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月考试题 > 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文星中学2016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文星中学2016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名士与名流孤 岛名士与名流貌似相同相近,其实相距很远,他们虽然皆与名气有瓜葛,但实际上因所取人生姿态不同,而展现着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境界。
  “名流”是指正在流行着的社会各界的名人群,而“名士”专指那些已在社会上出名但隐而未仕者。
  名流往往以“名”为“实”,为本钱,常常抛头露面,混迹于社会各种官方的大众场合,参加种种社会活动,乐此不疲。目的是博取更大的名声和利益,其处世姿态媚俗又积极。
  名士则以名为“虚”,为“累”,淡泊名利,深居简出,尽量远离社会的各种热闹场所,避开种种抛头露面的机会,躲进小楼或大自然里,回归内心的宁静,或赋诗作文,或饮酒观鱼,或舞剑弹琴,将“小我”化入宇宙之无限中。
  名士一般都是实大于名,不仅才华超群,而且心高气傲,超凡脱俗,有一种远离权贵与名利,超然于尘世以外的狂士或隐士风范。名士们既能耐住寂寞与孤独,又是性情中人,喜欢自然山水,能够让自己的生命脉搏与大自然或自为的生活频率一起跳动。
  名流也有一定的才气与悟性,他们更喜欢社会,更喜欢人群,更喜欢在社会进取中博取自己的一席之地,捞个一官半职,或挂满各种社会头衔,以赢得人们的特殊尊重。但不少人在进击社会中,慢慢忘却了人之本性,成为公众世俗文化的代表。这种人一旦得到权势,便想领导潮流,左右社会经济或文化局势。但大多数的下场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只有学问和历史功绩都较大,或历史罪过很大的“名流”被定格了下来,成了名流的历史代表,如孔子、曹操等。
  “替天行道,兴周灭纣”的姜子牙、“死谏”的魏征、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三人既是名流又是名士,位居宰相,却道人自守,身在“朝”,心在“野”,以一颗遁世无我之心入世救世,创造了集名流与名士于一身的完美典范。
  名士中做到了才情与品性的完美结合之人,屈指可数,而且随着人类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社会大融合的不断深入,名士将会越来越少,乃至慢慢消失。而名流则不仅在每个朝代都成群结队,蜂拥过来,蜂拥过去,社会越交会名流也会越多。时代一变,时尚一变,许多名流就会过时,被新的名流取代,尤其是政界和经济界名流,流变更迅速,旗帜改易更快。但也有一些带有“名士”质地的文化名流,也会与名士一样留下很好的名声,如韩愈、苏东坡、丘处机等,虽入世旺名但却最终依然保持了“士”的洁身自好这份独立人格。
  名流虽有令人敬佩的地方,但大多数情况下其言行都令名士不齿。因为名流们常常在人群里表现自我,在这种不能节制的自我表现中丧失了知识人(即“士”)的内在品性,成了偶像“稻草人”,或一种空洞的文化符号。而名士则往往四处躲避权名,人在深山僻壤,却名冠中华,真正应验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那句古话。
  1.下列关于“名流”与“名士”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流与名士都有一定的才气与悟性,却有着不同的人生境界。
  B.名流与名士的产生与社会和时代的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
  C.名流与名士对社会的意义不可相提并论,前者务实,后者务虚。
  D.名流与名士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前者常常是刻意求得,后者往往是无意而得。
  2.下列对名流与名士的不同人生价值观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士能够让自己的生命脉搏与大自然或自为的生活频率一起跳动,追求内心的宁静。
  B.名流往往不甘寂寞,耐不住孤独,在自然与社会中,他们更喜欢社会和人群。
  C.名士淡泊名利,尽量远离社会的各种热闹场所,深居简出,完全是为自己而活着。
