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甘肃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6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甘肃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6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每题3分,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生态文明说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生态哲学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将自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生态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包括外部自然生态的危机,而且也包括社会内部的自然生态的危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生态文明既反映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改造,又反映人类将认识和改造自然生态所获得的积极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重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
  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则是要建立社会生态,是使各种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获得和谐有序的状态,这是自然生态重建的根本保障;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补的文化生态,为社会生态的构建营造和谐有序的文明环境,为自然生态的重建奠定健康稳定的社会基础。
  1.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B.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C.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D.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实现生态文明,人类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构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创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
  B. 构建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理念引向人的社会生活。
  C. 生态觉悟在反思人与社会关系后产生,它在自然领域的扩展和推进构成生态哲学。
  D. 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由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外部自然生态危机造成的。
  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 西方学者奈斯之所以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是因为西方传统生态理念陷入困境,需要引进东方智慧。
  B. 人类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从理论上认真研究生态哲学。
  C. 生态文明不只是一个理论和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D. 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与社会生态的构建及自然生态的重建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魏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孟子》论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也。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
  4.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王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 诚:的确。
  B.君臣皆贺,陈轸独 吊:悼念死者。
  C.今闭关约于齐,则楚孤 绝:穷尽。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天下之 来:使……到来,招致。
  5.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 )(3分)
  A.群臣皆贺,陈轸独吊 。
  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B.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
  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C.是吾合齐、秦之交 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
  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D.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
  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
  D.孟子认为张仪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实现了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
  (2)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
  (二)古诗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11分)
  谢池春陆游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8.全词主要采用了哪一种手法?请结合诗句赏析。(5分)
  9.本词为我们塑造了什么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诗句简析。(6分)

下一页
查看试卷信息收藏本试卷

最新甘肃高考模拟试卷

最新考点指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