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轩(原高中语文题库)

当前位置:一苇轩 > 试卷浏览 > 月考试题 >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全卷浏览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请将1—3题答案涂在答题卡上,否则无效。
  古代汉族成年礼源自上古成丁礼,发展至周代时已经摆脱了以考验为目的的严酷形式,而成为一种强调青年社会责任和赋予青年人权利的彬彬之礼。成年礼又有男女之分和阶层之分,至今能看到的比较完整的历史记载为《仪礼·士冠礼》中周代士人阶层的成年礼,有些文献中对士人以上的贵族阶层的成年礼也有零星记载,但庶人之成年礼则因“礼不下庶人”之故没有记载。
  《礼记·曲礼上》中云“男子二十,冠而字”,即士人阶层男子二十岁时需加冠取字,以示成年。成年礼有一系列仪式化过程,先要占筮确定行礼日期、选择负责加冠的主宾和赞冠者。加冠当日,主人要在庙堂准备礼器、酒筵,并于门外,三揖三让,亲迎宾客。仪式开始,由主宾和赞冠者为冠者行三加冠之礼,初加缁布冠,再加皮弁,后加爵弁,同时颂念不同的祝辞。冠礼毕,冠者要拜见母亲。回来后再由主宾为其命字,有了字后再出见乡邻与尊长。此时主人则以酒筵招待宾客,然后送宾,以后还要派人给主宾赠送俎肉,这样才算完成整套成年礼。在这个庄重繁复的仪式中,冠者经过一系列显性的仪容改变和新的礼仪知识的习得;亲身感受到了成年所被赋予的诸多权利和责任,此后,冠者就有了祭祀神灵、出征、婚娶以及承担其他社会事物的资格。
  女子笄礼在仪式上则要简略得多,并且甫一出现,就是与女子出嫁紧密相连的。《礼记·曲礼上》云“女子许嫁,笄而字”。许嫁的年龄一般为十五岁,仪式主要是结发戴簪和命字。女子从此不再被称呼以小名,而开启了“待字闺中”的人生新阶段。即使未许嫁,成年女子也要行笄礼,只不过仪式更简单一些,“年二十而笄,礼之,妇人执其礼”。正因为笄礼与许嫁的结合,使其与冠礼相比在仪式上保持了更强的稳定性,而男子冠礼的某些仪式则随着社会结构改变和历史变迁发生了重大变异。
  古代汉族成年礼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易服和命字。衣着发式的改变是成年的身体标识;命字则是人际交往中的成年标识,从此同辈之间便以字相称,而在人际交往中直呼其名被视为不敬。
  成年礼对于个人、家族和国家都发挥着特定的作用。于个人,成年礼是个体生命历程中的特殊时刻,能促使一个人真正从身心发生改变,是人的生命转换和身份转换的特定标记。于家族,成年礼的举行不仅意味着接纳一个新的事务参与者,同时也是接纳一个风险分担者和利益分配者。于国家,接纳一个能分得田地的成熟的新的社会成员以后,也多了一个各种赋税和杂役的承担者。可见,成年礼所蕴含的功能意义牵涉到社会的不同层面,因而在人类社会中至今犹存。
  1.下列对文中“成年礼”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成年礼最初以考验为目的,到周代转变成一种以强调社会责任和赋予权利为目的的仪式。
  B.成年礼是士人阶层年轻人的专属礼仪,是男子可以承担社会事务和女子可以出嫁的标志。
  C.成年礼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就是命字,取字之后同辈之间便以字相称,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D.成年礼是一个人生命转换和身份转换的特定标记,对于所在的家族和国家也有特定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古人对男子成年礼相当重视,会在男子二十岁生日时安排一系列繁复隆重的仪式,这些仪式还会随社会历史的改变而改变。
  B.主人在仪式前要准备礼器酒筵,于门外三揖三让亲迎宾客,然后招待客人,给每位客人赠送俎肉,这样才算完成整套礼仪。
  C.女子成年礼称为笄礼,一般在十五岁时与许嫁同时举行,跟男子的冠礼相比,仪式简略稳定得多,主要是结发戴簪及命字。
  D.男子加冠取字、女子举行笄礼都是个体生命历程中的特殊时刻,是男子成年的身体标识,也是女子人际交往中的成年标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冠礼中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代表着长辈对冠者的不同祝愿,也使其感受成年的诸多权利和责任。
  B.人们可根据一个人的衣着发式来判断他是否具备了祭祀神灵、出征、婚娶以及承担其他社会事务的资格。
