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真题 >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山东卷

全卷浏览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山东卷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饯别(jiàn)  晦涩(huì)  铁栅栏(zhà)  浑身解数(xiè)
  B. 扒手(pá)   吱声(zī)   和稀泥(hé)  步履蹒跚(pán)
  C. 蓄养(xù)   寒噤(jìn)  露马脚(lòu)  扪心自问(mèn)
  D. 顺遂(suí)  什锦(shí)  蒸馏水(liú)  兵不血刃(xu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依稀 膨涨 戈壁滩 云蒸霞蔚
  B.涵盖 阴霾 捉谜藏 烘云托月
  C.贻误 甬道 交谊舞 寥若晨星
  D.吆喝 绪论 擦边球 名门旺族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国庆节将至,一座“天安门模型”摆在广场上。“天安门”前花团锦簇,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气氛。行人纷纷驻足观看,争相与“天安门”合影留念。
  B.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处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
  C.朱熹49岁那年,上书建议朝廷重修了白鹿书院,并亲自制订学规,提出:“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方法。
  D.艺术节期间,这个县将举办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活动、科技下乡活动、内容独特的文物、风情、美术、摄影展览,以及大规模的经贸活动。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浦东国际机场边检大厅,有这样一位服务标兵,她无论出现在哪里,脸上始终挂着一抹微笑,真诚、甜美、亲切,让人难以释怀
  B.这六位老人,年纪最小的也已82岁,都是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如今,虽已是古稀之年,但他们都还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回忆起当年,感慨万千。
  C.虽然面临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很多,但是,作为这项改革试验的始作俑者,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这项工作进行下去,并且做得越来越好。
  D.地震异地安置区首批“农家乐”开业,灾区民房重建基本完成,学生提前搬入新校园……纷至沓来的重建喜讯报告着灾区的重生。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午还是阳光灿烂,但到下午5时左右,老天突然变脸,市区狂风大作,天昏地暗。据气象部门监测,这次特强沙尘暴瞬间风力达11级,地面能见度0米。
  B.记者来到卧龙镇人民政府南侧的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馆前,只见这座被称为“中国唯一大熊猫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山下,周围流水淙淙,绿树成荫。
  C.世博园开园以来,无论是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参观的人流一直络绎不绝。截至5月9日17时30分,累计检票入园已达19.59万人次。
  D.昨天上午,一位老人突然晕倒在购物中心,后经迅速赶到的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以及商场保安、在场群众的救护下,老人得到及时抢救,最终脱离了危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的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指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现实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而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做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6.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7.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为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申甫传
  汪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尝系鼠媐①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授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站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已而瘗②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桂败殁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卢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 注 ] ① 媐(xī):嬉戏。   ② 瘗(yì):埋葬  ③ 窭(jǜ):贫穷。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人濒行              濒:临近
  B.客州人刘翁廷传所          客:寄居
  C.遽薄京师              薄:逼近
  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卒:步兵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童子亦欲学乎          不如须臾所学也
  B.遂言甫朝            当其欣所遇
  C.金公御史为参军         勇气闻于诸侯
  D.听召募             皆出于此乎
  11.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①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
  ②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
  ③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④权贵人俱不习兵
  ⑤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⑥诸路援兵不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并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B.申甫学佛不成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数百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重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达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4分)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3分)
  (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3分)

下一页
查看试卷信息收藏本试卷

最新山东高考试卷

最新考点指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