两河用兵/宪宗任宦人为馆驿使/检稽出纳/有曹进玉者尤恃/恩倨甚/使者过/至加摔辱/宰相李吉甫奏罢之/
  D.于是两河用兵/宪宗任宦人/为馆驿使检稽/出纳有曹进玉者/尤恃恩倨甚/使者过/至加摔辱宰相/李吉甫奏罢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讲究“形体方正,笔画平直”。
  B.中人,是君主时代宫廷内侍奉帝王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又称阉人、宦者、中官、内官、宫闱臣等。
  C.刑部和吏、户、礼、兵、工等五部,共称“六部”,是我国古代社会中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
  D.《文选》又名《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一部汉族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而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裴潾为臣尽忠。对于上任用用宦官,他上疏进谏,皇上不再任用宦官为馆驿使,并赞赏他的忠诚,提拔重用
  B.裴潾自觉维护法律尊严。针对有司对柏公成与曲元衡等人处理不合法规之处,他积极进谏,让责任人受到法律制裁。
  C.裴潾为人正直。他因为向皇上进谏,惹怒皇上,被贬出京城;但是他在穆宗即位后被召回京依然积极进谏、主持公道。
  D.裴潾以道自任,尽心侍奉皇帝。他曾收集历代文章,续梁昭明太子的《文选》,名之为《大和通选》献给皇帝。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10分)
  (1)方开太平,澄本正末,宜塞侵官之原、出位之渐。
  (2)杖捶者,官得施所部,非所部,虽有罪,必请有司,明不可擅也。

下一页
查看试卷信息收藏本试卷

最新安徽高考模拟试卷

最新考点指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