  C.古代,所有女子在完成笄礼后就都开启了人生的新阶段,她们从此足不出户,一心一意于闺中等待出嫁。
  D.一个人成年之后,既可以得到属于自己的利益,也必须担负起应该承担的各种责任,当今社会依然如此。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请将4题答案涂在答题卡上,否则无效。。
  破云之血 酉蕾宁高个儿红军倚着树干一动不动,弄得乡民趴在灌木丛中大气都不敢喘。鸟儿们像被枪声吓破了胆,这儿静得让人头皮发麻。吸引他跟随这个掉队军官翻山越岭的,是那个看上去鼓囊囊的皮包。都在讲这支缀五角星的军队见土豪就打,值钱的东西肯定不会少。乡民朴素地打着自己的小九九。只是那把系着红绸带的手枪让人惧怕,他只得以豺狗般的耐心等候猎物乏累并打盹。
  透过树冠的缝隙,高个儿红军没见到一丝阳光,他郁郁地叹口气:几万战友的热血还没能争来一片灿烂,那么再加上一个吧。他为解救大众而不惜生命的热忱和此时的体温一样滚烫。这样的病体看样子不能随部队远征了,他打开文件包拿出张《红星报》,用短铅笔头在空白处唰唰地写,眼泪不由自主掉下来——亲爱的首长、同志们,一个信念坚定的共产党人离你们远了,心却更近……忽地有串塞塞率率的声音使他警觉地竖起了耳朵!
  乡民凭几十年逮兔捉狼的经验马上判定危险已近,他顾不得窥探了,就地滚出去好几米远,但那只阴森的野兽比他更敏捷,早窜到他身后等着了。“呜”——那厮从胸腔里发出可怕的嗥叫声,一股豺狗特有的味儿直扑他鼻口。乡民来不及躲藏与反抗,只好紧闭双目等候末日的到来。叭叭!两声清脆的枪响使他不禁跪倒在地,半天都没缓过气。
  老乡,它死了。高个儿红军手里握着的手枪还冒着蓝烟,蜡黄的脸满是关切,没事吧你?乡民胆怯地垂下脸。这里有民防团吗?高个儿红军左右看看,他知道开枪会暴露自己的行踪,但为救下这个乡民他无怨无悔。而乡民细而亮的眼不由自主又瞟向那个皮包。你能带我走出这座大山?高个儿红军伸手拉起乡民时和气地笑笑。乡民全身颤栗了:手里多了两枚圆圆的铜板。看样子跟这个军官真对了。
  大山绵绵,云层厚厚。高个儿红军跟着一言不发的乡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揪心地看他冻红的赤脚与褴褛的衣衫。头顶的天幕昏沉沉的,可能只有鲜红的领章带给乡民一丝温暖了。凛冽的山风扑向高个儿红军,他全身开始发抖。这是在红军中长期肆虐、无药医治的“打摆子”,在它面前,信念之墙有多坚固呢?他强撑着跟乡民钻进一个黑乎乎的山洞。我去看看前面有没有民防团。乡民急慌慌道了句,偷偷张望那个黑黝黝的枪口,发现它老在抖动。
  跑出好一段路,乡民手按着胸口,仿佛心都要跳出来。这个山洞里的秘密找谁诉说?为了镇静下来,他蹲在一条小溪边撩起凉水洗脸,这时一个更冰凉的东西抵上了他的脖子。小子,你丢魂了吧?看见谁了?——那是几个循着枪声巡山的团丁。乡民觉得所有枪口飞出来的都是阎王爷的索命小鬼。
  团丁用几支长枪顶着不太情愿的乡民往山洞处走,快到洞口时,一向木讷的乡民猛地扭头与团丁讨价还价:我只要那个皮包行吗?话音未落他便结结实实挨了几枪托。穷鬼,你算什么玩意?小心吃老子的枪子儿。想起那条嘟嘟冒血的豺狗以及那张和气的脸,乡民心里堵得慌,他的脚步明显慢下来。进去!把共匪带出来!团丁如临大敌般拉枪栓占地形,把他死命推进了洞口。
  山洞里空空如也,哪还有人影!石头上放着一双布鞋,乡民拿起鞋里面的一张纸条,像看一张天书——他不识字。好久团丁缩头缩脑进来了,一把抢过那张纸条费力地念:老乡,这鞋留给你。好哇!你把共匪放跑了!团丁气得哇哇大叫,把他捆得严严实实丢在角落里,冲出山洞四散追去。一时枪声大作!
  乡民第一次发现自己绞肠似的难受,他在心里默默念叨:红军,你快跑吧……
  枪声渐渐平息,洞口那块天奇异地散开了,露出些隐红来。乡民怎么都觉得那跟红军有关。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的主人公高个儿红军无名无姓,是作者有意为之,高个儿红军只是几万红军的代表,更具有普遍性。
  B.乡民因觊觎高个儿红军的东西而跟踪他,作者却用“朴素”一词写他的心理,其中蕴含了作者的同情与理解。
  C.小说写乡民“全身颤栗”“急慌慌”“仿佛心都要跳出来”,全都表现出乡民对高个儿红军手中那把手枪的恐惧。
  D.高个红军与团丁形成对比,都带着令人恐惧的枪,对乡民的态度却截然不同,这也正是能否赢得乡民之心的根本。
  5.小说中“红军救乡民”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6.小说标题“破云之血”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下一页
查看试卷信息收藏本试卷

最新山东月考试卷

最新考点指导文章