  D.名流常常抛头露面,以博取利益和名声,在进击社会的过程中往往变得世俗。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一些名流虽入世旺名却能最终保持洁身自好的独立人格,同样也会与名士一样留下很好的名声。
  B.社会大融合的不断深入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人的素质普遍下降,名士自然越来越少。
  C.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许多名流往往会被新的名流取代,其原因是他们善于改易旗帜。
  D.名流因为缺少真才实学,所以往往在不能节制的自我表现中丧失人的内在品性而沦为一种空洞的文化符号。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杜瑛字文玉,其先霸州信安人。瑛长七尺,美须髯,气貌魁伟。金将亡,士犹以文辞规进取,瑛独避地河南缑氏山中。时兵后,文物凋丧,瑛搜访诸书,尽读之,读辄不忘,而究其指趣,古今得失如指诸掌。间关转徙,教授汾、晋间。中书粘合珪开府于相,瑛赴其聘,遂家焉。与良田千亩,辞不受。术者言其所居下有藏金,家人欲发视,辄止之。后来居者果得黄金百斤,其不苟取如此。
  岁己未,世祖南伐至相,召见问计,瑛从容对曰:“汉、唐以还,人君所恃以为国者,法与兵、食三事而已。国无法不立,人无食不生,乱无兵不守。今宋皆蔑之,殆将亡矣,兴之在圣主。若控襄樊之师,委戈下流,以捣其背,大业可定矣。”帝悦,曰:“儒者中乃有此人乎!”瑛复劝帝数事,以谓事不如此,后当如彼。帝纳之,心贤瑛,谓可大用,命从行,以疾弗果。
  中统初,诏征瑛。时王文统方用事,辞不就。左丞张文谦宣抚河北,奏为怀孟、彰德、大名等路提举学校官,又辞,遗执政书,其略曰:“先王之道不明,异端邪说害之也,横流奔放,天理不绝如缘。今天子神圣,俊乂辐凑,言纳计用,先王之礼乐教化,兴明修复,维其时矣。若夫簿书期会,文法末节,汉、唐犹不屑也,执事者因陋就简,此焉是务,良可惜哉!夫善始者未必善终,今不能溯流求源,明法正俗,育材兴化,以拯数百千年之祸,仆恐后日之弊,将有不可胜言者矣。”人若勉之仕,则曰:“后世去古虽远,而先王之所设施,本末先后,犹可考见,故为政者莫先于复古。苟因习旧弊,以求合乎先王之意,不亦难乎!吾又不能随时 (通“俯”)仰以赴机会,将焉用仕!”于是杜门著书,一不以穷通得丧动其志,优游道艺,以终其身。年七十,遗命其子处立、处愿曰:“吾即死,当表吾墓曰‘缑山杜处士’。”天历中,赠资德大夫、翰林学士、上护军,追封魏郡公,谥文献。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田千亩       与:给予 B.其不取如此 苟:随便
  C.帝纳之,心瑛 贤:认为……贤能 D.遗执政书 遗:遗失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杜瑛品行端正和有治世之才的一组是
  A.
  B.
  C.
  D.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瑛学识渊博,一生以教书为业,活动于山西、河北一带。他多次谢绝朝廷征召,不愿为官。
  B.杜瑛认为治国要抓根本,应该“明法正俗,育材兴化”,来解除千百年来的灾祸,而不能只抓“簿书期会,文法末节”。
  C.杜瑛认为古代贤明君王的治国之道不能推行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为异端邪说所害,邪恶横行,导致天理不存。
  D.杜瑛不是一个只钻故纸堆的腐儒,他还关心国计民生,为安邦定国提出了不少的建议。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术者言其所居下有藏金,家人欲发视,辄止之。
  译文:
  (2)时王文统方用事,辞不就。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鹧鸪天(南宋)史达祖雁足无书古塞幽。一程烟草一程愁。帽檐尘重风吹野,帐角香销月满楼。 情思乱,梦魂浮。缃①裙多忆敞招裘。官河②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秋。
  [注]①缃:浅黄色。②官河:运河。
  8.上阕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9.请结合全词,对“官河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秋”两句进行赏析。

下一页
查看试卷信息收藏本试卷

最新四川月考试卷

最新考点指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