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真题 > 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浙江卷)

全卷浏览

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浙江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母亲何家槐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
  “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
  “是的,阿南婶!”
  “我也想去。”
  “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骑,虽则没有谁阻止。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这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象春天。
  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豆非常干燥,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象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象珍珠似的散满一地。可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付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
  催,催,催,催;催,催,……
  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了工作,忘情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
  “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
  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的声音,如果站在山坡上,还能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人很多。
  母亲打豆的田径,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旁,如果要去火车站,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
  “看见了没有?”
  “自然看见了,阿南婶!”
  “象射一样的长吗?”
  “有点儿象。”
  “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奇怪吗?
  “真的很奇怪。”
  因为她象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
  “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
  “我自己?”
  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象是永远做不到的事。
  “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然没有谁阻止。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给钉在家里,象钉子一样。
  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个世界。无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不熟,就是烧焦了半锅。
  “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
  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
  “是的,阿南婶!”
  “火车跑得很快吗?”
  “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说话了。”
  “那是比航船还快?“”
  “自然自然。”
  “它是怎么跑的呢?”
  “那可说不上来。”
  “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一天跑一千多里路,如果用脚走,脚胫也要走断了。这究竟是怎样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这样响!”
  “……”
  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苏,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
  “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
  “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豌豆,很想一槌打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
  (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
  11.根据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两个词概括母亲劳作的特点。(2分)
  12.简析“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3分)
  13.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学.科.网这样安排有何用意?(4分)
  14.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5分)
  15.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6分)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6--20题
  琅嬛福地记(明)张岱晋太康中,张茂先①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欲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扁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暑篆,曰“琅嬛福地”。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全真、七瑛、丹书、秘籍。”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桍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然伫视,望石再拜而去。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鹞前视伏羲,已是其叔李。海外多名郭,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市。
  【注】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门肃茂先人:恭敬的样子。
  B.茂先为停信宿而出信宿:两三天。
  C.异日裹粮再访裹粮:携带粮食。
  D.读书三十乘:车。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学.科.网的一组是
  A. 茂先坐论说 B. 二十年外书
  而世又不能死节者比望仆不相师
  C.多未闻 D.望石再拜
  较秦之得与战胜而得者毕礼归之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
  B.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源记》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
  D.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则有痴龙“守此二千年矣”。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石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选自贾谊《治安策》)

上一页下一页
查看试卷信息收藏本试卷

最新浙江高考试卷

最新考点指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