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高考模拟 > 山东省青岛市201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山东省青岛市201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桎梏/诰命 喟叹/溃乱 瞠目结舌/称心如意
  B.商榷/怯懦 谥号/嗜好 绿草如茵/绿林好汉
  C.游弋/摇曳 侥幸/角色 拾人牙慧/拾级而上
  D.叨扰/絮叨 殉职/徇私 面面相觑/唏嘘不已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笼络 紧箍咒 彪炳千秋 蜂涌而至
  B.影碟 蹚浑水 奖掖后进 坐镇指挥
  C.秸杆 消火栓 平白无故 貌合神离
  D.怄气 笑咪咪 享誉中外 甘之如饴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卖奶难的现象,奶农倒奶、卖牛 杀牛的情况时有发生。业内人士对国内养殖业的 进行了分析,认为因规模、质量、口碑上的问题,从市场竞争角度来看,国内一些奶农“倒牛奶”几乎成为必然。对此,农业部实地调研, 各方意见,要求各级地方部门全力以赴稳定奶业生产。
  A. 甚至 态势 征询 B. 直至 走势 征询
  C. 甚至 态势 垂询 D. 直至 走势 垂询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著名女作家迟子建说,好的小说家很像一个修行的人,穿行在繁华的现实世界里,不管世态多么炎凉,都会安之若素
  B.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社评选2014年十大流行语,“顶层设计”“新常态”“打虎拍蝇”“你懂的”等流行语脱颖而出
  C.从接受任务那天起,核物理学家于敏身先士卒,一言九鼎,率众实现了新中国的“氢弹突破和武器化”的目标,谱写了一段“铸核盾,卫和平”的传奇。
  D.海外网文章指出,如今有的领导干部喜欢到处卖弄笔墨,其实胸无城府,让人联想起鲁迅笔下那些不学无术、附庸风雅的“清国留学生”。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曾经如日中天的深圳市快播科技有限公司,因为涉嫌故意侵犯他人信息网络传播权,深圳市场监督管理局下达2.6亿元的“天价罚单”。
  B.语文味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人生品位为宗旨,使其体验到的诗意美感和自由境界。
  C.今年春节档国产电影在故事、角色、制作及审美方面满足了大部分观众的观看,在艺术性和娱乐性方面给予观众良好的体验。
  D.400余件珍贵陶瓷文物首次在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公开展出,参观者不仅能领略古代的商贸盛景和关中风情,更能了解到古人的礼乐文明和饮食礼仪。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文化的颜色聂还贵人类发明创造的物质成果,谓之文明,而文化则是文明成果里的声息萦回。文明为物质属性,文化乃精神氤氲。如仰韶文化遗址及其出土文物皆属仰韶文明,透过这些历史遗存之物,所传达出的黄河中下游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礼仪习俗,便是文化。任何一种文明,都必然沉蕴着创造者的主观意图;一定的文明,既是一定文化的物质表现形态,又深刻影响着文化的扬弃发展。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魄,文以铸之。任何一个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辉煌灿烂中,都熔铸和闪耀着文化力量的华彩光芒。
  文化,就个人言之,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集中体现。放之民族和国家层面观照,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精神维度的指向与牵引,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跻身世界之林的身份证明。房龙说:中国是一个国家的名称,更是一种文化的名称。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的群体印象、集体记忆,是一代代族人群体累积传承的风俗、习惯、道德、生活理念等的总和,俨然中国古人讲的那个“礼”。一个人的文化,是其所属民族、家族、家庭集体记忆,以及职业气息熏陶与周围环境影响等纷繁因素交汇、融合、雕琢的产物。由此,文化便成为一个人对事物判定、鉴别的规则,以及坚守和遵循的秩序、礼数、礼节,成为大到一个民族小至一个人在特定地理、历史、经济、政治等条件中形成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文化以力量的方式存在与显现,这力量像无形无状的风,隐蔽在时间深处。其功能在于以文载道,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一国历史上的版图伸缩,政权延更,都不是民族融合的最后解释。惟有文化,尤其核心价值观趋向认同,方能聚成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终极力量。精神属性的文化,常常通过有形的文化符号,物化为可感可触的直观形象。夏陶、商铜、周漆、汉玉、魏像、唐俑、宋瓷、明木、清画,所以成为一个朝代的标识,不完全因为艺术美感,更在于它们承运着历史的底蕴,传递着人类文明的信息,跳动着所属时代的文化脉搏。
  在文化诞生之前,人类并无历史可言。“文明”与“文化”,在欧洲语言里,始用于中世纪启蒙运动。据拉丁语考,文化来自乡间,起源于农民的麦田果园;文明发端于城市,来自公民的都市世界。汉语里的文化与文明概念,初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并往往交叉使用,之后汉晋南北朝一脉传袭。文化是活变的,发展的,其以优美曲线画出自己的历史形态,并在与文明演进相呼应中不断谱唱扬弃与创新的乐章。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既鼓动着文化的推陈出新,又镌刻着文化反哺的鲜明业绩。人类迄今演绎重大文明进化过程为: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与人类物质文明阶段相对应,理念的人类文化发展模式依次呈现为:自然文化——人文文化——科学文化——生态文化。
  文化活着,历史活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才活着;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与历史,与自己独特的语言密不可分。全球化语境下,语言文字的花卉,面临严冬寒潮的摧残。坚持自己文化主权,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的深刻觉醒。法国通过一项法律:在该国互联网上进行广告宣传的文字必须译成法语。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解释:这是保卫法语的国际地位,在网络时代的文化对抗中“确保莫里哀和加缪的语言不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漏掉”。
  (节选自2015年2月28日《山西日报》,有删减)
  6.下列表述,不属于“文明”与“文化”关系的一项是
  A.文明是人类发明创造的物质成果,文化是隐于文明成果中的声息精神。
  B.文明是一定文化的物质表现形态,又深刻影响着文化的扬弃发展。
  C.“文明”与“文化”,始用于中世纪启蒙运动;文化来自乡间,文明发端于城市。
  D.“文明”与“文化”相互影响,文明推动文化出新,文化反过来哺育文明。
  7.下列对“文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是国家之魂魄,其华彩光芒体现在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之中。
  B.无论从个人层面还是民族国家层面来看,文化都意义重大,房龙的话就是最好的明证。
  C.文化物化为可感可触的直观形象而成为一个朝代的标识,是因其可以承载历史,传递文明。
  D.文化是发展变化的,与人类物质文明阶段相对应,人类文化的发展也呈现相应的理念模式。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文化,是一代代族人群体累积传承的风俗、习惯、道德、生活理念等的总和,就是中国古人讲的“礼”。
  B.文化的功能在于以文载道,以文化人、以文化物;只有文化,才是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终极力量。
  C.汉语里的文化与文明概念,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后来两个概念交叉使用,到汉晋南北朝时二者合并为一。
  D.国家的文化与历史,与语言密不可分,纯洁民族语言,坚持本国文化主权,已经成为各国的自觉认识与自觉行为。

下一页
查看试卷信息收藏本试卷

最新山东高考模拟试卷

最新考点指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