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山东省潍坊市2011届高三语文考前模拟试题

全卷浏览

山东省潍坊市2011届高三语文考前模拟试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露面 (lòu) 内讧 (hòng) 应声虫 (jīng) 酾酒临江(shī)
  B.咱俩 (liǎ) 粘连 (nián) 下脚料 (jiǎo) 枹止响腾 (fū)
  C.堑壕 (qinà) 压轴 (zhòu) 抹不开 (mò) 暴虎冯河 (fēng)
  D.歃血 (shà) 熨斗 (yùn) 孺子牛 (rú) 龇牙咧嘴 (zī)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博弈 挖墙脚 振聋发馈 招之即来
  B.逻辑 订书机 搬师回朝 穷兵黩武
  C.装璜 金刚砂 销声匿迹 剑拔弩张
  D.胁从 股份制 见风使舵 严惩不待
  3.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为什么交通便利了,我们与亲人的距离反而更远了?为什么通讯发达了,我们与亲人的沟通反而困难了?真情是开启心灵之门的金钥匙。
  B.支持改名的学者李辉认为,历史上襄阳这座城市为兵家必争之地,闻名海内,“早已融进了中国文化的血液里,融进了中国人的记忆。”
  C.像以前的冏等网络热词一样,给力一词原来只属于网民的自娱自乐,11月10日登上以严肃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立刻引发热议。
  D.要想管理好公款出国(境)游,光靠“体制外监督”是不够的(比如新闻媒体的监督等),因为这些监督毕竟是偶然的、随机的。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为迅速实现对塔利班的遏制,美军囤聚大量兵力在阿富汗南部的赫尔曼德省和坎大哈省,但当地的爆炸和袭击事件仍末消停。
  B.他在平时训练中从未有过骄人的成绩,这次大赛中第一次破天荒夺得了冠军。
  C.细节决定成败,质量重于泰山,这是航天界的金科玉律等。
  D.这次真的特别感谢我们的老师,他匠心独运,用接人梯的方法帮助我们成功闯关。
  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可以这样说,一个写不好对话的小说家是写不出杰出的长篇的,而对话的能力恰恰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小说家是否优异的关键因素所在。
  B.中华全国总工会22日紧急拨款100万元,用于黑龙江省龙煤控股集团鹤岗分公司新兴煤矿事故中遇难矿工及其家属的慰问。
  C.4月17日出台的“国十条”、9月7日再次出台的“新国五条”以及近两个月各部委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党中央、国务院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决心坚定。
  D.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而且成为激励人们战胜苦难的精神财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
  安作璋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进入秦汉,在政治大一统的背景下,随着法家学说、阴阳五行学说、黄老之学、儒学相继登上统治阶级的政治舞台,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齐鲁文化既是历史范畴,又是文化范畴。作为历史范畴,自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作为文化范畴,又有其历史超越性,齐鲁文化的现代价值就是这种历史超越性的表现。
  远古时代,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共同创造了早期的黄河文明,而齐鲁文化正是夷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自西周初年齐鲁建国至春秋,是齐鲁文化两大文化体系的形成时期。随着西周的建立,来自西方的周文化逐渐沿黄河东下,到达下游地区。周文化和东夷文化在接触过程中,由于齐、鲁两国人文环境、地理条件的不同和建国方略的差异,造成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齐文化和鲁文化。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从齐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实际情况出发,除了继承周的“重农”传统外,又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并举;政治上,不囿于周的宗法原则,而是“举贤而尚功”;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齐文化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鲁文化则是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由于鲁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于农耕,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农业文化的特征。政治上,鲁国统治者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文化上,则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讲求的礼乐仁义即是重礼的周文化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结合的产物。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战国秦汉,是齐鲁文化的综合发展期。进入战国,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学术文化界兴起的百家争鸣,则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在此背景下,齐、鲁两大文化传统的交融日益发展,逐渐走上一体化道路。齐、鲁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表现在思想领域,主要是孟子对齐学的批判吸收,邹衍阴阳五行说对鲁学的渗透以及管子学派和荀子对齐学和鲁学的糅合。秦及汉初,齐学盛极一时,主要表现在黄老学和阴阳五行学的盛行。这一时期齐学与鲁学的融合,为其后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构筑新的儒学体系作了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与鲁学以及今古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经过东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双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渗透,至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完成了齐鲁文化一体化的过程。
  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不仅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齐鲁文化实际获得了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最终融入到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6.下列对“齐鲁文化”的概念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鲁文化,起先是一种地域文化,后来发展成官方文化,是渐进形成的一种混合型文化。
  B.齐鲁文化,具有其双重性,即从历史范畴角度所说的历史的局限性和历史超越性。
  C.齐鲁文化,是创造了早期黄河文明的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D.齐鲁文化,是在齐文化和鲁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的一体化进程中形成的混合型文化。
  7.下列有关齐鲁文化与其他相关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齐文化与鲁文化合称齐鲁文化,或者说齐文化与鲁文化统称齐鲁文化。
  B.齐文化与鲁文化是在周文化和东夷文化的接触过程中形成的两种风格迥异的文 化体系。
  C.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的融合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齐鲁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D.齐文化、鲁文化两大文化传统的日益交融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齐鲁文化。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齐文化是一种功利型文化,它的特点就是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B.鲁文化是一种道德型文化,它的特点就是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
  C.经济、政治、文化迥异的齐文化与鲁文化的融合渗透,直接生成了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齐鲁文化。
  D.齐鲁文化由地域文化发展为官方文化,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主要原因是地域文化获得了政治上的支配地位。

下一页
查看试卷信息收藏本试卷

最新山东高考模拟试卷

最新考点指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