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山东省济宁市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山东省济宁市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阳关之所以闻名遐迩,是因为它曾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阳关与玉门关成椅角之势,就像西域交通线上的一对雄狮,扼踞要地,虎视眈眈。古阳关 ① 。走在去阳关的路上。沿途景色瞬息万变。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偶然)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原是一条林带。车轮飞转,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象突然从沙漠里(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虽然昨日的阳关城早已被历史(淹没/湮没),但它当年的雄姿似乎仍历历在目,使人总有无限的感慨。阳关,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非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对他们来说。这里无异于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 ② 。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关隘(ài) 闻名遐迩 B.对峙(zhì) 犄角之势
  C.广袤(mào) 虎视眈眈 D.戍(shù)守 历历在目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偶尔 驶 淹没 B.偶然 闯 淹没
  C.偶然 驶 湮没 D.偶尔 闯 湮没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三面沙丘,沙梁环抱,流沙茫茫,一望无际②像是阳关上那弯清冷而高远的月
  B.①三面沙丘,流沙茫茫,沙梁环抱,一望无际②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
  C.①三面沙丘,沙梁环抱,流沙茫茫,一望无际②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
  D.①三面沙丘,流沙茫茫,沙梁环抱,一望无际②像是阳关上那弯清冷而高远的月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在峄山景区春节祈福庙会上,秧歌、杂技、舞龙舞狮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演员们穿着姹紫嫣红的服装,为庙会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B.下午两点三十分,随着裁判员的一声哨响,拔河比赛开始了,我们物业中心代表队的十名队员,同仇敌忾,尽力拼搏,秒杀对手。
  C.不少二三线城市房价居高不下,同时楼盘又大量过剩,地方政府应该尽快出台新的住房政策,摆脱目前这种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D.中国对南沙群岛及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在南沙群岛的有关活动是中方主权范围内的事情,无可厚非,无须他人说长道短。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专家提示,公众若近期到寨卡病毒疫情发生国家或地区旅行,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一旦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诊治。
  B.香港旺角发生骚乱。严重影响了香港的社会秩序和形象,香港警方随机展开刑事调查,抓捕了部分疑犯,香港各界对此众说纷纭,态度不一。
  C.各国经过20多年断断续续的谈判,一份历史性协议终于在法国巴黎诞生。这份协议将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
  D.2015年央视推出“谁是棋王”活动,宗旨是以“走出家门、科学健身、融入社会、分享快乐”为目的,普及围棋项目,推广中华传统文化。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对历史气候的研究大多需要通过间接的方式开展。简而言之,一是通过自然证据,二是通过人文资料。自然证据贯通古今,恰如一条贯穿历史的经线;人文资料涵盖广泛,仿佛覆盖历史的纬线。
  所谓“自然证据”,就是发掘到的生物遗骸、江河湖海的水文遗迹、植物孢粉、冰川或湖泊沉积物、石笋等,通过测定它们的特殊元素或成分获取其存留期内连续的历史气候信息。
  所谓“人文资料”,就是官方史书、宫廷档案、方志、农书等,甚至包括航海日志、私人日记及文学作品中,关于水旱、晴雨、冷暖和生物活动等的记栽。单独分析这些资料,可以定性地知道一个时期的状况;如果加上与现代资料的对比分析,甚至能将这些定性的信息转化为更准确的量化数据;系统地搜集、鉴定和辑录这些材料,可供分析气候变化的规律。
  我国幅员广阔,拥有大量树轮、湖芯、冰芯、石笋样本等珍贵的自然证据;我国还是文明古国,自殷商以下,甲骨卜辞、青铜铭文、简书缣帛等存世文献之丰富与连续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我国现代地理学、气象与气候学的一代宗师竺可桢先生曾说:“物候知识的起源,在世界上以我国为最早。”
  关于利用自然证据研究气候变化的情况,可从我国史前全新世气候研究窥见一斑。古生物研究发现,现今分布北界为高雄和绿岛的珊瑚礁曾分布到台湾岛北岸;现今生活在南海的喜暖的一种昆虫,全新世时曾分布到宁波、上海、连云港水域——这说明当时海洋环境要比现代温暖。
  与自然证据相比,人文资料烙上了社会性的特殊印记,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精力来甄别和分析。古人编写正史、府县志等往往只记录重大气候现象,可为我们提供一些极端气候事件的信息。比如江苏涟水《安东县志》记载1637和1642年分别出现“四月大雪杀禾”和“立夏大霜”的极端天气,但我们无法通过这些记录发现这一时期的气候整体趋势。而在私人文献(如文人笔记)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指示气候变化趋势的细节,比如冯梦祯的《快雪堂日记》就记载了1588—1644年27个年份里,苏宁杭等江南地区的桃花、梅花、玉兰等的始花或盛花日期。这些春季植物物候期平均较20世纪60~80年代晚3天以上,说明此段时期春季温度整体上要低于现代,如果进一步分析现代江南地区植物开花与春天温度的关系,我们甚至可以推算当时的春季温度,完成从定性到定量的跨越。
  利用自然证据和人文资料研究气候变化,各有所长,并可以相互对照。自然证据保存至今,记录的“噪音”往往多于真实的气候信息,需要科学的思想进行挑选和分析;人文资料散落在浩繁的典籍之内,需要敏锐的眼光进行追求和提炼。以自然证据和人文资料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去伪存真、去芜存菁,开启尘封数千年的历史气候的真面目,已经成为我国在国际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独具特色的研究之一,也必将继续焕发出中华民族文明和智慧的光芒。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研究历史气候的自然证据和人文资料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证据贯通古今,恰如一条贯穿历史的经线;人文资料涵盖广泛,仿佛覆盖历史的纬线。
  B.通过自然证据即可对历史气候窥见一斑,而人文资料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来甄别和分析。
  C.我国幅员广阔,拥有大量珍贵的自然证据;我国又是文明古国,存世文献既丰富又有连续性。
  D.对自然证据需要科学的思想进行挑选和分析,对人文资料需要敏锐的眼光进行追求和提炼。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通过自然证据和通过人文资料是研究历史气候的两种基本方法,这两种方法实际上都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开展研究的。
  B.把古代人文资料与现代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能将单独分析古代人文资料时获取的定性信息转化为更准确的量化数据。
  C.古代正史、府县志等往往只记录重大气候现象,提供极端气候事件的信息;而私人文献则专门记录指示气候变化趋势的细节。
  D.利用自然证据和人文资料研究气候变化,各有所长,两者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用来揭开尘封数千年的历史气候的真相。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属于根据人文资料进行气候研究的一项是
  A.据《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七年,“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说明当时我国长江中游一带的气候比现在寒冷很多。
  B.《苟子·富国篇》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一岁而再获之。”现在北方两年轮种三季作物,可知战国时代气候温暖,植物生长期比现在长。
  C.天凤三年二月,“大雨雪,关东尤甚,深者一丈”。《汉书》中有很多王莽时期这一类反常气候的记录,说明当时出现持续多年的严重低温。
  D.《梦溪笔谈》中,北宋沈括通过对化石的观察,提出当时气候条件不宜竹类生长的延州,可能“旷古以前,地卑气湿而宜竹”的观点。

下一页
查看试卷信息收藏本试卷

最新山东高考模拟试卷

最新考点指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